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七)
战国:从分裂动荡到统一曙光
一罗培永
赫赫华夏,悠悠千载;巍巍九州,浩浩风云。当周室之式微,历春秋之荡析,乃有战国之世,承礼崩乐坏之余,启革故鼎新之绪。起元于贞定王元年,讫功于始皇帝并吞,凡二百五十有五年。七雄鼎峙,逐鹿中原;万乘竞逐,问鼎天枢。观其势也,若江河奔涌,不可遏抑;察其变也,若雷霆震荡,莫之能挡。故作此篇,以述其盛,以明其理。
周祚倾颓,七雄崛起
昔武王定鼎,周公制礼,成康刑措,天下咸宁。逮乎平王东迁,镐京不守,岐丰易主,王纲解纽。郑伯射王中肩,楚庄问鼎轻重,礼义之防渐弛,霸政之局遂兴。及春秋之末,晋分三家,齐易田氏,鲁削于邾,宋弱于郑,数百诸侯,兼并殆尽。至战国初年,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立,各据一方,是为“七雄”。
齐处东海之滨,负泰山之固,拥鱼盐之利,擅桑麻之饶。田氏代齐,威王、宣王继起,任邹忌、孙膑之贤,振长策而御宇内,吞薛、莒而拓境土,稷下学宫,聚天下贤才,著书立说,蔚为大观。楚居江汉之野,带云梦之泽,握荆襄之险,拥百越之众。楚悼王用吴起变法,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国,国势日盛;至怀王之时,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号为“天下之强国”。燕临幽蓟之地,接胡貉之俗,扼东北之冲,守渤海之隘。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来,剧辛自赵至,遂兴师伐齐,下七十余城,几亡强齐,威震北方。
韩据三川之险,当天下之冲,扼虎牢之隘,通伊洛之川。然地狭人稠,四面受敌,昭侯用申不害,修术行道,内修政教,外应诸侯,虽无赫赫之功,亦能保境安民,历数十载而不亡。赵承晋之北土,跨太行之险,临燕代之地,接胡狄之俗。武灵王胡服骑射,易胡服以便骑射,改兵制以强军旅,北破林胡、楼烦,西取云中、九原,南抗强秦、魏楚,遂成北方劲旅,号为“四战之国”而能自强。魏承晋之中枢,据河东之沃,拥崤函之险,得韩赵之援。文侯用李悝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定《法经》,奖耕战,西取秦之河西,东败齐之东阿,南抑楚之淮北,遂成战国首霸;武侯、惠王继之,庞涓为将,犀首为相,一时天下莫敢当。秦处西陲之地,据雍州之固,拥关中之沃,接戎狄之境。献公徙都栎阳,孝公任用商鞅,废世袭,奖军功,重农桑,修阡陌,明法令,严刑罚,遂使秦国“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为日后并吞六国奠定根基。
变法图强,革故鼎新
战国之世,邦国林立,竞争激烈,“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欲求生存,必谋发展;欲谋发展,必行变革。故各国纷纷变法,以求富国强兵,此乃时代之必然,历史之潮流也。
魏国李悝变法,首开先河。悝以为“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于是废世卿世禄之制,以功劳定爵位,以才能授官职;推行“尽地力之教”,鼓励农民深耕细作,充分利用土地,增加粮食产量;实行“平籴法”,丰年收购粮食,荒年平价出售,以稳定粮价,防止农民流亡;制定《法经》六篇,曰《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以明法度,禁奸邪,治盗贼,安百姓。由是魏国“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成为战国初期之霸主。
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鞅少好刑名之学,闻秦孝公求贤,乃西入秦,以“强国之术”说孝公。孝公大悦,任鞅为左庶长,推行变法。其法一曰“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曰“奖励军功,禁止私斗”,规定“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以激励将士奋勇杀敌;三曰“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规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四曰“推行县制,加强集权”,将全国分为三十一县,县令、县丞由国君直接任命,以加强中央对地方之控制;五曰“统一度量衡,方便交换”,制定标准之度量衡器,颁行全国,以促进经济发展;六曰“燔诗书而明法令”,禁止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统一思想。鞅之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虽鞅后来车裂而死,然“秦法未败”,秦国自此日益强盛,终成并吞六国之势。
楚国吴起变法,亦有可观。起本卫人,尝事鲁、魏,后入楚,楚悼王素闻其贤,任为令尹,主持变法。其法一曰“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裁汰冗官,精简机构,以节省国家开支;二曰“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削弱旧贵族势力,将节省之财富用于供养军队;三曰“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以限制旧贵族之特权,防止其坐大;四曰“移风易俗,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鼓励百姓从事耕战,禁止游手好闲之徒;五曰“南收杨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以拓展楚国之疆域。由是楚国“兵震天下,威服诸侯”,然悼王死后,旧贵族作乱,起被射杀,变法遂废,楚国自此由盛转衰。
此外,韩国申不害变法,以“术”治国,强调君主驾驭群臣之术,“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虽使韩国“国治兵强”,然未能根本改变韩国弱小之局;赵国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军事,“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使赵国骑兵成为天下劲旅,然未能触及政治、经济之根本,故其强亦未能持久。
