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责胜,不贵久。”“致人,而不致于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些闪烁着智慧火花的话语,出自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典籍《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将战争视为关系军民生死、国家存亡的大事,主张对战争持慎重态度。它强调“有备无患”的思想,认为对敌对国家可能的进攻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书中把政治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这是其重要贡献之一。同时,《孙子兵法》高度重视将帅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文武兼施、刑赏并重的治军思想。其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名言,揭示了正确指导战争的科学规律,至今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在作战方针上,《孙子兵法》主张进攻、速胜,强调“兵责胜,不贵久”;在作战形式上,倾向野外机动作战,善于调动敌人;在作战指导原则上,强调争取主动,避免被动。
有趣的是,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三标课堂》与古代战场的《孙子兵法》之道有着诸多相通之处:
“快速、快捷、快乐”是《三标课堂》的致胜法宝,对应了《孙子兵法》速胜与主动的思想。在《三标课堂》中,快速意味着教学节奏紧凑,不拖沓,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快捷则强调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能够迅速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快乐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这与《孙子兵法》中主张速胜,避免陷入持久战,以及争取主动的思想相契合。在战场上,速胜能够减少损失,掌握主动权;在课堂中,快速、快捷的教学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真正的继承是创新,真正的适应是引领,真正的巩固是提高,真正的防御是进攻”,体现了先发制人和不断进取的战略思维。在军事领域,先发制人往往能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打乱敌人的部署。而在《三标课堂》中,引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理念,大踏步向前,而不是一味地继承、适应、巩固、防御。例如,众多三标课堂实验学校勇敢开展“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教中学;做即学,用即学,创即学,教即学”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正是先发制人和不断进取战略思维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生若主动,做一百题也是愉悦的;生若被动,做一题也是负担”,与“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动精神高度契合。“致人,而不致于人”强调在战争中要掌握主动权,让敌人按照自己的意图行动。在《三标课堂》中,学生主动学习,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被动学习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己因自己,自己教自己,自己评自己,自己就是好老师;对子因对子,对子教对子,对子评对子,对子教学就是好老师。”与《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异曲同工。后者强调洞察敌我,决胜千里,而《三标课堂》的“自己因自己”“对子因对子”则把战场转回内心与伙伴:先自知自教自评,成为自己的好老师;再互知互教互评,让伙伴成为好老师。知己越深,知彼越准,教学相长,决胜课堂。
“走别人未走之路,方有美景;做被人未做之事,方有奇迹”,正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现代诠释。在战争中,“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能够给敌人带来巨大的冲击,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在教育领域,勇于创新,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例如,一些学校开展特色课程、国际化教育等,为学生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标课堂》指出:“教育,国家命脉,民族血液,未来希望,不可不重视”,与“兵者,国之大事”的郑重态度一脉相承。教育是国家的根基,是民族振兴的希望。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质的教育。就像战争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一样,教育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无论是在古代战场上还是现代课堂中,这些智慧都提醒我们:只有认清形势、把握主动、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我们不仅要从《孙子兵法》中汲取军事智慧,更要将其运用到教育、经济、管理等各个领域,以智慧为引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让我们传承和发扬这些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作者:邓书宇(孟子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整编:阿鹰(AI)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