广西梁智华诗词教学讲坛:中秋节临近,在学会创作怀亲诗的同时,再温习一下韵律中的挤韵撞韵连韵等基础知识
今天是9月28日,本应是星期天休息日的,但因与国庆节中秋节8天长假调整,今天9月28日是顶10月7日的课程,所以我们聚在这里继续上课。前两节课,华戈分别和大家交流、学习了《简简单单,让你弄懂诗词的韵律》《“731”电影热播,边练写诗词,边谈谈如何创作押仄韵的律绝作品》等创作体会,相信大家都会有所启迪和有所收获吧?
既然,在前两节课程中,华戈给学友们讲授的是有关诗词韵律的基础知识,那么,在今天这节课中,我们再交流、学习一下什么是诗词创作中的撞韵、挤韵、连韵吧?
先说撞韵。所谓撞韵,就是在不用韵的那句(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子)尾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
声字。格律诗,无论平、仄,一旦白脚与韵脚的韵母相同,都属于撞韵。诗中出现这种情况,整首诗的字韵就缺
少了丰富的变化,读起来使人涩口。
例如:
《七绝·初春小雨》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好去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第三句白脚的“处”与韵脚“酥,无,都”皆是押乌(u)韵,撞了韵,为平仄通押(混押)。
例如:
山林乌啼月痕移,云卷风疏竹影低。
清泪丝丝梦中洗,泉声夜落小楼西。
这首诗生动活泼,基本面还是不错的。但总有些不适的感觉。这里“洗”字撞韵就是其中比较明显的一个伤处。“洗”字一出来,后面的“西”字就被压住了。读
到那里,总会觉得别了一口气。
再说挤韵。所谓挤韵,也叫犯韵、冒韵,就是在诗句中不是韵脚处过多使用同韵的字,干扰了韵美效果,读起来让人拗口。格律诗,一般来讲可以错律但不允许错韵。诗中的韵脚,犹如大楼的基石,基石不稳固,大楼就容易倾覆。用韵如下棋调子,如战场遣兵,没有规则用韵,就不叫格律诗了,不如叫顺口溜或打油诗更好。
例如:
《七绝·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友们注意看,承句2个“山”字,挤韵了,也称犯韵、冒韵了。而转句“岸”字,撞韵了。白脚处的“岸
”字与韵脚“间、山、还”3字都为安(an)韵,撞了韵。
第三,说说连韵。所谓连韵,就是相邻的两句押韵句,用了同音字作韵字。这对诗韵的本身的确是有伤害的。这一点,尤其在七绝中表现的尤其突出。
例如:
七律·使次安陆寄友人
刘长卿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
暮雨不知溳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在这首诗的前两句,“萋”、“蹊”两个同音字组成了“连韵”。
例如:
七绝·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首诗中尽管不是“连韵”,但“昏”、“浑”仍属于同音字,对整首诗还是有很大伤害的。
好了,华戈在上面已与学友们交流、学习了什么是诗词创作中的撞韵、挤韵、连韵等基础知识了,那么我们接下来将转入今天课程的第二项内容,那就是《中秋节临近,如何掌握怀亲诗的创作技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同一天同一学期学写诗词的学友,有人写的发表了,有人写的获奖了,但
有个别人总是没有什么起色,没有多大进步,这是为什么呢?不是他运气不好,也不是他不够努力,而是他还没有找到写诗入门的捷径?那么,什么是写诗入门的捷径呢?依华戈浅见,最快的捷径其实就是多写怀亲诗!我们很多诗友很用功,不是写风花雪月,就是写风景诗、节气诗、咏物诗,从不留意自己身边的人,从不观察自己身边的事,不去流露自己的心思,不去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又怎么能轻易成功呢?