战争频仍,格局变迁
战国之世,战争之频繁,规模之宏大,手段之残酷,皆远超春秋之时。春秋之战,多为“争霸”,以“尊王攘夷”为号召,以击溃敌军为目的,规模较小,时间较短;战国之战,多为“灭国”,以兼并土地、掠夺人口为目的,规模宏大,时间长久,“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此之谓也。
桂陵之战,齐魏相争之始也。周显王十五年,魏惠王伐赵,围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威王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膑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于是田忌乃引兵疾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弃邯郸而归,齐军伏于桂陵,大破魏军。此乃“围魏救赵”之策,后世兵家多效之。
马陵之战,齐魏争霸之终也。周显王二十八年,魏惠王以庞涓为将,太子申为上将军,率军伐韩,韩求救于齐。齐威王复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韩。膑复用“减灶诱敌”之策,使齐军入魏地后,每日减灶,庞涓以为齐军怯战,士卒逃亡过半,乃弃其步军,率轻骑追击。膑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太子申以归。于是魏国元气大伤,霸主地位遂失,而齐国则声威大振,成为东方强国。
长平之战,秦赵决战之役也。周赧王五十五年,秦昭襄王伐韩,取上党,上党降赵,秦怒,乃伐赵,围长平。赵以廉颇为将,廉颇坚壁清野,固守不战,秦久攻不下,乃行反间计,谓赵王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信之,乃以赵括代廉颇为将。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然未尝得其实战。秦闻括为将,乃阴使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括至军,悉更廉颇之法,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军。白起详败走,张二奇兵以劫之。括乘胜追至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军射杀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长平之战,赵国精锐尽失,自此一蹶不振,而秦国则独霸天下,六国莫敢与之抗衡。
此外,乐毅伐齐,下七十余城,几亡强齐;秦灭巴蜀,得“天府之国”,益强;秦伐楚,破鄢郢,烧夷陵,楚徙都陈,国势益衰。诸如此类,不可胜数。战争之结果,使六国日益削弱,秦国日益强盛,统一之势,渐成定局。
百家争鸣,文化鼎盛
战国之世,社会剧变,礼崩乐坏,人心思变,于是“士”阶层崛起,纷纷著书立说,讲学论道,提出各自之政治主张与思想见解,形成“百家争鸣”之局面,此乃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之黄金时代也。
儒家者流,宗师仲尼,主张“仁政”“礼治”。孟子继之,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制民之产”,使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反对兼并战争,曰“春秋无义战”;提倡“性善论”,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荀子则主张“礼法并施”,曰“治之经,礼与刑”;反对“性善论”,提倡“性恶论”,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主张“化性起伪”,通过教育与礼法改造人性。儒家之学,虽在战国之世未被重用,然其思想深刻影响后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流。
法家者流,主张“依法治国”“君主集权”。李悝作《法经》,为法家之始祖;商鞅在秦变法,重“法”;申不害在韩变法,重“术”;慎到在赵讲学,重“势”。韩非集法家之大成,融合“法”“术”“势”三者,曰“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势者,胜众之资也”。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反对儒家之“仁政”,曰“仁义爱惠不足用,而严刑重罚可以治国”。法家之学,适应战国之世富国强兵之需求,被秦国采用,成为秦国治国之指导思想,为秦统一六国奠定思想基础。
道家者流,宗师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庄子继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主张“逍遥游”,追求精神之绝对自由;反对仁义礼乐,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反对兼并战争,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道家之学,虽在战国之世未被重用,然其思想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影响深远,与儒家思想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之两大支柱。
墨家者流,宗师墨子,代表平民阶层之利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兼爱”者,曰“兼相爱,交相利”,主张无差别地爱一切人;“非攻”者,反对兼并战争,曰“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尚贤”者,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节用”者,主张“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墨家之学,在战国之世影响甚广,“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然其思想过于理想化,难以适应战国之世之现实,故在秦汉之后逐渐衰落。
