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云铺上空的回响
王晓瑜
二零二五年九月二十七日,下午三点半光景,在海拔八百多米的卧云铺村,金秋的深绿格外醒目,山峦云雾缭绕。漫空里飘着似有还无的毛毛细雨,将这深秋的山,层叠错落有致的石屋,都笼在一片空濛的水汽里。风过处,带着泥土和草木的清爽气息。我们便是在这云遮雾绕的山巅之上,观看一场特殊的音乐盛会——山东理工大学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把根留住:红色江山代代相传,大红炉红旅精英大奖赛颁奖音乐会。
演出在云雾飘渺中拉开序幕。开场是一阵激昂的锣鼓,《庆丰收》。那鼓点,劈开了山间的寂静,也驱散了雨丝的微寒。它不像是从舞台的扩音器里传出的,倒像是从这山石的脉络里、从脚下这片刚收获过的土地里迸发出来的。咚咚的声响,浑厚、热烈,带着一种原始的、朴拙的力量,仿佛能看到农人古铜色脸庞上滚落的汗珠,和堆满仓廪的金黄谷粒。这声音,一下子便将人心抓得牢牢的,昂扬向上、踏实有力、暖烘烘、喜洋洋。
锣鼓的余韵还在湿漉漉的空气里飞扬,歌声便起来了。大学生们唱起了《松花江上》。年轻人的声音,本是清亮的,此刻却沉郁下来,将那“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悲怆与苍凉,一字一句地送进这齐鲁大地的群山之中。那歌声,起先还是低回地诉说着……像是在黑夜里摸索的一段记忆;渐渐地,那悲怆便漫了上来,“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声音里,有失去家园的痛,有背井离乡的苦,像松花江的寒水,一波一波地漫过听众的心田。雨丝静静地飘着,台下观众的神情凝住了。那歌声里,有历史的重量,有家国的伤痕,像一块冷峻的巨石,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口。这歌声,不是靡靡之音,它是历史的回响,是刻在民族血脉里的一道印记,沉甸甸的,让人不敢、也难以忘却。
悲壮之后,是一阵清越的筝音。古筝重奏《青玉案·元夕》,那清越的弦音,叮叮咚咚地响起,如珠落玉盘,一下子将人从北国的寒江,拉到了江南灯火阑珊的元夜。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宝马雕车香满路”的繁华,是“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绚烂,也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怅惘。这乐声是雅的,是美的,是精致的,婉转的。这乐声,它洗濯着方才的沉郁,告诉人们,我们的根脉里,有沉痛的记忆,亦有这般璀璨风雅的文化传承。它像一轴徐徐展开的古画,每一个音符,都是一笔淡淡的墨痕,勾勒出的是一个文明古国骨子里的风雅与含蓄。方才被《松花江上》揪紧了的心,此刻被这筝音轻轻抚过,仿佛有一泓清泉,从心间潺潺流过。
诗朗诵《把根留住》,声音浑厚而坚定。这“根”字,在此情此景,听来格外意味深长。一字一句,像种子要埋进土里。我忽然觉得,这“根”,不单是血脉的根,精神的根,也是文化的根,更是脚下这片世世代代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之根。它扎在《松花江上》的沉痛里,也扎在《元夕》的风雅里,更扎在眼前这无数年轻而热切的心灵里。
路演与颁奖,是年轻人才华的闪现,是实践成果的结晶,活泼泼地充满了朝气、踏实、喜庆与憧憬。那些年轻的身影,那些闪着光的创意,是这古老根系上生发出的新鲜的枝芽。
然后,便是那小合唱红歌《十颂汪洋》了。《十颂汪洋》歌词是山东理工大学实践团学生根据汪洋烈士生平事迹写的。歌声响起时,雨似乎依旧那般绵小细密。学生们用真挚的歌声,颂唱着年轻汪洋烈士的生平与理想。他们的脸庞青春而庄重,眼神清澈而坚定。
那一刻,一种肃穆而巨大的感动,在无声地蔓延。就在歌声落下的那一刹那,奇妙的,天地间静默了或许只有两三秒,紧接着,那原本的毛毛细雨,竟骤然变作了大雨滴!豆大的雨点有力地砸在舞台的顶棚上,砸在石板路上,发出响亮而急促的声音。这哪里是雨?这分明是天地的回应,是历史的回响!仿佛那苍穹之上,有无数的英灵正俯视着这盛世;又仿佛是上天用这酣畅淋漓的雨声告慰长眠的烈士:你看,这红色的江山,代代相传;今日之华夏,正如您所愿!雨水冲刷着山峦,冲刷着烈士曾经的伤痛,也冲刷着我们的心灵,一种混合着悲壮与自豪的情感,在胸中激荡、奔涌。许多观众的眼睛里蓄满了泪珠。
雨声渐大,也似乎成了音乐的背景。萨克斯重奏《民谣荷包》,在西洋乐器的醇厚音色里,吹出了中国乡土民歌的缠绵情意,别致而动听。
