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12年7月,我踏上了俄罗斯的土地。那时没有美篇精致排版,没有公众号即时分享,旅程中的见闻与感动,只能默默藏在心底。静静躺在相册里,十年光阴流转,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的斑斓穹顶仍在脑海闪耀,涅瓦河的风仿佛还裹挟着《喀秋莎》的旋律。如今终于提笔,不为博取关注,只为将这份独属于自己的异国记忆,妥帖珍藏。
俄罗斯游记散文:俄行拾忆录
作者:禾兮
七月的风裹挟着北京城的溽热,将我轻轻推入机舱。八小时的飞行仿若一场缓慢的迁徙,当轮胎终于触碰莫斯科大地,机舱里响起零落的掌声——俄罗斯以一种灰蓝色的寂静,温柔地接纳了我们。夜色中的莫斯科宛如一枚沉默的硬币,一面镌刻着苏维埃的铮铮钢骨,一面印刻着东正教的神秘纹章,在时光里静静诉说往昔。
次日清晨,我们的脚步率先踏入红场。初见红场,倒不觉得它是寻常意义上的“广场”,反而更似一块被时光精心打磨得温润无比的古玉。南北长近七百米的场地,铺就暗红色砖石,阳光倾洒而下,每一块砖都泛着柔和光晕。当地人说,这广场意为“美丽的广场”,此言不虚——这里没有喧嚣叫卖,连游客的脚步声都不自觉放轻,仿佛生怕惊扰了这份跨越岁月的沉静。
红场西侧的列宁墓,率先撞入眼帘。花岗石与大理石构筑的建筑,一半隐于地下,一半露于地面,阶梯状的立方体透着与生俱来的庄重。1924 年建成时它还是木结构,而后换成坚硬石材,就连装着遗体的水晶棺,也在卫国战争后重新更新。墓前那块刻着“列宁”二字的碑石,足有六十吨重。站在墓前,风从克里姆林宫墙的方向悠悠吹来,裹挟着厚重历史,令人不自觉屏住呼吸。
转身,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便跃入视线,它像是从明信片里挣脱而出,带着童话般的梦幻眩晕感,瞬间震撼人心。中间的教堂冠顶着大尖顶,周围八个小圆顶错落有致,有的缀着蓝白相间的纹路,有的染着明艳橙红,再配上九个金色洋葱头状顶盖,恰似上帝打翻的调色盘,色彩斑斓却又和谐得不可思议。听闻这是伊凡雷帝为纪念战胜喀山鞑靼军队而建,这般艳丽张扬的风格,仿佛将当年的荣光尽数绣在了建筑之上。教堂的九个洋葱顶并非同时建成——伊凡雷帝每打赢一场战役便添一个,只是最后那个金顶落成时,建筑师的双眼却被永远阖上。走近细看,教堂砖缝里还藏着细碎纹路,阳光洒落,金顶耀眼夺目,让人移不开目光,满心满眼皆是惊艳。
红场西北侧的亚历山大花园里,藏着无名烈士墓。深红色大理石陵墓面朝北方而立,西侧钢盔与军旗青铜雕塑,线条简洁却肃穆之感扑面而来。最令人难忘的,是墓前那团五星状火炬,自 1962 年点燃后,火焰便从未熄灭。蓝色火苗在风中轻轻跃动,似在无声诉说着过往。有人在墓前献上鲜花,花瓣上还沾着晨露,与永不熄灭的火焰相互映衬,让人不禁想起“精神永存”四字——原来有些东西,真的能够跨越岁月长河,永远炽热燃烧。
紧邻红场东侧的古姆商场,又是另一番独特景象。这座 1893 年建成的建筑,至今仍是莫斯科人的心头好。踏入商场,穹顶筛下三重叠影,阳光穿透其间,照亮两旁店铺。沙皇时期的水晶吊灯,静静照着二十一世纪的奢侈品专柜,穿貂皮的贵妇与身着破棉袄的老乞丐,在拱门下偶然擦肩。有人坐在长椅上闲谈,手中握着冰淇淋,笑声轻轻浅浅,在空气中流淌。商场浅色地砖上,脚步声与店铺音乐交织,竟生出一种久违的烟火温情。原来,再庄重之地,也藏着这般温柔日常,于细微处抚慰人心。
午后,我们来到克里姆林宫,“世界第八奇景”的美誉果然名不虚传。12 世纪时,它不过是木结构城堡,1485 年到 1495 年间换成红砖。查阅资料得知,宫墙全长两千多米,高处近二十米,厚处能容数人并排而行。四座城门旁尖耸楼塔,砖红色墙面上爬满绿色藤蔓,阳光洒在塔尖金色装饰上,熠熠生辉。如今这里是俄罗斯总统府,漫步宫墙之下,偶尔可见卫兵步伐整齐走过,威严之气尽显。风穿过宫墙缝隙,吹得旗帜轻轻飘扬,仿佛在诉说着莫斯科从这座城堡开始的漫长岁月,那些尘封往事,皆在风中流转。
