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高级编辑、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白岩松走进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讲座主题为“融媒体时代的人道公益传播”。苏州大学的广大传媒学子,在现场捕捉到了满满“干货”——从媒体变局的洞察到传播实践的心法,每个观点都精准戳中专业学习中的核心命题。
我们正处在“受众主权”时代
“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时代结束了,现在是真正的以受众为中心的时代。” 白岩松老师一句话点破了当下传媒行业的变化。从报纸、广播到手机终端,在屏幕上寻找最大公约数的时代渐渐过去,人们越来越尊重隐私,推崇个性化和定制化。更关键的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媒体”的现状,让版面从“有限”变“无限”,传统“把关人”角色弱化,受众既享受信息自由,又陷入“信息茧房”的困境。
在这样的形势下,主流媒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于主流媒体的定义,白岩松老师的解读更让我们深思:除了“传递党的声音”、“传播主流价值观”,“在舆论场上拥有主流影响力”才是当下最现实的考验。他抛出的问题直击人心:“你的手机里是下载了新华社、人民日报的新闻资讯 APP,还是今日头条、抖音、微博?”


“不以到达为目的的传播都是耍流氓”

在中传的“第一堂课”上,白岩松老师用了三个关键词告诉同学们如何学传媒:爱、事实、到达。这三个关键词在苏大的讲座中被再次提及,而“到达”二字被赋予了更迫切的意义。白岩松老师认为,“不以到达为目的的传播都是耍流氓”。在个人媒体时代,想要“到达”并不容易:信息茧房让受众只愿接触“气味相投”的内容,版面从有限到无限的转变也引发了把关人的消失。
那么如何实现“到达”?
白岩松老师给出的答案是“讲故事”。他以好莱坞为例:“好莱坞办成了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既能把观众的钱装进自己口袋,也能将自己的观点装进观众脑袋,靠的就是把故事当‘命’。” 进入个人媒体时代,讲好“故事”、讲“好”故事,是传媒人需要追寻的命题。
在公益传播中的一个案例,更让我们理解“好故事”的标准——曾有公益组织给山区孩子捐图书馆却无人问津,后来发现孩子们因需要长途跋涉上学、帮忙做家务活没时间看书,转而捐赠能戴耳机听的书才得以落实。
“先有故事,再讲好故事”,白岩松老师的提醒直指内容创作的本质:好故事不是“自说自话”,而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共情表达。对传媒学子来说,无论是新闻报道、短视频创作还是公益传播,抓住受众的真实需求,才能让内容真正“入心入脑入耳”。

爱心打底,专业立身
“爱是需要能力的,不是有心就够。”白岩松老师的这句话对我们的专业学习有着极大的警示作用:爱需要能力,传播也需要技术。
“爱”是我们的出发点和驱动力,它让我们愿意去关注、去记录、去发声。但若想不让这份“爱”落空,我们就必须在日复一日的观察和感受中,锤炼那一份“让传播到达”的技术——无论是对受众需求的洞察,还是打动人心的叙事,对于传播者和受众来说,都弥足珍贵。
接下来的日子里,不妨带着“爱、事实、到达”的初心,在每一次提笔、每一次创作中练就这样的传播力。毕竟,让声音真正“落地”,才是我们身为传媒学子最该有的底气。(通讯员:曹原歌 王星艺 黄郁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