在这里,华戈再次重申一遍,初级诗友入门的最快捷径,就是写怀亲诗!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都知道,唐诗重情,宋词重理,我们对情感的依赖,往往要比讲道理重要得多,亲人之间往往是不讲道理的,一讲道理情就变得疏远了,父母、爱人、兄弟、姐妹的关系,也
就没那么亲密了。我们活着,尤其是我们中国人,特别重情,唐诗之所以能感染读者,打动人心,就在于大多重情,所以唐诗要比宋词辉煌,唐诗要比宋词璀璨。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写怀亲诗呢?写怀亲诗,也就是写亲情诗,顾名思义,就是写思念亲人,表达情怀的诗词!而我们的亲人,大家都习以为常,就像我们生活中的阳光、空气、水一样,无处不在
,习空见惯,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素材、发现诗意,不必是熊熊大火中父亲为抢救女儿而宁愿自己被烧伤的壮举,也不必是轰轰烈烈的地震中母亲为保护儿子而献出自己生命的悲剧,可以是儿女一次为父亲修剪指甲、陪母亲饭后散步,也可以是儿女一次为母亲梳头、替父亲洗脚等等日常琐事,爱是没有大小,爱是没有先后的,但都可以以小见大,小处显真章,小处见真情。
有一个诗友,曾写过这么一首七绝,诗不长,且抄录如下,诗曰:
父亲住院陪护有感
残年风烛步难行,病榻无眠到晓明。
却念陪床儿睡少,徉装闭目学鼾声。
此诗讴歌了父爱的伟大!父亲年纪大了,患病住院了,自己睡不着觉,不是想办法如何让自己安然入睡,而是担心陪护自己的、身体健康的儿子因为自己也睡不着觉,于是不惜说谎、作假、装睡。此诗的成功之处,无疑就是写出了父爱的伟大!因为人人都有父母,父母
之情是人世间最为广泛的,也是最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此诗既没有写什么大事件,也没有写什么大道理,只是写了自己身边的小事,以小见大,小处见真情。此诗也没有采用什么修饰手法,这个什么比喻,那个什么夸张,采用的只是最简单的白描手法。因为,诗中所写的故事本身就抱眼,诗材本身就感人,我们就不必再用什么修饰手法,花里胡俏的,直接叙述清楚就好了。这,也正契合我们初级诗友写作技巧比较匮乏这一点。
本人不才,试写2首讴歌父爱的七绝,大家可以好好感悟一下。
例如:
中秋节忆父
梁智华
日夜辛勤老未休,无悔无怨把心揪。
操劳不必记回报,吾等何人付过酬?
华戈解析:就像那蜡烛,燃烧自己照亮我们,父母不就是这样吗?
例如:
遥望岳父背影有作
梁智华
佝偻身影惹人怜,茹苦含辛志却坚。
泰岳深情谁可比,遮风挡雨一方天!
华戈解析:那厚重的父爱,不就像坚固的城墙守护着我们吗?
父爱固然感人,母爱有何尝不是这样呢?华戈也试写3首,大家可以交流一下哈!
例如:
中秋节思母
梁智华
母爱拳拳永不休,一如江水万年流。
日常点滴皆珍贵,怎用孔方来换求?
华戈解析:母亲的爱啊,就如同那涓涓细流,默默地滋润着我们,这能不珍贵吗?
例如:
母亲印象
梁智华
蔼容慈脸暖心房,恰似春花刚吐芳。
举止言行皆蕴爱,岂能忘记就能忘?
华戈解析:母亲的那个笑啊,就像春天的花儿一样美,怎么能让人忘怀哦?
例如:
母爱铭心
梁智华
慈母关怀重似山,一生撑起这方天。
胜如大树遮风雨,育女护儿多忘眠。
华戈解析:母亲的爱就像那棵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不正是这样吗?
华戈常常说,许多诗友急于求成,一开始就走了弯路了,你整天没日没夜写风景,好风景有谁没见过?你整天废寝忘食写节日,节日又有谁没过过哦?你整天埋头耕耘写天气,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又有什么特别的呀?我们活着,人与人之间,只有真情也只
有真蜻才能打动人心,而写诗呢,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打动读者!所以,要写好怀亲诗,不要整天沉溺于去写那些风花雪月,或者整天沉溺于写那些无病呻吟的东西,一定要多从自己身边找到感动自己的人,找到感动自己的事,先打动自己,再去打动读者,这才是王道!
