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雾霭还缠在龙泉官庄的屋檐,我便来到这个曾经激情燃烧的地方。我在村口遇见一位老人时,他布满老茧的指尖精准指向半山腰那排废弃的工房。
五十年光阴足够让一座军工厂化作山峦的胎记。那时的龙泉官庄,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建设指挥部设在村民腾出的石头房里,屋顶的干插缝透着天光,夜里北风裹着狼嚎在山峪里打转。工程师带着图纸踏勘时,摔跤是家常便饭。有回暴雨突至,他们躲进山洞,看着雨水在崖壁上冲出赭红的沟壑,倒像是天然的等高线图。
书记总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布鞋,和工人们一起挑水泥;厂长天天泡在施工现场,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有次暴雨冲垮了路基,他带着突击队跳进齐腰深的水里抢运设备。
最艰难的要数打井。潘庄地下的"济西水库"像位羞涩的姑娘,勘探队打了十口井才见水花。老工人明安山在井底作业时,岩缝里渗出的水珠滴在安全帽上,叮咚声在井壁回响,竟比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竖琴更清越。当第一股清泉涌出时,整个山峪都沸腾了,有人唱起《我的祖国》,粗粝的嗓音惊飞了岩壁上的鸽子。
我站在废弃的硝酸车间前,墙缝里钻出的构树已有一抱粗。老人说,他出生那年冬天特别冷,母亲在京城的产房里,父亲却在千里之外的工地上催图纸。那时没有传真,所有设计变更都要靠骑摩托车翻山越岭。有次许仪銮连夜赶往济南送急件,山路结冰打滑,摩托车栽进沟里,他抱着图纸在雪地里爬了半里路,等找到人家时,棉裤都冻成了冰甲。
"你闻,空气里还有火药香呢。"老人深吸一口气,眼神忽然明亮。我仿佛看见1974年试产成功的夜晚,红光冲天而起。工人们把庆功酒洒在淬火池边,酒精与硝烟的味道在夜风中缠绵,像极了李白笔下"风吹柳花满店香"的意境,只不过这香气里,藏着家国天下的重量。
转产后的厂房改成了化肥厂,又变成民爆器材仓库。但每年清明,老职工们总要结伴回来,在废弃的铁路专运线上走一走。锈蚀的铁轨在夕阳下泛着暗红,像未干的血迹。有位老会计拄着拐杖数枕木:"从这儿到湖屯站,整整三千六百五十根,每根都浸着我们的汗珠子。"
暮色中的龙泉官庄升起炊烟,许世京老人执意留我吃饭。土灶上炖着白菜豆腐,热气在窗棂上凝成水珠。他妻子端来腌制的香椿芽,说这是当年知青教她们的手艺。我忽然想起杜甫"夜雨剪春韭"的诗句,原来时光流转,有些味道始终蛰伏在味蕾深处,只待某个瞬间汹涌而来。
夜宿村公所改建的民宿,月光透过天窗洒在老式三抽桌上。桌角刻着"献给党的礼物"六个字,是某位老职工用钢锯条慢慢磨出来的。我轻抚那些深浅不一的刻痕,仿佛触摸到那个火热年代的脉搏。窗外传来断续的蛙鸣,和五十年前工地上此起彼伏的号子声,竟奇异地重合在一起。
次日清晨,我随老人去祭扫烈士陵园。墓碑上刻着三位因公殉职的职工姓名,其中一位是女化验员。1976年暴雨引发山洪,她为抢救化验数据被卷入激流,怀有身孕的身体像片落叶般沉浮。
途中遇见几个写生的美院学生,他们对着废弃的冷却塔支起画架,说这是"工业废墟美学"。我望着他们青春洋溢的脸庞,忽然懂得"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句话的重量。那些三线建设者何尝不是用生命在祖国大地上作画?他们把自己画进深山,画进厂房,画进每一滴汗水浸透的泥土里。
当我们轻轻推开红光纪念馆的大门,就如同推开了一扇通往激情燃烧岁月的历史之门,瞬间踏入了那段波澜壮阔的时光长河。
目光扫过馆内那一张张微微发黄的照片,它们宛如时光的信使,瞬间击中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泪水不由自主地在眼眶中打转。这世间,哪有什么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地为我们扛起了生活的重担,负重前行。
沿着红光留下的清晰踪迹,我仿佛触摸到了那个时代独有的、炽热的红色脉搏。这红色踪迹,宛如一条坚韧的纽带,铸造起了我们精神世界的航道。信仰的锤炼,如同一场烈火的淬炼,让我们的精神愈发坚韧;意志的锻造,恰似钢铁在烈火与锤击中成型,穿越悠悠时光,成为我们与红色精神紧密相连的桥梁,引领着我们在当下坚定地前行。
在如今这盛世欢歌、繁华似锦的时代,耳边似乎又回荡起当年与新中国一同成长、共同编织祖国命运的铿锵脚步声。在这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里,总有一种情感,如同一束温暖的光,让我们感动不已,并深深地铭刻在心底;总有一种付出,让我们心甘情愿、无怨无悔;总有一种精神,如同坚固的基石,支撑着我们的信念;总有一种力量,如同一股无形的风,驱使我们不断追寻精神的归宿。这一曲红色战歌,宛如黄钟大吕,在历史的长空中久久回荡,激昂而嘹亮。
