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六旬老兵张小平以沙哑却铿锵的嗓音唱响《北京颂歌》,岁月霜雪与病痛印记,都成了他赤诚爱国心的注脚。
这篇文字不仅是对一场演唱的记录,更是对一位老兵半生坚守的礼赞——从1976年入伍时的青涩少年,到黑龙江畔巡逻、老山前线冲锋、川藏线上拼搏的铁血军人,再到身患癌症仍奔波于宣讲一线的“红色使者”,张小平用四十年军旅荣光、六次军功章、三百余篇诗文,诠释了“忠诚”二字的重量。
他的歌声里没有华丽技巧,却藏着最动人的力量:是军营号声里的初心,是边境足迹中的担当,是病榻上望向五星红旗时的炽热。而他的故事更超越了个人经历——从战场到讲台,从笔尖到歌喉,他始终以军人的脊梁扛起责任,将爱国情怀化作可感的行动,激励着更多人铭记历史、热爱祖国。
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故事来唤醒心底的赤诚。张小平用半生岁月证明:热爱不分年龄,忠诚无关境遇,只要心中有祖国,平凡的生命也能绽放出照亮人心的光芒。(394字)
【国庆特刊】
用忠诚献给国庆的歌
——《北京颂歌》演唱:张小平
当岁月的霜雪染白了鬓发,当病痛的印记刻入了年轮,有一种热爱,却在一位六旬老兵的心中愈发炽热。
这位老兵就是【都市头条】栏目作家、特约评论员张小平。
他携四十年军旅荣光与抗癌手术的伤痕,在国庆的钟声敲响之际,用沙哑却铿锵的嗓音,为祖国献上这首《北京颂歌》。这歌声里,没有华丽的技巧,只有最朴素的告白——是军营里清晨的号声,是边境线上巡逻的足迹,是病床上望向五星红旗时,眼中不曾熄灭的火焰。
他唱的不只是旋律,更是一位老兵用半生岁月写就的忠诚,是一位赤子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眷恋,是用忠诚献给国庆的歌。(277字)
【张小平简介】
张小平大校是一位来自军旅诗人作家,发表诗、文、赋300余篇,出版有诗集《走向喜马拉雅》等,其作品记录了中国军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
从军38年,曾在北疆漠河戍边、老山前线参战、川藏线上拼搏,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
现任成都市军休大学副校长、成都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特聘红色宣讲员、四川省红色文化协会顾问,经常用爱国主义教育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着更多的人。(184字)
【创作背景】
《北京颂歌》创作于1971年4月,由作曲家田光、词作家洪源和作曲家傅晶共同创作,旨在通过庄重抒情旋律展现对首都北京的热爱,填补当时抒情歌曲创作空白。
1971年4月,总政歌舞团领导提出创作北京题材独唱歌曲的需求。当时中国正处于特殊历史时期,群众文艺生活单调,抒情歌曲极度匮乏。作曲家田光接到创作任务后,联合词作家洪源、作曲家傅晶组成创作团队,在三天内完成歌词创作和初步谱曲。
创作团队最初尝试四分之三拍圆舞曲风格,但洪源认为其“庄严性不足”,后改用更符合民族气质的二拍子进行曲风格; 曲调中巧妙融入《东方红》旋律片段(如“庄严的乐曲”乐句),既保持政治正确性又增强亲切感。 歌词灵感源自洪源在天安门广场执勤时的亲身感受:朝霞映照北京火车站钟楼、晨光中升国旗等场景直接转化为“灿烂的朝霞升起在金色的北京”等经典词句; 创作团队特别选定清晨时段体验北京城市韵律,最终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晨间《东方红》报时乐声融入歌曲前奏。
1972年冬季获全军文艺会演优秀作品奖,1973年起由李双江、李光羲、张越男三位歌唱家分别录制不同版本,形成“同一歌曲三种演绎”的独特现象; 长期作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早新闻开始曲,成为首都的“听觉标识”;
2019年入选“最美城市音乐名片十佳歌曲”,并被《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影视作品用作主题音乐。(544字)
共1411字 2025年9月28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