10首亲情古诗词,浓浓亲情,感动千年……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词大意:慈祥的母亲手拿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出门前将衣服缝得结结实实,担心孩子很晚才会回来。谁能说孩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和煦的春日般的慈母恩惠!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点出了母子间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慈母的爱子之情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的。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母亲的深爱之情,动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以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辞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广大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南池
【唐】李郢
小男供饵妇搓丝,溢榼香醪倒接䍠。
日出两竿鱼正食,一家欢笑在南池。
诗词大意:小男孩准备鱼饵,妻子搓丝准备做钓鱼线,丈夫倒裹头巾,身旁满满一壶浊酒飘出浓浓的香气。太阳升起两竿高了,正是鱼儿觅食的时候,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在南池垂钓。
这首诗以欢快的语调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小家庭垂钓时的欢乐情景。诗的前两句写一家三口,小男孩在准备鱼饵,妈妈在搓钓鱼丝线,满壶的酒放在一旁,酒香四溢,爸爸戴着帽子一边品酒一边在垂钓。从“供饵”“搓丝”“倒接缡”这些动作中,可以体会到一家人高兴的心情。后两句写太阳升高两竿,正是鱼儿吃食的时候,随着鱼儿不断上钩,全家人不时发出阵阵欢笑声。全诗语言朴实、自然,充满了浓浓的亲情。
别老母
【清】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诗词大意:掀开门帘,拜别老母,就要起程动身了,老母白发苍苍,愁容满面,欲哭无泪。在这风雪之夜,却要掩闭柴门凄惨远去,这时候(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养儿子还不如没有啊。
诗人运用白描手法表达了与母亲分别时的忧愁、无奈、痛苦与感伤,把别离之情表现得贴切又沉痛。
首句点明了别母的主题,并融入了远游异乡、身世飘零的悲哀之感。第二句诗人并没有直接抒写别母时的伤痛之情,但特征鲜明的母亲的形象已经能够让人感受到母与子各自内心的情感:两两相对,默然无语,母亲的凄楚和惦念,诗人的悲愁和愧疚,尽在不言中。第三句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全景式画面,同时营造了充溢着强烈悲哀情绪的氛围。末句是诗人从心底发出的慨叹,是诗人感情步步加深,层层蓄积,凝聚到饱和状态时的迸发,表现了诗人复杂的心理状态。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词大意:古人做学问都是全力以赴的,青少年时代下功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要想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这是一首教子诗,是诗人要告诉儿子学习的道理。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全诗言浅意深,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墨萱图(其一)
【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诗词大意:灿灿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南风吹着萱草,摇摆着是为了谁吐露芬芳?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抬头看着一片云林,听到慧鸟的叫声很是惭愧。
萱草花光彩耀眼,在南风的吹拂下默默地吐露着芳华,有忘忧之意。诗人用萱草花暗喻浓浓的母爱,虽说忘忧,但对游子的牵挂却终其一生。这首诗表达了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和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愧疚之意。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诗词大意:母亲爱子之心情意无限,欣喜我赶在年前及时归家。御寒之衣母亲针针线线缝得细密,我家书里的墨迹还很新鲜。母亲见我面庞清瘦连声感叹,惊呼儿名问苦问饥寒。我顿时感到愧为人子踌躇难回答,在母亲面前不敢谈在外颠簸之苦。
乾隆十一年(1746),蒋士铨于年终前夕赶到家中,感怀母亲对自己的关切之情,遂写下了《岁暮到家》一诗。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游子归家,作为母亲定然高兴,“爱子心无尽”,虽然语句直白,却富含意蕴。“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两句,用“密”“新”两个字表现了母亲在寒衣、家信中寄予的深情,体现出母亲对自己的关切、爱护。“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两句,把母亲对儿子惦念和关注的神情、话语通过“怜”“问”两个字表现出来,使人如闻其声。把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写得多么真实、生动。最后两句“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写诗人的心态:自己出外谋生,没有成就,惭愧没有尽到儿子照应母亲和安慰母亲的责任,不敢直率诉说在外风尘之苦,而是婉转回答母亲的问话,以免老人家听了难受。
