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人生道,风雨漂泊路(续)
汪小波
今天的吴场镇,也是千年古镇。历史演变:金流乡(宋)、永通乡(清)、吴家乡(民国),1958年与三洞乡和黄永乡合并为吴家公社,后又分出,92年永青乡并入吴场乡,成立吴场镇,2019年永青乡和三洞镇并入吴场镇。
至于小姑妈家,虽小姑妈脾气也很差,但极心痛儿女,儿女们对小姑妈也很有感情。小姑妈有三个孩子,大女儿和我从小在一起玩耍长大,我回到马边后不.久,传来大表妹因病离逝的消息,悲痛了好一阵子,生命不足十岁,便离开了人世,令人扼腕叹息。后来因生产队搞建设,大表妹的坟墓也不知弄到那里去了。大表妹的音容笑貌,至今仍鲜活地留在我的脑海里,不时浮现在眼前。写到这里,心又念起大表妹来。我常想,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大表妹是不可能离我们而去的。一个国家的医疗水平,决定了民众的幸福水平。社会应支持科学家、医生和教师享有高薪,这是文明社会所必须的。医生是健康的守护者,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对科学家、医生和教师的尊重程度,就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美好的语言能胜过金钱”(墨西哥电影《叶塞尼亚》),和美温暖的家庭,父母的语言定然是美好的,不可能是暴力的、歧视的和污秽的。文化能除一切恶,文明能行一切善。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实在太重要了。我个人觉得,年轻父母们在婚前,都应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心理学常识和育儿常识的教育,并取得相应的证书。早就听说过,新加坡人结婚,对学历是有要求的,这对于提高一个国家的人口素质,实在是太重要了。
七十年代,国家经济十分困难,电力严重短缺,每到夜晚,巴掌大的吴场公社街上的漆黑一片,人们点不起电灯,只有萤火虫般亮的路灯,根本照不见路面,仅仅起到指示行人别碰着电线杆的作用。相邻两人家,通常是由竹片编织成的透光的墙。在煤油灯下,两家人毫无隐私可言。常听到A家告之B邻居,你两口子声音弄得太大了,让老子整夜睡不着觉。AB二人便泯然一笑,B也不甘示弱,随后说道,大哥莫说二哥,大家都差不多,然后AB两邻居,便开怀大声坏笑起来。在农村,村民们的言语是直白又直接,这大概是文化生活的贫乏,人的情绪变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释放吧。
没有电灯电视电影,甚至大多数人买不收音机,一到夜晚,夫妻两人世界也是百般无聊,唯有制造新生命,间接导致人口数量增多,那时每家每户至少有5个左右的仔仔。到后来也间接增大了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难度。
时过境迁,斗转星移,今天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同时采取了不少利好政策,鼓励生育。不少民办幼儿园转公办,中职转普通高中,振兴县中,实施免费幼儿教育,以及对婴幼儿实施每月300元补贴,延长产假时间等等,千家万户的民众已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温暖与关怀。
漆黑的夜晚,除了人吃饭的声音外,猪也发出欢快的吃食声,还有鸡鸭鹅的鸣叫声。清晨,公鸡一叫,男女老少纷纷起床,扛着锄头下地干活,挣工分去了。大约干到早晨8点左右收工回家,才吃早饭。那时,经济条件差的家庭,每天只吃两顿饭,能吃上肉,是一件大事,人人羡慕。
依稀记得,那时吴场公社的贫协主席姓吴。吴主席大约50岁左右,瘦瘦的,个子不高,有一个红红的、可爱的酒糟鼻,常看见他坐在竹椅上悠闲地抽着“核武器”(土烟),吞云吐雾,悠闲自在,有老辈子的派头,性格内敛,从未听过吴主席说话的声音,也颇有点社会大哥的感觉。而生产队长,身材魁梧,四方脸,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很有号召力的样子。
