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道教教派分裂的讨论,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儒道合流不仅体现在宗教思想上的相互吸收和融合,也体现在道教理论、修炼实践上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封建统治者对儒道并重的政策上。
援佛入道是道教不断丰富并提升自我的重要手段。佛教产生的时间比道教早得多,在传入中国时佛教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备,因此,道教产生后在很多方面都借鉴吸收了佛教。
道教的分化与改革,表观在曹魏时期随着五斗米道在门阀士族中的传播,道教逐渐分化为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民间道教两个层次。这种分化标志着道教从早期原始状态向成熟宗教的转变,包括更完整的经典、教义、戒律、科仪和教会组织。
天师道在这一时期保留了五斗米道的一些宗教内容,但出现了组织混乱和教义变化。原有的组织系统因北迁而解散,导致祭酒们各自为政,造成管理制度的混乱。
东晋时期道教理论家葛洪(283~363),其著作《抱朴子》总结了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思想,集成了魏晋炼丹术,为道教确立了更系统的神仙理论体系。葛洪的工作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玄学的兴起,使得高级士族将他们的思想带入道教,促进了魏晋玄学的盛行。新的道家流派——玄学形成,进一步丰富了道教的哲学基础。
上清派和灵宝派在东晋时期的创立并迅速发展,标志着道教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进一步多样化。道教思想进一步影响了文学创作,促进了具有宗教特点的文学体裁的发展,如志怪小说等。这些作品不仅普及了道教文化思想,还对社会整体文化体制和制度体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到南北朝时期,天师道、上清派和灵宝派都需要通过整顿、改革,发展为成熟的宗教。对北朝道教进行改造的是寇谦之,他宣称太上老君降临嵩山命其改革道教,在得到北魏太武帝(424—451在位)拓跋焘的大力支持后,以儒家礼教为总原则,对天师道进行改革:绝对禁止利用天师道作乱;整顿组织,加强科律戒规;增订斋醮仪范和戒律,用忠孝仁义作为道士的行为准则。改革之后的天师道被称为“北天师道”,太武帝尊奉寇谦之为国师,开创了北魏皇帝即位都要前往道坛亲受符箓的制度。
南北朝时期,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也不可避免地进行了正面交锋。在北朝表现为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的的灭佛运动;而南朝的佛道之争只局限于义理上的争辩。
北魏太武帝为缓和汉族士族和鲜卑贵族之间的矛盾,加上个人信仰道教,于太平真君七年(446)下诏废除佛教,毁灭佛寺诛戮僧侣。北周武帝在建德三年(574)采取了废除佛教的措施,后又扩展到北齐境内。南朝的佛道争辩以南朝齐道士顾欢的《夷夏论》为标志,用老子化胡、尊汉贬胡来攻击佛教,后有道士假张融之名撰写《三破论》讽刺佛教“入国破国,入家破家,入身破身”,佛教徒也大量组织撰文驳斥道教徒的观点。
北魏分裂为北周和北齐后,北齐高洋在天保六年(555)下令禁绝道教,使道教遭受沉重的打击。而北周统治者依靠关陇汉族立国,重视扶植道教。尤其是北周武帝宇文邕(560—578在位)最为崇奉,除了宠信张宾,还礼待楼观道士王延、严达。楼观道以关尹子为祖师,坚信老子化胡说,重视《道德经》、《妙真经》和《老子化胡经》,修炼上兼习丹道与符箓。楼观派从北周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对南朝道教进行改造的是与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都有渊源的陆修静,他在宋文帝(424—453在位)时期采取措施改革道教:编制《三洞经书目录》为道教经典的编纂创立了三洞、四辅、十二部的体例;在总结天师道原有斋仪的基础上,吸收佛教、儒家仪式,以“劝善戒恶”为宗旨建立了九斋十二法斋醮仪范;健全了道官按级晋升制度,创立了道教服饰制度。陆修静改革整顿后的天师道被称为“南天师道”,颇受统治者的青睐,灵宝派的影响力也超过了上清派。
陆修静和寇谦之的改革,使得道教的教规教戒、斋醮仪范基本定型,各种规章制度全面系统。
南朝梁时期的茅山高道陶弘景吸收儒、释思想,继续改造充实道教的神仙学说和修炼理论。陶弘景因此而深受梁武帝(502—549在位)的尊崇,被称为“山中宰相”,他对道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道教建立了神仙谱系,编撰《真灵位业图》构建了一个系统的神仙谱系;通过编著《真诰》对道教的传授历史做了整理;发展了道教的修炼理论,主张形神双修、少私寡欲;弘扬上清经法,开创了茅山宗。
综上所述,魏晋时期道教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内部教义和组织的成熟上,还体现在与玄学结合后对文学和文化的影响上12。
南北朝时期,道教改革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废弃旧的租米钱税制度和双修合和之术,强调礼度、符石和闭关修炼并设立道坛、仪式、炼器和符石,创立了“帝王受袭”和“登坛受落”的制度,这些改革使天师道更加符合各阶层人士的需求,极大地扩展了其影响力;
其次,在组织和管理上确立了三年一次的登记制度,并规定了道门人士的服饰标准,这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天师道的组织化和标准化水平。
另外,就是“三教合流的思想的产生。南北朝时期,道教开始与其他宗教流派,尤其是佛教和儒家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和融合。
教义和修炼方式的丰富,也是这一时期改革的另一成果。除道教在教义上更加成熟和复杂化。修炼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和系统化,如引入乐颂、符石等新的修炼元素。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等新道派的兴起,以及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在教义和道法上的革新,都是这一时期道教发展的显著特征。
这些改革共同推动了道教在南北朝时期的快速发展,为其后续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