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器承千载,文脉照桓台
——读巩天宗《桓台博物馆赋》述评
丁再献
乡贤执笔,赋咏家珍。近日,《淄博日报》刊发了巩天宗先生《桓台博物馆赋》,字字凝乡情,句句叩文明。这位生于桓台的作家 、书法家,以笔墨为钥,启东夷甲骨之秘,展齐地千年风华,让一馆文物皆活,尽显“器以载道”的深意。为此,我为桓台博物馆集东夷骨刻文字题写了“甲骨文之源”为记。

一、史迹铸根基:东夷核心地,文明肇始源
史迹昭彰证实东夷本,
卜文惊世揭开甲骨迷。
读天琮先生所作《桓台博物馆赋》,开篇“齐都西峙,济水东萦”的地理叙事便勾勒出桓台的区位纵深,而“东夷重地,文明肇始之源;甲骨滥觞之地,契文发端之源”两句,更是直接为其文化地位立下标杆。赋中聚焦的史家遗址卜骨,经考证比安阳殷墟甲骨文早三百余载,这一关键细节打破了“殷墟为甲骨起点”的固有认知,以考古实证将桓台推至“甲骨文源头”的历史坐标。
东夷骨刻文字产地,虽然围绕垣桓台一圈,但东夷文化曾因史料零散而显模糊,《桓台博物馆赋》却以博物馆为“文明容器”,让其核心特质具象化:“薄姑铜器流辉”展现青铜技艺的精湛,“蛋壳黑陶,薄比蝉翼”传承龙山文化的匠心,“汉画像石,影绘阴阳”留存两汉艺术的神韵。更难得的是,赋作通过“城枕锦秋之堰,地连少海之瀛”的地理关联,将东夷文化纳入齐鲁文明交融的框架,既凸显桓台作为东夷核心的独立性,又点明其对后续齐文化的滋养作用,让“东夷中心”从抽象概念变为有实物佐证的定论。
二、契文开先河:卜骨存初韵,文字溯源流
卜骨刻痕藏文字古韵,
东夷遗迹显史前源头。
《桓台博物馆赋》对“桓台是甲骨文源头”的论述,精妙在于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方寸之间,甲骨早于殷冢”看似轻描淡写,却精准捕捉到文明突破的关键——那些龟甲兽骨上的微小契痕,不仅是先民占卜的工具,更是汉字从“无”到“有”的雏形见证。相较于殷墟成熟的甲骨文,桓台史家遗址的刻辞虽质朴,却填补了中国文字起源研究的关键空白,印证了东夷人率先创造文字雏形的历史功绩。
赋作还巧妙将甲骨文化与馆藏文物串联,“龟甲灼兆,窥殷礼于方寸”既呼应前文卜骨遗存,又与“宜子孙”玉璧、薄姑铜器等并置,形成“文字—礼制—技艺”的文化链条。这种叙事让“甲骨文源头”不再是孤立的考古发现,而是与东夷人的社会生活深度绑定的文明符号。读者随赋文“观其展厅列布”时,仿佛能透过文物看到先民刻画契文的场景,真切触摸到文字诞生时的智慧光芒。
三、馆藏承古今:文物凝文脉,经济托荣光
万件馆藏凝千年文脉,
一城风华展齐地新篇。
《桓台博物馆赋》以“一馆藏古今”的视野,串联起桓台从“齐之渠丘”到“今之强县”的脉络,馆藏文物的描写既是文化传承的见证,更是经济实力的映射。“彩蝶翩跹,馆陈珍蝶,千五百余种翔寰宇;鳞翅焕彩,两万余只耀齐鲁”,不仅展现博物馆的多元收藏,更折射出当代桓台的经济底气——能建立填补山东空白、规模居全国前列的昆虫展区,背后是地方经济对文化事业的强力支撑,恰印证了赋中“非独经济之强,更见文脉之隆”的判断。

赋作对“新城王氏”的浓墨重彩更具深意:“廉吏家声,诵新城王氏之崇”“一门九进士、三世六尚书”,这组史料不仅是人文蔚兴的标志,更折射出明清桓台的经济繁荣。科举制度下,“九进士”“六尚书”的出现需雄厚财力支撑教育,而赋中“唐宋商贸辐辏”的表述,恰好为这份繁荣找到历史根源。从东夷农耕到唐宋商贸,再到如今经济强县,赋作勾勒出“经济滋养文化、文化反哺经济”的良性循环,让桓台的文化辉煌有了坚实的物质根基。
