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食扫墓清明戏
路边
宜兴人有寒食扫墓习俗,也许有人会说扫墓不是清明节的事吗?错,我们宜兴人扫墓从来不到清明,有句骂人的话是“懒人懒到家,清明扫墓拖到夜。”宜兴老话是“寒食扫墓清明戏,春来赛会正当时。”过去清明有迎神庙戏,宜兴城隍庙这天也很热闹。清代学者洪吉亮也有《清明日》诗说:“八字桥边展嫩晴,风光几日称清明。半城忽报迎神鼓,一巷惊闻折柳声。”
寒食扫墓习俗,相传起源于纪念介子推。春秋初期,晋国公子重耳为避宫廷内乱,逃亡十九年,历尽艰辛。一次重耳饥饿难耐,介子推割股肉给他充饥。后来重耳终于回国即位成了晋文公,介子推却不愿邀功请赏,而是与老母避居山西介休绵山。文公进山相邀,介子推避而不见。文公烧山追逼,介子推母子抱树而亡,宁死不出。文公懊悔不迭,厚礼安葬,并号令介子推死难周年忌日禁火寒食,上坟祭奠,以寄哀思,后遂成习。唐玄宗遵从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收入《开元礼》,定为国假。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〇五天,俗称百五节,因与清明相近,宋代以后两节相混,寒食名称逐渐淡去。
据《宜兴县志》记载,宜兴人寒食清明习俗有家家门上插柳、青少年放风筝、上坟扫墓飘纸钱烧纸锭等。清明折柳赠柳由来已久,相传清明、中元和十月朝是三大鬼节,百鬼将出没索讨。人们为了防止鬼魅侵害,便要头戴柳条帽,檐挂柳条枝。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过去还说“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唐代黄巢起义,相约清明为期带柳为号,后起义失败,带柳被禁,后只在门檐挂柳。清代诗人陈维崧说:“柳条今剩几?待折赠。”因为柳树是鬼怖木,所以汉传佛教中,观音以柳枝沾水普度众生。寒食暮春,花香草绿,所以还是小孩玩风筝荡秋千的时节,清代学者郭麟有《竹枝词》说:“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丁蜀镇志》说,清明还有吃嫩柳叶加入面粉中烤饼子的习俗。
扫墓就是拔除祖先坟上的荒草,修复因风雨的损毁处,换一块坟头土,并在坟头土上飘纸钱。《清通礼》说:“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纸钱是仿铜钱用五色纸剪成的联缀条,可系在坟头土上迎风飘扬。纸钱飘好后,拿出带来的果肴供奉,再合家叩拜,然后烧毛煻纸纸锭。世人认为这些都是阴间的流通币,所以每每要烧些给已故亲人送去。老派的做法这天家人就在坟边吃饭,饭菜当然是烧好带去的,这样就算陪着祖宗共餐了。菜要单数,有荤有素,鱼不能用寿命短的鲢鱼。所以旧时学校,寒食到清明要放三天假。如果是新丧亲人,则扫墓要提前。守孝满三年的,清明上坟要把穿的白孝鞋脱在坟上,叫脱孝。家中有婚嫁喜事,不满三年也可在清明脱孝。现在简化,一般做五七就脱孝了。
对周处、岳飞、卢象升这样的历史先烈,宜兴县政府则有春秋追念活动仪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主要是组织人员去所建造的烈士陵园扫墓,以纪念革命先烈。如今,清明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放国假便民扫墓。但宜兴民间,扫墓依然在清明前。只是寒食扫墓的说法没有了,清明戏的说法也同样没有了。
2014年4月 宜城荆阳新村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出版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在氿一方》、主编集《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