全诗质朴无华,情真意切,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令人回味。
国风·邶风·凯风
【周】无名氏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诗词大意:和风煦煦自南方,吹在枣树嫩芽上。枣树芽心嫩又弱,母亲养儿辛苦忙。和风煦煦自南方,枣树成柴风吹长。母亲明理又善良,儿子不好不怨娘。寒泉之水透骨凉,源头就在浚邑旁。母亲养育儿七个,儿子长成累坏娘。黄雀婉转在鸣唱,悦耳动听真嘹亮。母亲养育儿七个,难慰母亲不应当。
这是《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儿子歌颂母亲并深感自责的诗。
全诗共四章。诗的前两章的前两句都以温暖的南风吹拂“棘心”“棘薪”比喻母亲把幼子抚养成人。后两句一方面极言母亲抚养儿子的辛劳,另一方面极言兄弟不成材,反躬以自责。诗以平直的语言传达出孝子婉曲的心意。
后两章写子女自愧不能报答母恩。每章首二句为反兴。浚邑之下的寒泉能滋润大地,美丽的黄鸟能唱出悦耳动听的歌声。这即是说我们七子连“寒泉”“黄鸟”也不如,致使母亲辛劳,还不能安慰母亲的心,深感愧疚。
诗歌用比兴手法,以凯风、棘树、寒泉、黄鸟起兴,兴中有比,在重章叠句的复沓中,表达了对母爱的深情赞美和反躬自责的愧疚。
全诗设喻贴切,用字工稳,诗中虽然没有实写母亲如何辛劳,但母亲的形象还是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送兄
【唐】七岁女子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
诗词大意:离别的路上秋云刚刚升起,分别处的路亭周围树叶纷纷飘落。令人叹息的是人不能跟大雁一样,不能排成一行飞向远方。
这是年仅七岁的妹妹送别哥哥时写的一首诗。全诗只有二十个字,但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兄妹之间依依不舍的深情。
诗中没有正面写兄妹送别时的伤感,而是通过侧面的环境描写来烘托离别之情。天边秋云初起,天色灰蒙蒙的,分别处的路亭周围,树叶纷纷飘落。最令人感叹的是,大雁都能成群地飞向南方,而我们兄妹为什么不能同去远方呢?
诗中写景的气氛与离别时的心情相呼应,兄妹不忍分离与雁行齐飞相对照,显得自然、诚挚、感人。
七步诗
【三国】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诗词大意:煮豆子用来做羹,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用来做羹。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我们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迫害我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豆秸和豆子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豆秸燃烧煮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这首诗是对当时为了争夺地位、权力、财产,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一种真实写照。
望月有感
【唐】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诗词大意:自从河南发生吴少诚叛乱以来,关内道路阻塞又有饥荒,兄弟姐妹们四分五散,各在一方。因为看到月亮的圆缺现象而有所感,姑且写出心中所思,寄给在浮梁的长兄、在於潜的七兄和在乌江的十五兄,同时给在符离和下邽的弟弟、妹妹看。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兄弟为生活所迫流离失所,各奔西东。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同根兄弟随风飞散仿若秋蓬。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此诗大概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秋天。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军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申、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去攻打,战事大都发生在河南境内。当时南方漕运主要经过河南输送关内,由于“河南经乱”,交通断绝,使得“关内阻饥”。诗人伤时念乱,思亲思乡,故写下了此诗。
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仍、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颔联诗人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尾联诗人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以含意深远、情意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
9.23作业
玉林市玉州区老年大学诗词班作业
以国庆、中秋,这2个内容为主题,写成国庆游历诗、中秋怀亲诗各创作一首律绝!
七绝.中秋节忆父
梁智华
日夜辛勤老未休,无悔无怨把心揪。
操劳不必记回报,吾等何人付过酬?
七绝. 遥望岳父背影有作
梁智华
佝偻身影惹人怜,茹苦含辛志却坚。
泰岳深情谁可比,遮风挡雨一方天!
七绝.中秋节思母
梁智华
母爱拳拳永不休,一如江水万年流。
日常点滴皆珍贵,怎用孔方来换求?
七绝.母亲印象
梁智华
蔼容慈脸暖心房,恰似春花刚吐芳。
举止言行皆蕴爱,岂能忘记就能忘?