四、建筑显风骨:斗拱融齐韵,场馆聚文心
飞檐承古制融齐风意蕴,
藻井绘新篇显鲁韵情长。
《桓台博物馆赋》对建筑的描写虽简,却字字含韵,将“建筑即文化”的理念诠释透彻。“飞檐斗拱,取法鲁殿之制;藻井丹青,摹绘齐风之容”,既展现对传统形制的继承,又融入齐文化的灵动,恰如桓台文化扎根东夷传统、兼具齐地包容的特质。而“四时花木绕砌,暗合‘草木知时’之谚;八方宾朋临阶,共赏‘郁郁乎文’之隆”,则将建筑与自然、人与文化联结,让博物馆从陈列空间变为传承文脉的“文化客厅”。
这种建筑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本质是桓台文化自信的体现。当许多地方博物馆追求“国际化”而忽略本土特色时,桓台博物馆坚持以“齐风”为魂,从形制到陈列紧扣本地历史。正如赋中“器以载道,物以彰文”,博物馆本身就是最大的“器”,以飞檐为笔、丹青为墨,书写着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自豪。这份自信,既是对东夷文明的珍视,更是“纳千年之秘响”的文化担当。
五、今昔焕新彩:文光耀齐鲁,经济谱新章
文光直射斗牛辉历史,
经济勃兴岁月谱新篇。
《桓台博物馆赋》以“赞曰”收束全篇:“齐风浩荡越千年,陶韵琳琅映碧天。莫道桓台弹丸地,文光直射斗牛边!”四句诗以反衬手法凸显桓台的文化分量——这片土地虽不大,却孕育了东夷核心与甲骨文源头,更在千年间持续迸发文化活力;“文光直射斗牛边”则以浪漫笔触,将其文化影响力升华至“照亮齐鲁”的高度,与前文“以小见大,窥齐鲁之精微”形成完美呼应。
赋作最终落脚于“非独经济之强,更见文脉之隆”,精准把握当代桓台的发展特质。在“经济与文化失衡”的普遍困境中,桓台实现了二者协同:经济繁荣为文化传承提供保障,深厚文脉为经济发展注入精神动力,践行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古训。读罢此赋便知,桓台的价值不仅在于“甲骨文源头”“东夷中心”的历史地位,更在于它为县域发展提供了“文化与经济共生共荣”的典范——这里既有“卜骨惊世”的历史厚重,也有“鳞翅焕彩”的现代活力,更有“文光直射”的未来可期。
心声再现:
《桓台博物馆赋》以赋为体、以史为魂、以物为证,堪称一部浓缩的桓台文明史。它没有停留在对文物的简单罗列,而是通过“东夷核心”“甲骨文源头”的关键定位,为桓台梳理出清晰的文化脉络;更以“经济与文化共荣”的视角,展现出这座城市的当代活力。从史家遗址的卜骨到新城王氏的文献,从博物馆的飞檐斗拱到“文光直射斗牛”的豪情,赋作让读者既读懂桓台的千年过往,更看到它作为“文化厚土、经济强县”的独特魅力。这份对本土文化的深刻认知与自豪,不仅是对桓台的礼赞,更为当代人如何传承文明、发展地方提供了宝贵启示——唯有扎根历史根基,方能在时代浪潮中绽放独特光彩。
我曾有七律一首为贺,诗曰:
齐甸藏珍揭远荒,龟辞先殷证沧桑。
黑陶凝韵承龙史,玉璧流光映汉章。
蝶舞千般盈鲁馆,书香三世耀王堂。
一辞读罢心潮涌,文脉长流满锦堂。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