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的成语典故之
和光同尘
文/赵永武
应该说,“和光同尘”,这个源自于《道德经》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算是一个高冷的词儿了,使用频率并不高,只是偶尔出现在某间办公室,或是谁家家居的墙上,以书画作品的形式聊作补壁的材料。我想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与好多现代人对这个成语的内涵吃不透拿不准有关。其实,这个成语所指称的,既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大智慧,古今成大事者必达之大境界和大智慧,也是一种现实生活中高妙的做人姿态,可以说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极力推崇的做人姿态。我们看,在楼观版《道德经》碑刻第五十六章中,老子对此有较为充分和深入的阐释:
“塞其兑,闭其门”,这两句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在第五十二章中也曾出现过一次,用现代汉语来讲,就是把自己嗜欲的孔穴堵住,把自己嗜欲的心门关闭。老子在这里继续强调,做人不要有那么多的欲望,不要那么贪着地去追求身外之物,“天门开阖,能为雌乎?”第十章中的原话,眼耳鼻舌身意等等与生俱来的感官,在与外部世界接触时,能不能保持清净、守雌,守柔?也就是不要在分别心、执着心、欲望心等的驱使下去造作,去折腾,去竞争,去逞强。大家看看这个世界上,常被人茶余饭后议论的,都是些什么人?很明显,都是些分别心、执着心、欲望心太重的人;常常与外部世界关系紧张,人际关系恩怨情仇纠缠不清的,都是些什么人?不用我多说了吧。这个世界这么纷纷乱乱的,这么熙熙攘攘的最主要的原因何在?还不是因为人的分别心、执着心和欲望心等等在作祟吗?所以,老子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强调,要抵达“和光同尘”这种做人的大境界、大智慧,首先要把自己嗜欲的孔窍堵住,把嗜欲的心门关闭。
紧接着,老子又说了:“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段话在楼观版《道德经》碑刻第四章中也曾出现过的,是说大道的一种本质属性的:大道能与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混同在一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段话重复出现在第五十六章时,老子显然是用它来描述一种理想的做人境界。第一句怎么说?挫磨掉自己的锐气。人在这尘世上行走,由于生活环境和个人修习的不同,天长日久,每个人身上都会自然不自然流露出某种气息来,大体类似于我们平时说的气场或者气质。有些人身上的气质就让人很不舒服,属于锐气之列,比如不可一世的傲气,金刚怒目的戾气,眼神闪烁飘忽的诡气,刁钻粗俗的贪气,寡廉鲜耻的浮气等等。老子说,把这些气息统统要挫磨掉的,因为这些气息让人显得那么的扎眼,那么的与众不同。自然,这锐气更多的是言行上体现出来的,比如,前边我们说过的在分别心、执着心、欲望心驱使下,人为的去造作,去折腾,去竞争,去逞强等等,这些言行背后,自然就呈现出一股子咄咄逼人的锐气,更该挫磨掉的,否则,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只会更紧张。然后,我们看“解其纷”,化解掉围绕自己的重重纷争,实质上就是要做到不争。大家看,什么样的人常常会陷入纷争之中?一个显在的事实是:爱争的人,竞争心、攀比心、虚荣心特别强的人,他们是常常会陷入纷争之中的;不是别人把他们推入纷争的漩涡,而是他自己奋不顾身地扑入纷争的漩涡的。在《道德经》中,老子曾把一句话强调过四五次之多:“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自己保持谦让了,自己甘于处下了,自己能守柔守雌了,自然没有人与你争,生活自然清静,人生自然清静,世界自然清静。再看,“和其光”,就是做人掩饰住敛藏住自己的光芒。每个人都有光芒的,强者身上的光芒只怕是会更鲜明、更耀眼一些,所以,老子从做人要低调的原则出发,在这里特别强调,做人要敛藏自己的光芒。细读《道德经》我们就会发现,老子教导我们的,都是我们做人时,要能“处众人之所恶(见楼观版《道德经》第八章)”,处身于众人厌恶的地方,要能善下,善于处下,要能守雌、守黑、守辱等等,总之就是要让我们无为,要我们不争,要我们守柔。然后呢,“同其尘”,把自己融入大众之中,不突出自己,不彰显自己,不表现自己,与大众保持一样的色调。这是要随波逐流或者同流合污吗?