此外,兵家有孙武、孙膑、吴起、尉缭等,著《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等,总结战争经验,阐述军事理论,为后世兵家之经典;名家有公孙龙、惠施等,主张“白马非马”“合同异”等,探讨名实关系,开启中国逻辑思想之先河;阴阳家有邹衍等,主张“五德终始说”“大九州说”,探讨宇宙演化与地理分布,对后世哲学与天文学影响深远。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共同铸就战国文化之鼎盛局面,为中国思想文化之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秦并六国,天下一统
战国之末,秦国历经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秦王嬴政即位后,“奋六世之余烈”,重用李斯、王翦、蒙恬等贤才,开始了并吞六国之大业。
公元前230年,秦将内史腾率军伐韩,韩王安降,韩亡。韩地置颍川郡。
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率军伐赵,赵将李牧率军抵抗,秦行反间计,赵王迁杀李牧,赵军士气大丧。公元前228年,秦军破邯郸,虏赵王迁,赵亡。赵公子嘉率其宗族数百人奔代,自立为代王,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破代,虏代王嘉,代亡。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荆轲失败被杀,秦王嬴政大怒,派王翦率军伐燕。公元前226年,秦军破蓟,燕王喜率其残余兵力奔辽东,秦将李信率军追击,燕王喜杀太子丹以献秦,秦乃罢兵。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率军伐燕,破辽东,虏燕王喜,燕亡。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率军伐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魏王假降,魏亡。魏地置砀郡、泗水郡等。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欲伐楚,问李信需兵几何,李信曰“不过二十万人”,问王翦,翦曰“非六十万不可”。秦王以为翦老怯,遂使李信、蒙恬将二十万兵伐楚。楚将项燕率军拒之,大破李信军,杀七都尉,秦军败归。秦王乃谢王翦,强起之,使将六十万兵伐楚。翦至楚,坚壁不出,休养生息,楚兵数挑战,终不出。及楚兵引而东,翦乃追击之,大破楚兵,杀项燕于蕲南。公元前223年,秦军破楚都寿春,虏楚王负刍,楚亡。楚地置九江郡、长沙郡等。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率军自燕南攻齐,齐王建素无战备,又听其相后胜之计,不战而降。秦军入临淄,虏齐王建,齐亡。齐地置齐郡、琅邪郡等。
至是,六国皆灭,天下一统。秦王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自称“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于是废分封,立郡县,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北击匈奴,筑长城,南征百越,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战国之世,自此终结;大一统之局,自此开创。
战国之鉴,千载昭彰
战国之世,虽历二百五十余载之动荡,然其在中国历史之长河中,地位殊为重要。观其变,则制度革新,从井田之制到土地私有,从世卿世禄到军功爵制,从分封割据到中央集权,实为中国社会从奴隶之制向封建之制转型之关键时期;观其力,则各国竞逐,变法图强,兵革日新,从车战为主到骑兵崛起,从青铜兵器到铁器普及,实为中国军事史上之大变革时期;观其文,则百家争鸣,思想勃发,儒、法、道、墨诸子并起,各抒己见,实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之黄金时期。
然战国之世,亦有其弊。战争频仍,生民涂炭,“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乃其惨酷之面。旧贵族之没落,新地主之兴起,社会阶层之变动,亦引发诸多矛盾。然正是这些变革与矛盾,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最终促成天下一统,为秦汉之强盛奠定基础。
千载之下,回望战国,其变法图强之精神,百家争鸣之气象,统一大势之必然,仍值得吾人深思。盖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然统一始终为历史之主流。战国之世,虽分裂动荡,然其最终走向统一,实乃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今吾人读战国之史,当知变革之重要,统一之珍贵,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此乃战国之史给予吾人之启示也。
战国已逝,其迹尚存;其史虽远,其理昭彰。故作此赋,以纪其世,以传其神,以警后人云尔。有诗记曰:
(一)齐
滨临东海拥膏粱
田氏承基启霸章
邹忌进言匡政弊
孙膑谋策破魏强
稷下学宫集贤彦
即墨烽烟复故疆
可惜湣王骄纵甚
百年基业渐沦亡
(二)楚
荆襄沃野势峥嵘
带甲百万气贯虹
吴起变法强邦本
屈原忧国赋骚穷
鄢郢沦陷迁陈地
湘水呜咽悼闾公
纵使胸怀吞六合
终因政乱付东风
(三)燕
幽蓟风寒起战尘
昭王高筑黄金邻
乐毅连兵摧齐垒
剧辛施策固边垠
荆轲赴秦孤注掷
太子丹谋幻梦泯
北抗强秦力不逮
空余易水咽悲辛
(四)韩
三晋分疆立韩国
地当冲要苦难多
申不害术安邦域
宜阳鏖战振干戈
可惜境狭难争胜
更遇强秦势若何
六国之中先覆祀
空留史简记蹉跎
(五)赵
代北山河育劲旅
武灵胡服破蛮子
廉颇负荆明大义
李牧挥戈退敌师
渑池会盟扬国威
长平血战力难支
四战之地多忠烈
千载犹传壮士辞
(六)魏
晋土三分首建瓴
文侯用贤启中兴
李悝定法强农战
吴起统兵拓境庭
马陵道亡庞涓骨
函谷关颓霸业星
昔日中原称霸主
一朝衰微付沧溟
(七)秦
西陲僻壤起宏图
六世经营志不孤
商鞅变法开新局
王翦挥师扫旧都
函谷险关拦劲敌
李斯巧计定奇谋
吞灭六国成一统
千古功过任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