记得有一年,抽水机从金牛河抽水至街上,小街变成了一条小河,孩子们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大人们也好奇地站在街两边,男人们抽着烟,望着宝贵的水流入稻田中,似乎眼里同时展望着夏季的好收成。而女人凑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是她们永恒的话题。在农村,文化落后,信息闭塞,长舌者的比例远高于城里。
吴场街不大,从街头走到街尾,就是燃完一根火柴棍的时间。场头有一个卖猪卖鸡的市场,兽医阉公鸡公猪的手法娴熟,我常在那个地方,观看那些可怜又可爱的小鸡小猪们,刚来世上,便成了“太监”。至今还记得。街上有一茶铺,常听有人在茶铺唱川剧,川剧那套乐器的敲打声,逛扯逛扯的,吵得人好心慌。
人生的种种苦难,往往因欲望而起。这欲望犹如那美食天堂里的四川火锅,吃着愉悦欢快,吃后常觉肠胃不适。酣畅吃火锅也有好处,大汗淋漓一番,猛吃一顿,感冒之下,犹如喝姜汤,次日即愈。吃火锅亦犹如坐过山车,快乐与苦痛并存。欲望是即刻的快乐,久长的痛苦。因此,低欲望才能真正感受和享受幸福人生。人的苦难也可能是他人的苦难,加害在无辜人身上,被加害者成为他人发泄的对象,使善良之人的一生,生活在灰色的世界里。无良爹娘,世上也有。
依稀记得大姑妈和小姑妈带我去走亲戚,要经过一个水库,走过一遍油菜花地,幺姑爷不时抱着我,背着我。水库是深不见底的碧绿色,周周冷清而空旷,只有鸟儿清脆的鸣叫着,清晨的阳光从树叶间照射出来,不见一人。这是大自然界中的丁达尔效应,化学实验室就在我们的身边。这景色恰似王维的《鹿柴》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蕴含的意境。后来,才知道远在吴场公社街上的乡下,还有堂哥一家人,只是平时来往较少。
由于幺姑爷在三洞粮站工作,也有从吴场去三洞(4Km)的记忆,也是幺姑爷背着我,记忆中路上有那种平原的感觉,还有路边小溪和池塘,池塘里的荷花,红红的,有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人也应如此啊。“三洞”的来历,据说街头的桥有三个桥洞,人称“三洞桥”,故得此名。我在三洞工作了10年,真还没留意过那座桥是否有三个洞。过去岁月兼成空,昔日三洞镇早已并入了吴场镇。我工作过的三洞中学也变了吴场中学。原来,我是在村子里工作了10年啊。乡下真好,人淳朴善良,空气也好,但三洞的水质很差,美中不足。
那时,吴场街上只有一家饭店,我常常目不转睛、发呆出神地看着厨师,切着那一片片油亮油亮的腊肉,垂涎欲滴,必竟那时肚子里没有一顿饭有油气。吃不饱、穿不暖是那个时代的特征。街上还有一家油条麻花包子店,里面有一位非常熟悉的阿姨,人称谌孃孃,面色如桃,红润微胖,一副营养充足的富态样。那时的掌勺大师傅,是人人向往的职业。谌孃孃的兽医丈夫秦叔叔,有一次把母鸡刚下的鸡蛋,敲碎后一下倒入口中,印象特别深。现在来是看极不卫生的,且很难消化。不久前,有一则消息讲,因鸡蛋羹未蒸熟,导致一婴儿患上了败血症。谌孃孃和秦叔叔的大儿子,是我儿时特别要好的朋友。后来,他们的小儿子成了我的学生,他对量子力学充满了好奇,常与我课后一起探讨,有着不服输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百折不挠的学习精神,因为微观世界是概率性的,没有运动轨道,与宏观世界完全不同。后来考入九0九技校,端上了铁饭碗。
吴场属于丘陵地区,山丘上种满了松树,据说是飞机播种长出来的。要知道,这里曾经是茂密的森林,由于大炼钢铁变成了光秃秃的山丘。不见了森林,到处长满了不知名的花草,像极了朝鲜电影《卖花姑娘》中的美丽花海,印象深刻的还有刺梨儿,大概是维生素C含量极高而巨酸。前天参加退休教师活动,在街上看到了有内蒙古生产的刺梨汁饮料售买。
由于粮食短缺,那时除种水稻之外,也种小麦。收割小麦后,可吃到含麦麸的小麦粑,然而今天的全麦面包却成了稀罕昂贵的食品。那时没有化纤衣料,必须大面积种植棉花,街上有脱棉籽的机器,还有早已不见的家庭织布机和染坊,生产出来的土布绿色环保又暖和。
在物质短缺的年代,许多商品是凭票供应,买自行车和手表之类的商品,非得托关系找熟人不可。味精也是稀缺货,吃面条时,一家子人中,常因味精加多了而争吵不休。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之事。现在,饭店饭菜好吃的秘诀,就是大量加味精鸡精,厨子才不会关心是否对食客健康有影响。鲜味剂品种繁多,火锅店的奇香,那是因为加了工业香精。食品安全,令人忧心!
