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礼义,辨别廉耻
——学习《弟子规》的体会
作者:王福平
诵读:马志宏
编辑制作:小格
学好礼义,辨别廉耻
——学习《弟子规》的体会
作者:王福平
鞍山市第二十三届社会科学普及周,已于5月19日拉开帷幕。市社科联积极号召市民参与社科普及活动,这份号召,恰好与我这段时间学习《弟子规》的经历相呼应。
今年3月14日,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赠予我蔡礼旭先生所著的《弟子规四十讲》。读完后我感触颇深,先后写下《品<弟子规四十讲>,悟至善人生之道》《以<弟子规>为基,筑优良家风家教之厦》两篇体会,王荣霞会长将这个材料报送给鞍山市社科联,得到市社科联领导的关注。4月18日,在“辽海•鞍山讲坛”基层行活动中,市社科联党组书记王昊主席,又赠予我邢涛主编的《弟子规》单行本,鼓励我深入钻研。截至目前,我已写下14篇、共计22900余字的学习笔记。今天,我想结合自身经历,聊聊学习《弟子规》的感悟,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弟子规》:一部教人防偏纠错、行稳致远的“人生指南”
或许有人会问:一本看似浅显的小册子,为何能流传数百年、影响千万人?《弟子规》原名《训蒙文》,由清朝康熙年间国学生员、著名教育家李毓秀编撰,是传统蒙学经典之作。它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页)为总纲,后经贾存仁修订,形成如今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版本。
它像儿时朗朗上口的儿歌,简单易记,却远比儿歌更有分量。书中详细列明了为人子弟在家、在外、待人接物、求学处世的礼仪与规范——家长教孩子见长辈问好、吃饭不吵闹,这些日常细节,其实都能在《弟子规》里找到源头。它不只是孩童的启蒙书,更是所有人的“行为教科书”,如同一位沉默的老师,时时提醒我们如何做个正直、端正的人。
二、学《弟子规》:在快节奏时代锚定“做人坐标”
有人或许会疑惑:现代社会节奏这么快,学《弟子规》还有用吗?我的答案是:太有用了!它能帮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里,守住做人的根本,成为有志气、敢担当的人。
从个人层面看,它是“习惯养成手册”。《弟子规》没直接说“要守时”,但“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34页)的教诲,藏着对时间的敬畏——守时,就是珍惜自己与他人的时间。大家都有过等人的经历:别人迟到时,我们会焦躁;自己迟到时,又会给人添麻烦。而守时的习惯,正是个人修养的缩影,能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受欢迎。
从家庭层面看,它是“家风凝聚剂”。如今不少家庭是独生子女,孩子们或许少了与兄弟姐妹相处的经历,但《弟子规》里的孝道、悌道,能让我们读懂家庭和睦的真谛。父母劳累一天回家,递一杯温水、帮着捶捶背,这些微小的举动,能让家充满暖意。要知道,好家风是会“传代”的,我们今天对父母的态度、对家庭的责任,未来也会影响下一代。
从社会层面看,它是“和谐助推器”。若每个人都践行《弟子规》的道德规范,社会会少很多矛盾:买东西不用担心假货,是因为“凡出言,信为先”;坐公交有人主动让座,是因为“凡是人,皆须爱”。更重要的是,学习《弟子规》不是复古,而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老祖宗留下的智慧,能帮我们应对现代生活的焦虑与迷茫,增强文化自信。
三、悟“八德”:在榜样故事里读懂“做人底色”
《弟子规》的核心,藏在“仁、义、礼、智、信、忠、孝、节”这八个字里。这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更是我们做人的“底色”,能指引我们成为有作为、有价值的人。
- 仁:是心怀他人的温度。云南省石月亮乡拉马底村的乡村医生邓前堆,扎根贫困山区29年。靠一套滑轮、一根绳子,他沿着高悬怒江江面的溜索,为乡亲们送医送药,累计出诊5000多次,步行约60万公里,诊治患者10万余人次,从未出过一起医疗事故。他说:“《弟子规》教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91页),乡亲们需要我,我就不能离开。”这份“不离开”,正是“仁”的最好诠释。