七绝.母爱铭心
梁智华
慈母关怀重似山,一生撑起这方天。
胜如大树遮风雨,育女护儿多忘眠。
七绝·中秋感怀
王诗用
中秋佳节盼团圆,无奈亲人今未还。
想念家乡天上望,弟兄南北祭婵娟。
七绝·中秋怀想
王诗用
吴刚善酿桂花酒,寂寞嫦娥也想圆。
怎奈寒宫阴气重,人间天上夜无眠。
七绝·国庆节抒怀
王诗用
奔驰高铁似飞梭,十一欣游北戴河。
海岸秋光人欲醉,手挥椽笔赋诗歌。
七绝·十一长假遐思
黎守现
秋光八日梦悠悠,拟向东南快意游。
忽报家山添庆事,独凭归雁寄乡愁。
七绝·阖家中秋观焰火
杨义益
阖家楼顶观云锦,珠彩奇光紫气延。
犹似繁花添喜庆,飞腾灿烂兆丰年。
注:云锦。烟花的别称
七绝·“十一”旅游
杨义益
动车雅椅未沾暖,眨眼欢游紫禁城。
金碧辉煌存韵味,旅人不绝仍繁荣。
七绝·中秋吟
熊祖馨
暑去秋来天转凉,金风吹拂叶凝霜,
红枫飞舞千山秀,稻谷盈仓月饼香。
七绝.中秋吟
伍宥有
月到中秋分外明,弟兄姐妹不同城。
遥祈银汉匀匀照,身体安康事业成。
七绝.国庆游吟
伍宥有
喜欢国庆八天休,鼓励人民出外游。
特色风光商品靓,促成消费智谋周。
京都游感怀
覃洁珍
帝阙辉煌映颢穹,天安门上气如虹。
故宫金瓦凝朝露,凤岭青松沐晚风。
奥运场中标旧志,会堂厅宇汇新功。
长城极目心潮涌,祖国山河万代隆。
中秋佳节思双亲
覃洁珍
中秋佳节倍思亲,怀念高堂一辈辛。
圆月之时遥祝福,恩情毋忘乃寻真。
注:寻真系本人呢称。
七绝·国庆抒怀
陈露
金风送爽迎华诞,彩带飘扬映碧空。
云锦花潮游客喜,祥和盛世共描红。
七绝·盼中秋
陈露
中秋团聚月儿圆,桂树飘香千里延。
盼望台胞来会喜,共登楼阁赏婵娟。
王第英
中秋节
中秋佳节倍思亲,祖辈勤耕历苦辛。
月饼果梨多样化,全家老少共尝新。
七绝.秋月思
熊祖聲
每逄秋节忆盈天,花好月圆情意牵。
同事亲朋今所在,一声问候暖心田。
七绝.中秋怀想
李琼
一轮明月挂遥空,引发相思多少中。
岁岁念君君不见,朝朝心痛睡朦胧。
七绝.国庆有感
李琼
万众庆华诞,江山格外妍。
金光铺锦绣,秋色缀岚烟。
艳艳红旗谱,拳拳爱国篇。
全民齐努力,成就耀空前。
【作者简介】:
梁智华,笔名郅骅、桦木、过河卒等,网名华戈,1966年10月出生于广西贺州市,祖籍为广西博白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中外散文诗研究会会员、中国散曲研究会会员、中华辞赋家联合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玉林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玉林市客家海外联谊会原副会长兼宣传部部长。独著有诗集《忙碌人生》、《那日夜折磨我的是爱》,散文集《遍地行吟》、《爱意缱绻》,集邮随笔集《拈花惹草》、《拈花惹草续集》,杂文集《牛逼·牛逼的人·牛逼的话》、《我的墓志铭及其他》,报告文学、通讯集《我与名人面对面》、《闪光的足印》》等书,与人合编合著有诗集《永远的飞翔》、《云香酬唱集》和散文集《畅游玉林》、报告文学集《冠军之路》,书画作品集《动感玉林》、《运动玉林》、《书法作品集》和《美术作品集》等书。在2014年,先后荣获广西首届书香之家、全国首届书香之家等荣誉称号,其在广西新闻网开设的“玉林华戈的博客”每天坚持以原创文章更新而著称,5年突破半亿点击量,稳占广西第一博位置。
总编:山旮旯
责编:袁德礼
总设计:黄诚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