傍晚,踏上前往圣彼得堡的旅程。晚餐后抵达火车站,登上夜火车。火车启动,窗外灯光渐渐后退,包厢里弥漫着红茶与黑面包的香气。躺在铺位上,听着车轮与铁轨碰撞的“哐当”声,竟觉无比安稳。不知沿途错过了多少风景,待一觉醒来,便已抵达目的地。
火车抵达圣彼得堡的清晨,刚一走出车站,涅瓦河的气息便萦绕鼻尖——带着水的湿润,混着淡淡的青草香,清新而迷人。早餐后,我直奔冬宫,也就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这座坐落在宫殿广场上的建筑,是 18 世纪中叶俄国巴洛克式建筑的典范。浅米色墙面上缀着金色纹路,穹顶高耸,仿佛要触及云端。听闻这里曾是沙皇皇宫,十月革命后变为博物馆,与大英博物馆、卢浮宫、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并称世界四大博物馆。踏入馆内,大理石地面光洁如镜,天花板上壁画色彩艳丽,每一幅都似在诉说古老故事。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收藏,如今成了全人类的艺术瑰宝。站在那些画作与雕塑前,连呼吸都不自觉变得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这些跨越时光的精灵。
涅瓦河的晨雾尚未散尽,冬宫孔雀石厅的金色光芒已夺目耀眼。艾尔米塔什绿白相间的长廊,仿佛没有尽头,达芬奇的圣母与伦勃朗的浪子,隔着三百年时光默默对望。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私人剧场空无一人,唯有水晶灯还记得女皇击掌时戒指的璀璨反光。踩过 284 级主阶梯,防滑铁条已被岁月磨损成柔和曲线——那是三百年间无数游客脚步刻下的时光年轮。
随后,我们来到夏宫。夏宫仿若一座梦幻的花园宫殿,被誉为“俄罗斯的凡尔赛宫”。走进夏宫,满眼皆是葱郁绿意与缤纷繁花。宫殿建筑华丽至极,巴洛克风格尽显奢华,金色雕花、精美的壁画,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昔日皇室的尊贵与优雅。而最令人惊叹的,当属那气势恢宏的喷泉群。上百座喷泉形态各异,或灵动俏皮,或庄严肃穆,水柱冲天而起,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芒,与周围的雕塑、绿植相映成趣。彼得大帝亲自设计的参孙喷泉尤为壮观,参孙双手撕开狮子大嘴,强劲的水柱从狮子口中喷涌而出,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之美。漫步在夏宫的花园小径上,听着潺潺水声,嗅着花草芬芳,仿若置身于童话世界,时光在此刻仿佛也放慢了脚步,让人沉醉其中,不愿离去 。
午后,我们又前往彼得保罗要塞。它坐落在涅瓦河右岸的兔子岛上,1703 年由彼得大帝亲手奠基,与圣彼得堡同岁。要塞围墙厚得惊人,暗红色砖墙有些地方已斑驳陆离,却更添沧桑韵味。沿着要塞步道前行,涅瓦河的水缓缓流淌,几只海鸥掠过河面,清亮叫声划破天际。听闻这里最初是为对抗瑞典的北方战争而建,如今已成为游人如织的打卡胜地。站在要塞城墙上,河风拂面,带着丝丝凉意,远处圣彼得堡建筑群在阳光下闪耀,让人不禁想起这座城市从要塞起步的成长历程,那些过往岁月,皆化作眼前的壮丽风景。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静静停泊在涅瓦河边,灰蓝色舰身透着威严。1917 年 10 月 24 日那个夜晚,正是这艘巡洋舰的炮声,宣告了十月革命的开始。如今舰身依旧保持着当年模样,甲板上的炮管直指天空,似在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舰长 124 米,宽 16.8 米,1903 年便编入现役,还曾参加日俄对马战役。“阿芙乐尔”意为“黎明”“曙光”,是罗马神话里的司晨女神,寓意唤醒人们迎接光明。站在河边凝望它,河水轻轻拍打着舰身,阳光洒在上面,泛起淡淡光芒,那段改变历史的岁月仿佛又在眼前浮现。
