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点心(七)
王慧仙
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解放初期相比,如今的农村生活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6年10月,有一天遛马路时,我看到垃圾桶旁边放着一个漂亮的纸盒子,因为我经常教孙女做手工之类的东西,需要好看的纸盒子装饰,所以走过去看看是否有用?当我揭开盒盖看到的是一盒完整无缺的点心,我拿起一块观察,是做工精细,色彩美观的点心,又闻了闻,也没什么怪味,只觉得有点很香的香蓝素味,真纳闷,这么好的点心为什么要扔掉呢?这些扔食物的人真不知是哪个富豪人家的公子王孙呢,准是年轻人扔的,老年人不会把这样好的食物扔掉的。
由此想起了小时候母亲给我买的一块点心。在50年代末,我七,八岁时,有一次跟母亲去十里路之外的城里买东西,路过一个大商店时,我拉着妈妈要进去看看,大概是母亲知道自己的钱不多吧,不肯进去,可又看到我渴望进去的样子,母亲就依着我走进商店,啊!好大的店铺,有卖衣物的柜台,还有卖文具和糕点的柜台,我转来转去的看,最后转到糕点的柜台处看到玻璃罩中各式各样的糕点很好看,馋得要流口水,母亲看到我站在糕点柜台前不走,“可怜天下父母心”疼爱孩子的母亲知道孩子想要吃点心,就数了数身上所带的钱之后,只买了一块点心,并且小心翼翼地把这块直径只有三,四厘米的点心分成了四份,给我了一份,其他三份原封不动地包起来装进篮子里,我知道那三份再不会给我吃的,我将自己的那一份捧在手心里,让母亲尝一点,母亲看到我迫不及待要吃的样子,就说:“我不爱吃。”那时候的我还真以为母亲不爱吃呢,自己就一点一点地吃,只怕吃完了。
买好东西就去姥姥家,走到姥姥家门前时,母亲叮咛我:“买了点心的事别对姥姥说。”我想:“还有三份,不给姥姥吃,难道留给奶奶和弟弟,妹妹吃吗?” 在姥姥家吃了中午饭,在回家的路上我问妈妈:“还有三份点心,你为什么不给姥姥吃呢?”母亲说:“那是留给你奶奶,弟弟和妹妹吃的。”我想了想,又问:“姥姥和奶奶一样老,为什么给奶奶吃,不给姥姥吃呢?姥姥还是你的妈妈。”母亲沉思了一会儿说:“奶奶是乡下人,没吃过点心,姥姥是城里人,有你舅舅给买。”回到家中,刚进门,母亲就把篮子里的点心一份给了奶奶,再给弟弟,妹妹各一份,自己一点儿都没尝。奶奶吃完了说:“我们乡下人活了一辈子别说吃,就连见也没见过这么好吃的点心呀!”
在偏僻的农村,受封建势力的影响,婆婆们往往要求儿媳妇对婆婆百依百顺,稍有不顺心就面露不悦,到处说三道四。有一次,母亲身为农会组长,急着去开会,吃完饭的锅来不及洗就走了。奶奶看到后,便向邻居家的阿姨数落母亲的不是。我听见后忍不住说:“奶奶,您总说妈妈不好,可上次妈妈去姥姥家,自己舍不得吃的点心,全给您带回来了。”奶奶猛地抬起头,惊奇地问:“那次你们真进城见到姥姥了?”我回答:“是啊,我们在姥姥家吃完饭,回家时姥姥还送了我们一程呢。”就是这一小块点心的事,让奶奶深受触动。从此,奶奶不仅不再说母亲的不是,还常对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夸赞:“母亲很孝顺,是个好媳妇。”现在回想起来,母亲待奶奶确实至孝,特别是在爸爸去世后的艰难日子里。她强忍着自己丧夫的巨大悲痛,白天黑夜守候在心疼儿子、不吃不喝的奶奶床前,温言安慰。在母亲无微不至的照料和陪伴下,奶奶才渐渐走出悲恸,重新有了和儿媳妇共渡难关的精神气儿。
七十年代我们参加工作后,母亲总嘱咐我们带些糕点回家探望奶奶。正因如此,奶奶弥留之际仍时时记挂着母亲给她的第一块点心。

作者简介:王慧仙,退休教师。爱好写作、绘画、旅游等。早年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上海“母亲陵”》曾获奖。近年,相继在《茌平文苑》发表散文、诗歌若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