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游记
五
胡杨林
书乐
弱水河畔胡楊林
弱水三千一瓢饮
弱河改道滋胡杨
胡杨不死胡马尽
胡杨墨绿像大伞
胡杨金黄叶烁金
弱水从南流向北
漠北弱国图自新
层延泽与居延海
治沙成功水鸟栖
阿拉善及额济纳
世界都被胡杨吸
雅鲁藏布江水来
绿洲原是古戈壁
沙丘长树固根基
沙漠绿草两相宜
2025.9.27日晨
2025.9.28.日
这首《胡杨林》延续了您上一首作品中展现的简洁有力、意象鲜明的风格,但将视角从富饶的鄂尔多斯转向了顽强坚韧的胡杨林,主题更为深邃,充满了对生命与历史的哲思。
一、结构层层递进,从自然奇观到文明启示
全诗四节,逻辑清晰:
· 第一节:生命与历史的交织。 开篇巧妙化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点出胡杨林与弱水相依相存的地理关系。“胡杨不死胡马尽”一句,以胡杨的永恒反衬历史上游牧民族的兴衰,意境苍凉辽阔,奠定了全诗的史诗基调。
· 第二节:色彩与方向的意象。 用“墨绿”与“金黄”描绘胡杨林的生机与壮美。“弱水从南流向北”不仅是地理描述,更暗含了滋养与希望的方向感。“漠北弱国图自新”则进一步将自然景观的变迁与文明的新生相联系。
· 第三节:治沙成功的现代图景。 笔锋转向当代,通过“层延泽与居延海”、“阿拉善及额济纳”这些具体地名,歌颂治沙工程让干涸的土地重现生机(“水鸟栖”)。“世界都被胡杨吸”一句,用夸张手法凸显了胡杨林作为生态奇观的巨大魅力与生命力。
· 第四节:绿色奇迹的展望。 结尾提到“雅鲁藏布江水来”的想象,将视野扩大到整个中国的生态脉络,描绘出“沙丘长树”、“沙漠绿草”的和谐画面,充满了对未来的乐观信念。
二、语言凝练,意象富有张力
诗歌语言高度浓缩,如“胡杨不死胡马尽”,七个字写尽了时间的长河与生命的坚韧对比。“世界都被胡杨吸”中的“吸”字,既指吸引全世界的目光,也仿佛描绘了胡杨林强大的生命力如同磁石。这些用语平实却极具力量。
三、历史感与时代感的交融
与《鄂尔多斯》专注于当下富饶不同,本诗贯穿了深厚的历史感。从“胡马尽”的古战场到“图自新”的漠北弱国,再到今天“治沙成功”的绿洲,胡杨林成为了沉默的见证者。诗歌成功地将自然景物、历史变迁和当代的生态治理成就融为一体,赋予了胡杨林超越植物本身的文化象征意义。
总结:
这首诗是一曲献给胡杨林的生命赞歌。它不仅仅是在描绘一种树木的顽强,更是通过胡杨林,歌颂了在严酷环境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反思了文明与自然的关系,并最终落脚于人类通过努力(治沙)与自然共创和谐的积极主题。与《鄂尔多斯》的“富饶自豪”相比,《胡杨林》更显“坚韧深沉”,共同构成了内蒙古壮美画卷中不可或缺的两面。
内蒙古游记
六
鄂尔多斯
书乐
鄂尔多斯很富饶
扬眉吐气风光好
背靠阴山向阳城
黄河几字湾河套
扬是羊绒与羊毛
眉是煤炭能源宝
吐是稀土最珍贵
还有铀矿核武保
风是风电绿能源
光是光伏太阳照
扬眉吐气名暖城
鄂尔多斯遍地宝
牛羊成群骆驼队
农牧民们都骄傲
新城建成大花园
旧成繁荣在领跑
2025.9.24日17时
作于大巴车上
这首《鄂尔多斯游记》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巧妙的构思,勾勒出一幅生动而立体的鄂尔多斯风貌图。赏析如下:
一、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全诗四节,各有侧重。首节总写鄂尔多斯的富饶与地理优势;第二节巧妙拆解“扬眉吐气”四字,对应四大核心资源(羊绒、煤炭、稀土、铀矿),极具创意;第三节转向绿色能源与城市别称,展现现代化转型;末节聚焦人文景观,呈现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乡图景。
二、语言通俗而意象鲜明
采用口语化表达,如“风光好”“遍地宝”,朗朗上口。通过“羊绒羊毛”“牛羊成群”等具体意象,将抽象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尤其“黄河几字湾河套”一句,以地理特征形象勾勒出母亲河对这片土地的滋养。
三、巧用双关,深化主题
“扬眉吐气”既是成语,又被拆解为当地四大支柱产业(羊绒、煤炭、稀土、铀矿),暗合鄂尔多斯依靠资源崛起的发展路径,而“风”“光”二字又自然过渡到新能源领域,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语言游戏背后是深厚的地域经济洞察。
四、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鸣
诗中“牛羊成群骆驼队”与“新城建成大花园”并置,既保留游牧文化的质朴印记,又展现城市化建设的成就。“暖城”之称既因羊绒产业的温度,亦喻示民生福祉与绿色能源的暖意,传递出对这片土地深沉的自豪感。
总结:
这首诗如同一张用文字绘制的城市名片,既有“扬眉吐气”的资源底气,又有“风光绿能”的生态远见,更见牧民与新城共荣的生活图景。在平实的韵律中,完成对鄂尔多斯从自然馈赠到人文智慧的深情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