流经吴场的金牛河,当时河面宽、水又深,每到夏天是儿童和大人们的天然游泳池。洪水泛滥时,可淹到街上。这种景象,今天已不可能再见到了。
我和大姑妈住在金牛河上游的街头,对于家,儿时的记忆总是最深刻的。大姑妈家是茅草屋,屋外有一个近乎露天的厕所,屋的背后有一小块地,种了不少菜和甘蔗,还种有几株细黑竹子。茅草屋和厕所的墙都是用竹片编成的,糊上黄泥,刷上石灰浆,这档次当然不如用泥砖沏的。今天,去夹江的农村,还会看到有农家用泥砖沏墙。茅草屋内烧柴禾煮饭,时间一长,整个房屋的墙和屋顶非常黑。那时熏腊肉,直接把腌好的肉挂在灶门前,时间一长,腊肉变得比煤炭还黑,但味道极好。在灶门前,通常还悬挂一个土陶瓷壶,随时都有热水用,在充分利用能源方面,农家堪称一流。那时的锅,质量不好,常常会烧出一个洞,大姑妈就用饭暂时堵上,这不太管用。因此,在吴场街上就有一个相应的行业,专门补锅、修电筒、配钥匙、修收音机的修理铺子,老板就是我的大伯。没文化可修不了收音机这种昂贵的奢侈品。
大伯中师毕业,教过两天书,是吴场公社街上很有名的知识分子,因嫌教师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不高,辞职当了个体户。记得大伯家每顿饭前,都要领读红宝书,跳忠字舞,特别讲政治。过年过节要在大伯家聚会,那酥肉、那甜咸烧白的味道,永留记忆里。大伯娘是一位贤惠的人,邻县丹棱人,从大伯娘那里,常常感受到温柔的温暖。大伯家住在街的中间,靠河的那一边,由于水分充足,易种竹,大伯家后面种了不少大竹,每年可买一点钱。勤劳的大伯娘每年都要喂2~3头猪,于是年年都能吃上杀过年猪的宴席。
小姑妈住在河对面的吴场卫生院里。幺姑爷话语不多,厨艺却不输饭店厨师,味美可口,印象很深。二表妹年龄尚小,在一起玩的时候不多。倒是表弟出生时,至今还记忆犹新,因找不到带刚出生的表弟的人,小姑妈还在月子期间,小小年纪的我,自然承担起背着表弟到处玩的任务,我也很小心,生怕弄伤了表弟。
70年我回到马边,随即去了荞坝,当时叫新民公社。荞坝属高山地区,不同于吴场的丘陵地貌。荞坝贡茶享誉全国,甚至全世界。荞坝经济更落后,几乎所有的农村娃,冬天都只穿一两件单薄的补丁重补丁的衣裤,脚穿有洞的浅筒靴鞋,孩子们冻弯了腰,双手不停地搓着,实现把机械能转化热能暖暖身子,粘稠浓绿色的鼻涕常常越过嘴唇,因冻麻木而无感觉。那时,离学校远的农村同学,自带午饭,学校负责蒸热。还有不少同学的书包里,装一个冷硬的石灰包谷粑,充饥当午饭,没有多少营养啊,只要填饱肚皮即可。
73年去马边城里,在民建镇小学念五年级下学期,相比之下城里的教学质量很高。民建镇小学面向广场的外墙上,用红色油漆刷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标语,在太阳的照耀下格外醒目。小学毕业考试,考数学时,在考场上因腹痛,急送医,打了一针回校继续参加考试,考了个全县前3名的优异成绩,被老师表扬了多次。
然而,在当然的社会环境下,反对走白专道路,要学黄帅的造反精神,要以白卷英雄张铁生为榜样,加之批林批孔和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是一个接一个,学生无心读书,也不敢公开读书,结果高中毕业,语文不懂古文,数学不懂运算和几何证明,英语26个字母发音不准,物理化学不知所云。改革开放后的首届高考,不少同学真的变成了白卷英雄。那一年(77年),马边中学高考录取率不足2%,远低于全国平均数4%。边远山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灵,教育自然十分落后。
首届高考落榜,也不得觉失落,因为有98%的人都考不上嘛。在社会上待业一年。78年考入乐山师苊学校,毕业后分配至夹江三洞中学,工作10年后调入当时全省唯一一所村办初中(夹江黄土中学),工作了4年。最后调入夹江中学至退休,在夹江中学工作了27年。承蒙同事的帮助,领导的关怀,于2006年评为四川省特级教师,干过中层职务,担任县政协常委23年,为夹江县社会事业的发展鼓与呼,尽职尽责,不少建议和提案被县委县政府采纳。