显然不是。老子倡导的做人姿态“和光同尘”,从来没有随波逐流活着同流合污的意思。他在第五十八章中说得很清楚的:“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恃,光而不耀。”怎么讲?是说这与道合一的圣人,内心端庄方正,言行端庄方正,却从来没有伤害过别人;做人有棱有角,却从不会戳上别人;性格耿直率真,但从来不会放肆得口无遮拦;心里有光,身上有光,但却从来不会让人觉得刺眼。也就是说,老子推崇的是这样一种人,他能待人友善,但却能坚持自己的原则;他能待人以厚道,但却是坚守自己的操性的;他能跟人讲和气,但却坚持自我人格的独立。由此可见,老子倡导的“和光同尘”,本来就与随波逐流或者同流合污无关,只是我们后人常常这样去误读误解老子而已。
接下来,就有个问题了,秉持老子倡导的做人姿态“和光同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这一点,老子没有明言,但却对不秉持“和光同尘”的坏处,说得言之凿凿了,在第二十四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我们看,老子在这里说了,爱自我表现的人,爱自以为是的人,爱自吹自擂的人,爱自高自大的人等等,都是些恨不能揪着自己头发,把自己突出地彰显在众人面前的人。结果呢?事与愿违了,老子说“不明、不彰、无功、不长”,众人反倒不欢迎他,不抬举他,不支持他,不接纳他,也就是说,他失去了群众基础。一个失去了群众基础的人,能在尘世间翻出多打点浪花呢?所以,我们说,“和光同尘”这种做人姿态,既是一种人生必不可少的大境界,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人生大智慧。
好了,现在我们看“和光同尘”这个成语的含义。通过消除自己的锋芒和傲气、化解矛盾、保持内心的光明、融入尘世之中等方面的努力和实践,可以以低调的姿态去面对世界,与万物和谐共处。它其实是在指称一种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和智慧,强调融入世俗但不被世俗所污染,提倡低调内敛与包容谦逊的品性。
最后,照例我们要讲一个“和光同尘”的故事:在晚清时期,曾国藩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左宗棠是湘军的重要首领,两人虽是朋友,但时时意见不合。公元1857年春,曾国藩未经批准回籍奔丧,引发左宗棠的强烈不满,他严厉批评他的自私、临阵脱逃,甚至质疑他的忠诚与诚信。这一事件当时在长沙官场引起强烈轰动。左宗棠的批评让本已身心憔悴的曾国藩倍感痛苦,立誓再不和左宗棠说话、不与长沙官场往来。
然而,曾国藩并未就此沉沦。他在守丧期间,潜心研读道家思想,“水利万物而弗争,夫惟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水看上去是柔弱的,不逞强,遇到障碍就绕过去,慢慢地浸润它,最后障碍化为泥沙,泥沙挟裹而下,成为水借重的势力。通过对道家思想的学习,使曾国藩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大大的提升。由此曾国藩认识到,左宗棠不仅对他个人是有大恩的,且他的军事才能是不可多得,对湘军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于是他决定放下个人的恩怨,以诚恳的态度拜访左宗棠,感谢他过去的直言和贡献,并谦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左宗棠则在指出曾国藩的优缺点的同时,鼓励他审时度势,出奇制胜。并表示如有必要,可以做曾国藩的辅翼。
曾国藩的转变生动体现了“和光同尘”的境界和智慧,不仅巧妙地化解了和左宗棠的对立,还得到一个重量级的助力,从而让自己的事业发展得更为顺风顺水。同时,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段值得品味的佳话。
作者简介:赵永武,副研究馆员,早年写作,略有小成,发表作品200余万字,出版个人作品集4部,曾荣获西安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18年被周至县委县政府认定为"高级人才"。现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播工作,书稿《诗经里的长安》大部分章节被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长安夜话》播出;《楼观论道》书稿及短视频正在完稿制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