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文化园 锦绣醉流年
文/刘孟领
乙巳白露时节,秋高气爽,空气新鲜,有幸和邢台几位名人贤士,高高兴兴地走进环境优美的邢台晋祠文化园采风,颇感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一定的艺术、文化和考古价值,值得挖掘和弘扬。
春秋故地坊,晋冀友谊场。
在邢台市襄都区东汪镇前晋祠村党支部书记贾春雷的热情带领下,我们兴奋地进入“晋祠文化园”一饱眼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牌坊,一下子把大家带入具有2400多年的历史文化圈内。
你看那傍泉而立、临水而建的四柱三门牌坊,焕然一新。“野河水深源远流长邢台晋祠续香烟,悬瓮山高慎终追远阳曲瓜瓞播游籽"的柱上对联引人入胜,”春秋故地"横批言简意赅,高度概括这座距今2400年前、春秋时期赵国王者赵襄子、在邢台建筑的晋祠庙文化园,一语道破山西太原悬瓮山的晋祠庙与邢台的晋祠庙同根同源,是晋祠文化的重要分支,建筑风格相同,历经千年风雨,虽有几次修缮,但其文化蕴味未变。这座供奉晋国第一代祖先晋侯姬虞及其母亲邑姜的祠庙,占地1800平方米,坐北向南,两进院落,建筑面积1380平方米,民国建筑风格,属于邢台市重点文物单位。同时,它也成了晋冀两地的友谊场所,两地主管人员不断往来。
根据资料证明,邢台晋祠庙始建于战国初年(公元前454年),即“三家分晋”后的二三年间。《史记.赵世家》载:赵襄子四年,晋国四卿之一的智伯,企图消灭赵国,于是他率韩国和魏国攻击赵国。围赵于晋阳城后,赵王赵襄子派谋士赵孟谈趁深夜从城墙上顺绳子而出,潜入韩国、魏国,说明利害,结果赵韩魏三家分了晋国。赵襄子审时度势,在邢台建都赵国。因当时邢台属于晋国管辖,赵襄子按照“遂祠三神于百邑”的治理方针,在自己管辖内的100多个县城建了祖庙,祭祀祖先唐叔虞,祭祀三神。
千百年来,邢台晋祠庙香火不断。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七月初一,两次大庙会,热闹非凡。庙会期间,乡艺活动如打扇鼓、拉碌碡、踩高跷、跑旱船、舞狮子、耍龙灯等等,争奇创新斗艳,群众喜闻乐见,歌颂国泰民安。平常日子,每到初一、十五,上香磕头的,来往不断。
赵国赵襄子,名垂邢台史。
通过晋祠文化园内的“赵襄子文画长廊”,使我们深刻认识到 赵襄子才是赵国的奠基人。他是崛起在邢台大地上叱咤风云、名扬晋冀的不朽英雄。他遗留在邢台大地上深深浅浅的足迹,穿越2400多年的历史烟云,供人抚摸,令人怀念,使人追思……
从公元前455年到公元前453年,两年多的晋阳保卫战,晋国智伯瑶又水灌晋阳,晋阳城遭到严重破坏。作为赵氏根据地(俗称国都)已不再合适。于是,赵襄子做出重大决定,于公元前451年,将赵氏宗主国国都,由山西晋阳迁到太行山以东的邢地,即今邢台市区。邢城作为赵国国都,计28年。公元前425年,赵襄子在邢城善终。他虽然去世了,但他的影响力却巨大而深远。赵襄子迁邢后,处处想着黎民百姓,大力发展农业,狠抓教育,加强军事和文化建设,大力推进了社会发展。同时,他兑现承诺,在赵国疆土内建了100多座晋祠庙,今山西、内蒙都有孑遗。在邢台城周边,还留有“太子射井”、“襄子喜梅”、“金玉河开”、“襄子迁邢”、“襄子宝殿”、“襄子祠堂”等历史典故和遗迹。
赵襄子去世22年后,他哥哥伯鲁的孙子赵籍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诸侯,赵氏宗主国正式晋升为诸侯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自此,赵国踏上了200年风雨征程,英雄辈出,如李牧、廉颇、赵奢、蔺相如等;许多影响中国历史影响的重大事件,在邢台大地上上演,例如胡服骑射,沙丘之乱等等,威震华夏。
因赵襄子建都邢台,西楚霸王项羽直接把信都(今邢台市)更名为“襄国”。“襄国”“襄国县”之名,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796年。如今,邢台市襄都区之名来源于赵襄子,我们常说的“邢襄大地”、“邢襄文化”等,都与赵襄子这位历史名人息息相关。
如果让我们从春秋时代中选一位邢台的名人,那一定是赵襄子。赵襄子不是邢台人,没有出生在邢台,但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邢台度过的。晚年,他建都邢台,最终也在邢台谢世。他是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奠基人。他的光彩人生,从邢台起步。他的辉煌事业,在邢台达到顶峰,他是不折不扣的邢台历史名人!