谨以本文献给我64岁的生日,回望个人历史,也是对人生的一个交待和反思,期待在未来岁月,多读书,多锻炼,强身体,做一个精神充实的自己。1958年至1984年是建立人民公社的时间区间,我的生日1961.09.28属于这个区间,也属于59年~61年这个时间区间。最后,祝自己身体健康,快快乐乐,健康相伴!顺祝家人平安和顺!
以诗云人生: 吴场稚童好开心,马边山高胆寒心,酸甜苦辣凉透心。嘉州蓉城把学求,知识海洋忘苦痛,一生风雨一身痛。探索教育四十载,一心只把书来教,辛勤耕耘荣誉多。孙女聪明言语丰,潜心牛儿抗孤独,辛酸人生一场空。人生犹如白宰鸡,缘聚总有缘散时,独酌清茶也舒心。
汪小波,四川省夹江中学退休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乐山市优秀人才,乐山市优秀教师,夹江县首届名教师,发表教育教学论文论著80多篇(部),有多个教育科研课题获省市成果奖,有多篇文学作品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
三苏文学2025年“三苏杯”中秋诗词大赛启事
“天上满月,人间团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是团圆的节日,中秋也是诗词的盛会,在2025年中秋佳节即将到来之际,三苏文学特举办“三苏杯”中秋诗词大赛。
1、大赛时间:9月12日一10月7日
2、截稿时间:10月6日。
3、评奖结果将于10月10日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上公布。
4、大赛收稿:赵文碧,微信名/三苏文学,微信号/ZWB612462。
5、参赛对象:关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的海内外所有诗词爱好者
6、大赛主题:以中秋为主题。
7、大赛体裁:诗、词、歌、赋、散文诗。
8、大赛作品:投稿首行注明“三苏杯中秋诗词大赛参赛作品”。大赛作品必须为原创作品,且文责自负。
9、大赛平台:初选作品将在《都市头条.三苏文学专栏》发布,入围作品將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上刊发
10、评奖要求:入围作品浏览量占50%(浏览量必须500以上)。点赞、在看、留言(占50%),点赞100个以上,在看100个以上,留言100条以上。)
11、大赛评奖:大赛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三名。优秀奖10名。
13、大赛奖品:一等奖一名,奖品为奖品为奖金300元+精美荣誉证书一本,二等奖2名,奖品为各奖奖金200元+精美荣誉证书一本,三等奖3名,奖品为各奖奖金100元+精美荣誉证书一本。优秀奖10名,各奖精美荣誉证书一本。
14、大赛期间作品赞赏10元以下不发放,赞赏10元以上60%归作者,40%用于平台运营
欢迎文学老师们踊跃报名参加。
三苏文学
2025年9月11日
赵文碧,四川省青神县河坝子人,三苏文学社社长、主编,擅长写散文与地方传说,代表作品有《火烧玉蟾寺》、《丞相敬师》等,作品常见于《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江山文学网、都市头条、金榜头条、美篇、百度等。
三苏文学将在每年年底评选当年三苏文学的优秀作者,按投稿量、浏览量、评论数、获精次数、上红榜各占25%,前三名将获得精美荣誉证书及至尊奖杯,并同时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都市头条、金榜头条、今日头条、百度等平台广泛颁布彰显荣耀,到时可以做现场颁奖活动。欢迎文学老师们踊跃参加、积极支持、互相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