斯莫尔尼宫的外观同样令人过目难忘。正面长三百米,两翼各伸出四十米,组成宽敞庭院。20 世纪 60 年代增建的八根圆柱与七个拱形门廊,气势恢宏,与右侧巴洛克式的斯莫尔尼修道院相连,美得宛如一幅精致画卷。浅灰色宫墙,窗棂上缀着白色纹路,阳光洒落,圆柱投下长长影子。有人在宫前广场漫步,手持相机,试图将这绝美景色永远定格。
最后,我们来到滴血教堂。当教堂的七彩穹顶从运河桥后骤然浮现,定会引得一片惊呼。那五光十色的洋葱头顶,在阳光下如同串串彩色宝石,璀璨夺目。教堂高 81 米,外形宽阔,砖面上镶嵌着复杂彩色图案瓷砖与搪瓷青铜板,红、蓝、绿等色彩交织,却毫无杂乱之感,反而洋溢着浓郁俄国风情。它与附近古典建筑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奇妙地融入周遭风景。走近细看,每一块瓷砖都似经精心雕琢,图案中藏满东正教故事,阳光照耀下,色彩愈发鲜亮。站在教堂前,远处悠悠传来钟声,与眼前美景相得益彰,让人内心满是平静与安宁。
傍晚,乘上游船,于涅瓦河上畅游。船缓缓开动,两岸建筑渐渐后退。冬宫的金顶、彼得保罗要塞的尖塔、滴血教堂的彩色洋葱头,在夕阳下闪耀着迷人光芒。河风拂面,带着水的清新气息,我忍不住张开双臂,想要拥抱这如诗如画的美景。
游船晚餐时分,就着酸黑麦面包与红菜汤,窗外十八世纪的桥与二十世纪的灯依次掠过。手风琴师奏响《喀秋莎》,中国游客用中文跟唱,俄国游客以俄语应和,不同语言的旋律在涅瓦河上空交融,谱写出一曲奇异而动人的和弦。夕阳渐渐西沉,将天空染成橙红色,涅瓦河的水也化作金色绸缎,远处桥梁亮起灯火,宛如一条金色丝带,缠绕在城市之间。
当游船靠岸时,夜色已经浓了,圣彼得堡的灯光亮了起来,像一片灯火的海洋。我知道,这段俄行记忆,会像这些灯光一样,一直亮在心里。往后的岁月里,每当翻开泛黄的相册,或是在某个相似的黄昏,那些被时光浸润的画面便会悄然浮现——红场砖石上跳跃的光斑,冬宫穹顶下凝固的呼吸,涅瓦河上飘散的音符,都成了生命里一道印记。
这一路,从莫斯科的红墙金顶,到圣彼得堡的涅瓦河畔,每一处风景都像一首写满故事的诗。那些建筑、那些火焰、那些河水,都带着时光的温度,让人忍不住想要珍藏。或许旅行的意义,就是在陌生的地方遇见熟悉的感动,在不同的风景里看见不一样的世界。
旅行的妙处,大抵在于它总能将遥远的异乡,变成心底的故乡。那些藏在博物馆角落的古老油画,街头艺人演奏的旋律,甚至是地铁站里陌生人交汇的目光,都在无声诉说着:世界广袤无垠,而我们与万物的相逢,都是命运精心编织的诗篇。莫斯科地铁扶手上三代人摩挲出的温润,圣彼得堡运河里沉着三百年的月光,这些无法被攻略记载的细碎美好,才是旅程赠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那些行走的足迹,终将沉淀为生命的厚度。愿往后的每一次出发,都能在陌生的风景里,遇见更辽阔的自己;也愿这份跨越万里的遇见,永远鲜活如初,在记忆的长河里,泛起粼粼波光。
作者简介:
禾兮:国家高级工程师,一直从事建筑规划设计行业数十年,热爱文学与诗歌,作品散见于多家媒体平台,擅长舞蹈,在肢体韵律中释放活力;热衷旅游,以脚步丈量世界,在行走中汲取生活灵感,涵养对生活的热忱。
广交朋友,往来不拘身份,既能与市井白丁畅谈生活烟火,亦能同学界鸿儒探讨思想深度,于多元交流中丰富人生维度。《当代文学艺术平台》主编,以专业媒体人的视角,搭建文学艺术交流桥梁,推动优质创作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