- 义:是挺身而出的勇气。2020年武汉抗疫时,外卖骑手汪勇本是普通人,却自发组织志愿者车队,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还四处协调物资。他说:“医护人员在前线拼命,我做这点事不什么。《弟子规》说‘凡是人,皆须爱’(74页),这时候不站出来,我良心不安!”这份“良心不安”,藏着普通人的大义。
- 礼:是尊重他人的分寸。商务宴请上,得体的餐桌礼仪能拉近距离;日常生活中,见长辈主动问好、乘电梯让长辈先上,都是“礼”的体现。杭州小学生小吴参加国际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时,主动向外国友人展示中国传统礼仪——行拱手礼、演示茶道。他说:“《弟子规》教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44页),我想让外国朋友看到中国少年的礼貌。”这份礼貌,是文化自信的小缩影。
- 智:是解决问题的清醒。诸葛亮草船借箭、空城退敌,是古代智慧的典范;而在现代,成都退休工程师老周的故事更接地气。他学习《弟子规》“读书法,有三到,心口眼,信皆要”(104页)后,结合专业知识,发明了“防老人跌倒智能手环”,还把技术无偿捐给养老院。他说:“经典教我用心思考,用知识帮别人,才不算白学。”
- 信:是立身处世的根本。古人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讲的就是“信”的珍贵。现代社会里,“诚信奶奶”陈金英的故事同样动人:71岁创业开羽绒服厂,因经营不善欠下2077万元债务。即便年事已高,她仍坚持10年摆摊卖货,最终还清欠款。她说:“《弟子规》从小教我‘凡出言,信为先’(58页),欠人的钱,一分都不能少还。”
- 忠:是坚守责任的担当。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流传千古,而“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南仁东,用一生诠释了现代的“忠”。他放弃国外高薪,带领团队扎根深山12年,建成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他常说:“《弟子规》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32页),国家就是我们的‘大家’,为它做事,值得!”
- 孝:是陪伴父母的真心。汉文帝刘恒为母尝汤药的故事,是传统孝道的典范;浙江女孩叶嘉莹的做法,更贴近当下生活。为照顾患病母亲,她辞职返乡,每天写“记忆日记”记录母亲的生活点滴,陪着做康复训练。她说:“《弟子规》里‘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12页)提醒我,孝道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陪伴。”
- 节:是守住底线的骨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是气节的写照;某医药公司研发员小张的选择,同样让人敬佩。面对竞争对手的高额贿赂,他拒绝泄露企业核心技术。他说:“《弟子规》教导‘勿谄富,勿骄贫’(80页),做人要有底线,这底线不能丢。”
四、践经典:把《弟子规》的道理“落进生活里”
学习《弟子规》,最怕“只说不做”。真正的收获,藏在日常的行动里。
在家里,不用做惊天动地的大事:饭后帮父母洗碗、周末主动扫地、和父母聊天时耐心听他们说话,不随便打断,这就是“孝”的体现;在学校或单位,遵守规章制度,和同学、同事互相帮忙,不斤斤计较,这就是“悌”与“信”;在社会上,过马路走斑马线、不随地扔垃圾、看到老人或孕妇主动让座,这就是“礼”与“爱众”。
除了自己践行,我们还可以做《弟子规》的“宣传员”:家庭聚会时,和亲戚聊聊学习心得;社区搞活动时,跟邻居分享书中的小故事;作为鞍山市谱牒文化研究会的一员,我更觉得有责任把《弟子规》融入家族文化——修订家谱时,加几句体现“孝悌”的家训;举办家族活动时,组织大家一起读《弟子规》、聊家风,让这些好传统一代代传下去。
中华传统文化从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而是能指导生活的智慧。《弟子规》教会我们的,不只是礼仪规范,更是如何做一个有温度、有骨气、有担当的人。愿我们都能从这本小册子里,读懂做人的道理,学好礼义、辨别廉耻,把传统文化的光,照进自己的生活里。2025-09-23.(30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