园内月亮泉,传颂爱情篇。
在“春秋故地”大牌坊北面,大家认真聆听贾书记对“月亮泉”的介绍。他说,这个北面是直线、南面是弧线恰似月亮型的“狮子流水”,600多年来,一直喷涌而出,池子灌不满溢不出,甘甜可口。你看那明代的石狮子头、你看那明代的灰色大砖和狮口流出的水,闪闪发光,池子水面像银白色的月亮,人称“月亮泉”,很是可爱。它不愧是太行泉城、美丽邢台的闪光亮点,不愧为华北历史第一城“一街一河五湖十六泉”的光彩明珠,不愧为游览邢台的网红打卡地。
当地人都知道月亮泉的爱情故事。
话说邢台市东汪镇前晋祠社区晋祠庙前"春秋故地"大牌坊下的“月亮泉”,有滋有味的爱情故事,当地人有口皆碑,千古流传。
当时,晋祠村村民生活用水很是困难,只能靠村外的一口老井供应。担水路远不说,遇上干旱的年头,因为一桶水,甚至也有打起架来的。
这一天,村里来了个衣衫破烂的老乞丐,挨家挨户要水喝。村民由于吃水困难,便不耐烦地把这个老头儿赶出家门。可甄春生心眼儿好,把他让进家门,双手举起满满的一碗水递给他,还让他吃菜吃饭。老头儿吃饱喝足后,从怀里掏出个古朴典雅的拐杖递给春生,说:“你们村外井边的石头下藏有秘密,你用拐杖挖地三尺,准有惊喜。”说罢,转身不见了这个老头儿。
果不其然,三尺深处挖出一股清泉,吐嘟咕嘟往上冒,尝一尝挺甜,水量也挺大。惊人的消息,轰动了村民,大伙儿围拢过来,拉住甄春生的手,抬起他转圈喝彩。眨眼间,这口井变成了北面直、别处弯曲的形状。人们就称它为“月亮井”。因为它涝不溢,旱不干,且冬暖夏凉,后来乡亲们便叫它“月亮泉”。
大地主刘霸天,一心想霸占月亮泉。趁夜晚,他带着扛活的来到井边,想圈到自己家的院子里,就在他们动手搬动石头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一个巨大的黑影,从井里呼地一流火光蹿出,吓得刘霸天落荒而逃。从那以后,再没人敢打这“月亮泉”的主意了。
后来,天旱无雨,别的井都干了,唯有月亮泉的水依然不断喷涌,村民们都说这是上天派来神仙拯救他们的。为了感谢神仙,大家动手在月亮泉边修建了“晋祠庙”,供奉老天,祈求平安。
甄春生善行得到月亮泉的消息,不径而走,都夸这位年轻人有出息。耳濡目染甄春生心眼儿好,邻村的一个姑娘暗生了爱慕之心。二位三来两往,感情越来越深,邻居贾大爷见此情此景,主动中间搭桥,成全了这门婚姻。甄春生一家,美满幸福,儿女双全。儿子后来成了有名的秀才,女儿嫁给了当地的富家,其乐融融。大家都说好人有好报!从那以后,月亮泉名声远扬,不仅成了当地的水源命脉,还承载着数不清的美好期许与动人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大家感慨月亮泉,夸奖月亮泉,传送月亮泉,怪不得大明朝顺德府(今邢台市)知府李攀龙对月亮泉赞不绝口:
“晋祠水乡遍地泉,
柳青苇绿百鸟欢。
月池井水如碧玉,
饮似琼浆润心田。”
唐叔虞祠堂,纪念姬晋王。
越过月亮泉,拾级而上便是"唐叔虞祠"。因唐叔虞领导唐国人民,大力开发水利,农业生产发展迅速,人民生活得到大大改善,因此他受到了唐国人民的喜爱和拥护。他去世后,国人为了纪念他,在山西悬瓮山下建筑了高大威壮的"唐叔虞祠",传统文化一直延续续到今天。