我们沉浸在这红色精神的光芒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温暖的怀抱。让红色精神的结晶,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种子,在我们的心田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让红色品格的雨露,如同一场甘霖,滋润着我们美丽而纯净的心灵。那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如同星星之火,再一次点燃了我们心中的精神火焰,那火焰熊熊燃烧,照亮了我们前行的每一步。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波又一波的红色浪潮连绵不断地掀起,如同一场永不落幕的盛大演出。
瞧,那一个个胸怀大局的创业者,他们就像勇敢的拓荒者,毅然决然地告别了温馨的家乡,离开了繁华喧嚣的城市,背起简单的行囊,踏上了前往大山的征程。山一程,水一程,他们脚步坚定地朝着大山走去,每一步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风一更,雪一更,恶劣的环境无法动摇他们心中的信念,那信念如同灯塔,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在大山深处,他们停下了匆匆的脚步,但心中却早已铺开了万水千山,那是他们对未来的宏伟蓝图。他们留在这里,如同坚韧的松柏,开拓着、坚守着,这是怎样的一种高尚情怀?又是怎样的一种坚定信念?“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他们身上穿着的工作服,此刻更像是一件战袍,赋予他们战士般的勇气和力量;他们身为工人,却更像是英勇无畏的战士,为了理想和信念而战。
他们披星戴月,在夜幕的笼罩下默默劳作;他们风餐露宿,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生存。我们实在无法想象,那是怎样严峻的考验,如同狂风暴雨般无情地冲击着他们的身心;那是怎样艰难的磨炼,如同烈火般炙烤着他们的意志。
红光人在他们最美的年华里,邂逅了这段伟大的岁月,也遇见了最美的自己。那最美的年华,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红光人身上,有着执着专注的持久精神,就像那永不熄灭的火焰,始终燃烧着对事业的热情;有着作风严谨的务实精神,如同精准的仪器,对待每一项工作都一丝不苟;有着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如同无畏的探险家,不断追求卓越;有着敬业守信的钉子精神,如同坚韧的钉子,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到底;有着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如同灵动的精灵,为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这些工匠精神和“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如同一束束耀眼的光芒,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散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闪烁着生命的壮烈和光华,让人为之动容。
战士打仗,何必手持刀枪;英雄喋血,无需奔赴疆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里就是他们的战场。他们一干就是两个昼夜,累了就随便找个地方打个盹,一觉只能睡两三个钟头,这成了他们生活的“家常便饭”。心中驻扎着一个坚定的信仰,那是他们坚持下去的力量源泉,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心中升腾起一个崇高的理想,那是他们勇往直前的动力,如同强劲的引擎,推动他们不断前进。
那一场场气吞山河的壮举,如同汹涌的波涛,势不可挡;那一次次壮怀激烈的奋战,如同璀璨的烟火,照亮了历史的天空。在这大山深处,在这红色的历史长卷中,它们和汶河一起激荡起滚滚洪流,成为了红色红光人的精神坐标,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当我离开这里时,我最后望了眼这片土地。暮色中的山脉轮廓温柔,像位沉睡的母亲。而那些深藏山间的工房、铁轨、水井,如同她衣襟上褪色的盘扣,默默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深情。此刻我终于懂得,真正的三线精神,不在于惊天动地,而在于把个人命运与家国山河熔铸成永恒的琥珀,在岁月长河里永远温润,永远明亮。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