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育乡土文化
能人培训班赴开封开展实践教学
为深化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9月26日,南阳师范学院组织“河南省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育乡土文化能人培训班”全体学员赴开封开展为期一天的实践教学活动。本次实践教学是培训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旨在通过实地观摩、亲身体验的方式,增强学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利用的直观认识。
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实践教学基地,学员们系统观摩学习了明清以来不同时期的木版年画代表作,深入了解这项起源于宋代的千年技艺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及其在中原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继中先生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生动详实的现场教学,他不仅细致讲解了年画的制作工艺和象征寓意,还重点分享了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当代的创新实践与产业发展路径。张继中表示,传统工艺要与时俱进,既要保持技艺的本真性,又要探索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发展模式。在实践体验环节,学员们亲自上手操作,体验了选版、上墨、铺纸、印刷、点染等完整工艺流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员们对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有了更深理解,提升了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创新意识。
在开封汴绣历史与艺术特色基地,学员们首先参观了近千平方米的汴绣精品展厅,系统欣赏了从宋代传统纹样到现代创新设计的系列作品。基地专家为学员们详细讲解了汴绣"细、密、活、顺、光、亮"的技艺特点和"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的艺术风格,并现场演示了滚针、发针、打籽绣等代表性针法的运用技巧。在长达两个小时的实践环节中,学员们在指导老师的耐心教授下,从穿针引线开始,认真学习平针绣、打籽绣等基础针法,亲手制作香包、绣片等作品。许多学员表示,通过亲身体验,才真正体会到"一寸绣,百日功"的匠人精神内涵。现场学习氛围浓厚,学员深受传统技艺感染。学员刘笔戈在参观与实践后即兴赋诗一首:"飞针走线夺天工,人力如何做得成。试向中华何物好,汴绣浑然第一名。"诗句生动表达了学员对传统工艺的由衷赞叹与文化自豪,也展现了培训活动在激发学员文化自信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

学员们纷纷表示,本次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形式生动,通过零距离接触非遗项目,不仅加深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更启发了将传统工艺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思路。
来自南阳的学员白浩扬说:“这次实践教学让我们看到了非遗项目创新发展的可能性,为今后在乡村开展文化传承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不少学员在实践过程中就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将所学运用到家乡文化建设中去。下一步,我们要将这些优秀的非遗项目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探索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
班级学员、省人大代表新野淯湍小麦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霞说:“这次培训的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有机结合,让我们受益匪浅,学到了非常多有益于乡村文化建设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感谢南阳师范学院的精心组织和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整个课程设计得非常用心,对我们的成长帮助巨大。这些宝贵的收获,我将带回去转化运用,更好地服务家乡的文化振兴事业。”
据悉,本次高素质农民培育乡土文化能人南阳师范学院培训班将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为河南省乡村文化振兴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