唐叔虞,是西周始祖周武王姬发的次子。唐叔虞,本姓姬,名字就一个字"虞"。因他是西周王朝第二任国王周成王姬诵的亲弟弟,你想哥哥是国王,那国人便顺理成章的叫他"叔虞"了。后来,他被封为诸侯国一一唐国的国王,就被称为了"唐叔虞"。
唐叔虞成为国王还有个小故事。当时,年纪尚小的周成王姬诵,与他的弟弟姬虞在花园做游戏,秋天的梧桐树叶落了一地,成王随手捡起一片树叶,剪成一个玉圭形状,递给姬虞说:"把这玉圭给你,封你到唐国做诸侯吧!"姬虞跪下"谢恩"。站在一旁的周公,问侄儿成王"什么时候派叔虞去唐国作诸侯呢?"成王笑答:"我和叔虞说着玩呢!"周公郑重其事地说:"天王无戏言。"成王觉得辅助他理料国政的叔叔说的有理,于是就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把唐国真的封给了叔虞。
唐叔虞祠,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侵蚀和战争破坏,其间多次修缮。我们看到的邢台的唐叔虞祠,是2025年重新修缮的。灿烂辉煌的祠堂,红砖红墙红门窗,雕塑的唐叔虞大像,庄重威严;墙壁上的五彩图片介绍,美丽动人;斑澜夺目的殿宇,象征红红火火,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万事如意。
圣母大殿神,全心佑国民。
来到二进院,便是圣母殿。供奉的主神:"圣母"一一唐叔虞的母亲。她不仅仅是唐叔虞的母亲,可以说是天下母亲的榜样,因为她教子有方。
圣母雕像东侧的大神,就是王母娘娘。她是天堂玉皇大帝的夫人;她是人们民间尊称的"王母娘娘";她是所有女仙及天地间一切阴气的首领。原本是掌管灾难疫情和刑罚的上古女神,现在多看你是护佑婚姻和生儿育女的女神。
圣母雕像西侧的大神,是观世音菩萨(观音大士、南海大士)。观世音菩萨,为百姓解苦救难,且有求必应,故享有盛誉。她有两个童子,一个叫"龙女",一个叫"善财童子",分站左右。她们的道场,在东海普陀山的紫竹林里,变幻莫测,深受信徒们的喜爱。
圣母大殿西端的五位神仙,从南向北依次是:筋骨奶奶(为初生孩子壮筋强骨)、送生奶奶(主管安全分娩)、催生奶奶(主管催生)、无生老母(主管怀孕育子)、西顶奶奶(泰山大帝之三女碧霞元君,原住邢台小西天,主佑妇女安全生产新生儿)。
圣母大殿东端的五神,从南向北分别是一一疙瘩奶奶(主治皮肤病)、淋渍奶奶(主治妇女病)、眼光奶奶(主治眼睛病)、麦芒奶奶(主管农业)、东顶奶奶(明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母亲,热心助人,家住宁晋小南海)。
圣母大殿东西两端配侍的十位神仙,各有神通,各显其能,共同保佑百姓,为民消灾求福,子孙旺盛,天下太平。
游览晋祠文化园,那叫一个痛快——
春秋故地文化园,
晋冀交流同根源。
襄子都邢故事廊,
谱写邢史新章篇。
晋祠水乡遍地泉,
月亮琼浆润心田。
民族精神得传承,
美丽邢台多灿烂。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