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圩庙会:一个传统与现代的“前世今生”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人间烟火气,庙会正当时。每年的农历9月17日,这个并非很特别的日子,但对东乡区黎圩镇的乡民而言,却是个祈福风调雨顺的好日子。因为这一天,是黎圩各村自九月初一开始迎神纳福后,众神汇总到黎圩街举行游神送别,以祈求社稷祥瑞、子民安康。
传统的黎圩庙会,承载着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忆。至于黎圩庙会起源于何时已难考证,但最鼎盛的时期当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黎圩镇作为三地(金溪、临川、东乡)交界的 “咽喉”,庙会借助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吸引了周边十里八乡的百姓,高峰期人山人海,家家户户宾客盈门。当时庙会上不仅有 “迎神” 等传统仪式,老百姓更是把它叫成“物资交流会 ”。在这里,农副土特产品、自制小农具以及各式生活物件等商品,那真个是琳琅满目,应有具有。甚至还能看到如广丰县的水牛、药都樟树的药产品等远道而来的交易品,热闹程度堪称 “乡村狂欢节”。
“灶里不断火,路上人不离。”这才是黎圩庙会的主旋律和精髓所在。庙会的举办时间为17一19日共三天,但早在庙会的前一日,也就是9月16日,黎圩街以及周边村庄的人民,便开始忙碌起来杀鸡鸭、宰猪羊备好大量食材,迎四方亲朋宾客的到来。记得小时候,我常和奶奶大姑们就会在16日那天,翻山越岭去小姑家(小姑嫁到距离黎圩街不到三里地的浯溪村)。那时候,因为交通欠发达,所以大部分黎圩一带有亲戚的人,都会在头一天赶去。还有就是这期间谁家来的客人多,说明他们人脉广会做人很有面子。因此,既使你在这里没有亲戚,都可以随朋友去主家吃饭。庙会主打一个热闹,三天的时间里,家家摆酒,吃的是流水席,从早忙到晚,劳神费力还花不少钱,但家家户户的主人,心里都是乐呵呵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黎圩人的淳朴和热情好客。
如今,随着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和现代商业发展,迎神、举神等传统仪式已逐渐被去化,庙会更多地成为亲朋好友聚会的日子。黎圩庙会的 “烟火气” 已不如往昔,传统的小商品物资交流功能也被日常商业网点分流。尽管如此,黎圩庙会(现在只保留农历逢一、四、七赶集日,确切地说,应该叫当圩日。)依然保留了一些传统元素,如当地特色小吃和传统手工艺品的售卖,依然吸引着部分游客和附近居民,也是东乡所属乡镇为数不多且较为繁荣的集贸市场。
黎圩庙会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让我们在怀念过去的同时,也看到了时代的进步。 有些传统的农耕物件,虽然已退出历史的舞台,不过,记忆是永远不会消失的。而那些关于黎圩庙会的快乐童年时光,依然会深深印在人们的心灵深处。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