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冯佳珍《泉城晨话》第496期
杨延斌
不管什么原因,这些年呈现家长和老师对立的现象愈加严重,而多数对立事件,基本都是学生家长炮轰围猎老师或者学校的多。《中国作家网》刊发了冯佳珍老师的散文《我只是多打了个电话》,从一个老师亲历者的角度,分享了不放弃“坏孩子”的故事。
教育界确有德不配位的老师,遭舆情炮轰围猎理所应当。但在老师序列里,像冯佳珍老师不轻言放弃“坏孩子”的故事多的是,我们需要这样的故事温暖社会,温暖家长,感化更多“坏孩子”。
谨以此文敬献给冯佳珍老师,并以学生家长名义,向佳珍老师致敬!您凭着师德多打出的那个电话,拯救了一个“坏学生”的人生。您让大家眼里的“坏孩子”找回了尊严,用为师之德,温暖了一颗即将凉彻的幼小心灵。
冯佳珍老师,我不说您伟大,只说您很对得起老师这个崇高称谓!是您用一个师者的爱,扶正了那棵正往歪里长的“树苗”,并给这棵小苗创造了长成参天大树的信心和机会。我为您的师德点赞!
冯佳珍老师的文字深深感动了我。她说:“我曾有一个学生,他像一颗蒙尘的种子,过早地被贴上了‘偷窃’的标签。”作者开头就把一个手脚不老实的“坏孩子”推到读者面前。作为被人贴上“偷盗”标签的孩子,他的同学、他的老师、他的学校会怎么看待他。这个有着“盗窃”前科的孩子,还能听到同学和老师一句好话、能看到一个好眼神儿吗?按常规,所有师生都会对那个孩子唯恐避之不及,也可能会对那个孩子实施冷暴力!
看到那个“坏孩子”,我猛然想到了刘心武笔下的“小流氓”宋宝琦。
人们嘴里的“坏孩子”不一定真是坏孩子。没谁家孩子生下来就是坏孩子,也没哪个百姓常人坏到一无是处。
老师的话在学生心里就如判词,一句 “坏学生”,可能搭上一个孩子的一生。所以我请求所有的老师,不要对有这样那样毛病的学生,轻易定论为“坏孩子”!
那个在东北被劝退的“坏孩子”,“像一颗被学校丢弃的“不良种子”,来到山东,种在了她班级的土壤里。“冯佳珍老师选择了接纳。
“坏孩子”的父母中午顾不上管他,冯老师“便常把他带回家,想给他一份额外的温暖。”冯老师这个举动,已经令我感受到温暖。如果冯老师不把 “不良种子”接回家,任何人都挑不出毛病,可是她把那个孩子接回家吃午饭,任何人都会给冯老师竖起大拇指!
但那个孩子却偷走储钱罐里的几十元钱。我没有声张,她想到呵斥和指责只会把他推得更远。一个老师善不善良,是不是个好老师,一个很理性的“没声张”,就是个满分答卷。冯佳珍老师若把孩子偷窃的过错告诉孩子父母,她从此可以不再管他,估计多数人都是这个选项。但佳珍老师却选择了向孩子伸出温暖的手。冯佳珍老师,我太感动了!
一个老师只要不想放弃“坏孩子”,就一定能想出拯救孩子的好主意。冯佳珍老师利用迂回战术,开启了拯救“坏孩子”的模式:“我反而表扬他帮我打扫卫生、烧开水,并特意多做了几个菜留他吃饭。席间,我不失时机地夸赞他聪明、有爱心、爱劳动,又问他是否有困难,若需钱可向我借。我想用信任和尊重,去唤醒他内心深处或许连自己都遗忘了的善良。”
冯老师,我现在就向您鞠躬致敬。假如那是我家的孩子,我会感激涕零!
“第二天,钱悄无声息地回到了储蓄罐里。那小小的硬币碰撞声,在我听来,像是希望破土而出的声音。”冯老师,您给孩子留足了自尊,孩子就用觉醒过来的良知回报老师,这个结果无论用多么美好的词汇赞誉都配得上。
有个词汇叫“反复无常“。因为心智没长健全,所以他才是孩子。一个从小就疏于管束的孩子,有可能像六月的天气一样说翻脸就翻脸。那孩子的短暂安分,曾让冯老师暗自欣喜了几天。
就像平静的水面下可能藏着暗礁一样,忽有一天,冯老师发现丈夫的新皮鞋不见了。毫无疑问,是被“坏孩子”偷走了。
冯老师的丈夫勃然大怒。一双三百多块钱的皮鞋,在二十多年前算得上贵重,没个大事小情也舍不得穿。孩子父亲知道了孩子竟敢偷冯老师家的贵重东西,少不了一顿棍棒伺候。
按常理,冯老师把那孩子当人待,孩子该懂得感恩才对。但冯老师想到他不是个心智正常的孩子,并想到那孩子可能有心理疾病。
有很多人的毛病就是一种瘾,既然上了瘾,就成了一种病。比如有人看到人家的好东西,不管有用没用,就想享受偷的刺激;有人钓鱼并不吃鱼,就愿意享受把咬钩的鱼拽出水面的过程。有人网购的东西并不用,只管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买买买。被冯老师关心着的那个孩子已经偷盗上瘾,时间长了不偷点东西,他的手和心都犯痒痒。但他偷的不一定是需要的东西,我称之为盗窃成瘾。
那孩子一连几天没来上学,冯老师的师者人心律动起来。其实,那孩子不在冯老师班级编制内,她若放弃也没毛病。但冯佳珍老师在文章里,把活心思,活思想,把亦恨亦爱的心情都展现得实实在在,没有一句拔高,也没有一句高大上的口号,就像和邻居在拉闲呱。这正是我喜欢这篇文章的缘由。
冯老师想放弃那个孩子,可想到那孩子无助的眼神和割破的双手,又联想那孩子的眼神里渴望关爱,他想戒掉盗窃的毛病才割破的双手。冯老师想到教育的意义,就是引导想放弃希望的人,选择再坚持一下!他想到那孩子既然走进她班里,就是她的学生,她就有责任和义务,带他找到那束照亮前路的光。冯佳珍老师果断把那孩子叫回班级。
有个成语叫屡教不改。冯老师做出很大努力,班里仍有同学丢东西,冯老师家里的东西,经常被那孩子顺手拿走。那孩子偷了同学五角钱,冯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才发现他满手是些。那孩子哭着说:"老师,我不想让你伤心,不想让你失望,可我就是管不住自己!老师,我改,我一定改!”
冯老师边为他包手,边反思自己教育方法是否有问题。他决定配合家长,陪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后来,他考上了大学,如今已是省城一家大医院的医生,而且是一位爱岗敬业、医术精湛的好医生。他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着这个曾经给他温暖和希望的世界。”
再后来,那孩子邀请冯老师全家参加婚礼,还把冯老师夫妇拉到主宾位置。
冯佳珍老师说她只是多打了一个可打可不打的电话。但这个不放弃“坏孩子”的电话,不仅拯救了一个孩子的一生,也点亮他心中的那盏灯。
2025年9月27日于济南
作者简介:杨延斌,笔名水务。《都市头条·济南头条》首位特约专栏作家。德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