歌曲串烧则展现了青春的斑斓色彩,《走过咖啡屋》的轻快,到《大海》的深情、辽阔,再到《海阔天空》的激昂,《失恋阵线联盟》的俏皮,一直到《北国之春》那熟悉的、带着淡淡乡愁的旋律。这仿佛是年轻人心路的一段剪影,有迷茫,有向往,有小小的忧伤,更有大的梦想。年轻人的喜怒哀乐,彷徨与梦想,都在这歌声里了。这些声音,是现代的,是流行的,但它们不是“靡靡之音”,因为它们的内里,流淌着的依然是那片土地给予的、真诚而健康的情感。
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又将这情感推向了高潮。那一管竹笛,竟能吹出万马奔腾的气势,笛音嘹亮,跳跃,急促,真如马蹄嘚嘚,鞭声清脆,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那欢快、嘹亮的笛音,像一道划破雨幕的阳光。它描绘出一派生机勃勃、奋勇向前的景象,这是劳动的赞歌,是创造的欢欣,就像雨后的群山,清新而充满希望。听得人精神振奋,浑身的筋骨都仿佛舒展开来。
最后的合唱,《把根留住》与《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接连唱响。由山东理工大学师生、校友等演唱。歌声比之前更加雄厚,更加响亮,更加温暖,更加坚定,仿佛千千万万的根须,在地下紧紧交织。紧接着,旋律一转,变成了欢快热情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两首歌,一静一动,一收一放,竟是如此和谐。留住的是根,是魂;迎接的是客,是未来。在这高山之巅,在这雨滴之中,这歌声仿佛具有了某种洗礼般的力量。这或许正是这个古老民族最朴素也最博大的胸怀。
卧云铺村被洗得干干净净,青石板路“晶亮透明”,树木愈发苍翠。那激昂的鼓声、悲壮的歌唱、清越的筝鸣、还有那仿佛来自天外的大雨点儿,都汇成一股温暖的洪流,久久地,在我的心头回荡。这声音,滋润的何止是心灵,它更是一场精神的浇灌,让那红色的信念,在卧云铺这云上之乡,在这年轻一代的心中,深深地、牢牢地扎下了根。
雨还在下,曲终,人未散。那声音的激流,仿佛还在戏台上回荡着,旋转着,最终,缓缓地、温暖地,流入每个人的胸中。全场演出都是积极上进的好节目,没有那些靡靡之音,扰乱人的精神与气场。这是用中国的音乐之声滋润学子的心灵。这声音、这音乐,滋润的何止是心灵,它分明是在描画一幅“把根留住,红色江山代代传”的画卷。而这画卷的笔者,正是今天这些可爱的、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可喜的是当晚虽然在下雨,仍有卧云铺村演员及来自于博山的戏剧演员等在卧云铺村上演节目。
对于喜欢看音乐会的我来说,多年没有看到如此民族风的演出了。观之,似有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的意味。两个多小时的音乐会,不是飘在空中的无根之木,它是从“庆丰收”的泥土里长出来的,淋过“松花江”的风雨,开过“元夕”的繁花,最终,由这些年轻的手,牢牢地捧住,要传向那更远的远方去了。
(2025.9.27晚)
王晓瑜,法学学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高层次人才,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莱芜区诗词楹联协会顾问,莱芜区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讲师,凤城高级中学凤鸣文学社顾问。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都市头条2023度十大散文家,莱芜区表现突出文化志愿者,出版散文集《杏坛拾穗》、长篇报告文学《拓荒者的足迹》《人与海》《尚金花》等,曾在《时代文学》《黄河文艺》《齐鲁晚报》《职工天地》《工人日报》《齐鲁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报告文学《山城起舞金凤来》《拓荒者的足迹》分别荣获山东省、莱芜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奖等奖项,长篇报告文学《人与海》入选2022年度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同时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入选2024年自然资源优秀图书项目,散文《香山牡丹》被中国作家网选为推荐阅读文章,散文《我的父亲》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另有多篇文章或被编入不同文集,或被评为多种奖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