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兖州人的记忆里,1991年5月17日是个值得记取的日子——那一天,大禹像正式立在城北,这座雕刻着治水场景的雕像,成了无数兖州人出门认路、亲友碰头的“老地标”。谁都知道,兖州是大禹治水定九州时留下足迹的地方,这尊像把老辈人讲的“大禹疏河、安定一方”的故事,稳稳立在了家门口。
那会儿刚立起大禹像的时候,城市还没有后来那么多高楼,雕像身姿挺拔,不少刚放学的孩子会过去观望,仰着脖子看雕像,听大人讲当年大禹怎么带领人疏通河道、让兖州少受水患的故事。后来日子久了,大禹像成了兖州的“代名词”——外地亲戚来投奔,说“在大禹像底下等你”准没错;年轻人拍结婚照,也总爱把雕像当背景,好像要让这位“老祖宗”见证自己的好日子;就连外地游客来兖州,也要找大禹像合影,说“到了大禹像,才算真到了兖州”。
谁也没想到,陪伴了兖州人这么多年的大禹像,会有“搬家”的一天。消息传出来的时候,不少老街坊特意绕路去看它,有的还带着相机,想再拍几张照片留个念想。有人说“看惯了,突然要挪走,心里空落落的”,也有人念叨“只要雕像还在兖州,去哪儿都一样,都是咱的念想”。大家最关心的是“新家”好不好,直到听说要搬到泗河岸边的大禹公园,心里才算踏实——泗河是兖州的母亲河,大禹当年治水也许就和这条河有关,把雕像安在这儿,倒像是让他“回到了熟悉的地方”。
如今再提大禹像,兖州人聊的不只是一座雕像的位置,更是藏在雕像背后的情分。1991年立像时,是想让后代记住大禹治水的坚韧;现在搬到泗河畔,是想让这份记忆和脚下的土地、流淌的河水贴得更紧。大禹公园紧挨着泗河,以后大家散步时能常看见它,孩子们还是能围着雕像听治水的故事,外地游客来也能顺着泗河找到它,只是雕像周围多了绿树、多了河水,多了几分亲近感。
有人说,地标会变,但藏在地标里的记忆不变。对兖州人来说,大禹像不只是1991年5月17日立起的一块雕像,更是刻着“治水精神”的念想——不管它立在城北,还是站在泗河畔,都是兖州人心里的“老熟人”,是提醒着大家“不忘根、守着家”的象征。以后再去大禹公园,看着雕像立在泗河岸边,就像听见老辈人又在讲大禹的故事,熟悉又安心。
原来,在兖州人记忆里的大禹像,从1991年立像到泗河畔“新家”,藏着一座城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