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海洋
国防教育的大赛在2025年拉大幕,我作为五载赛事的亲历者,最深刻的体会是,千所高校的莘莘学子用丰满的认知和爱家国之情怀溶入自己的智慧之光,构建了跨越山河万里,汇聚成一片创意的星海;这是使命的奔赴,更是不辜负时代的极致担当。
这已不仅仅是一场竞赛。是一种内心火热的责任,凝固着企望和怀想:不负风华青春,不负时代的呼唤,而让一腔的热忱,叩响时代之问:我们该以怎样的笔墨,重绘国防教育的万里江山?
我常沉浸在这些带青春情浓的作品里,窥见燎原的星火。那是软件学子为构筑国防教育游戏,埋首于军事理论的字里行间;是艺术青年为描绘英雄史诗,对历史细节的锱铢必较。这点点星火,蕴含着民族未来的种子,在数字的沃土中静待破土,令人不禁想起毛泽东同志那句穿透历史的断言:“兵民是胜利之本。”
我曾情溢感概:“谁言青年少激昂,今朝男儿遍中华。”
曾记否,抗日烽火中,人民群众推着独轮车支前的身影,是何等撼天动地;解放战场上,“小推车推出淮海战役胜利”的传奇,又是何等深刻地昭示:人民,才是国防最坚实的根基。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呐喊,将个人求知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邓小平同志关于“国力增强后,再搞一点原子弹、导弹”的远见,更道破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辅相成的深邃逻辑。
今日世界,网络空间的暗战波涛汹涌,太空疆域的角逐悄无声息,人工智能的军事化应用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安全的边界,正被前所未有地重塑与拓展。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的警示言犹在耳:“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战争形式。”数字时代的国防,早已超越了有形的疆界,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广阔空间里激烈博弈。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全民国防教育,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的声音,已被整个世界听见。
已成为国人之共鸣。中国已不是“甲午海战”的中国。八国联军踏上中国海疆的脚印已成历史的尘埃。
中国人不惹事,但决不怕事,抗美援朝的剌刀已经告诉了世界:天下的中国,是国运昌盛的中国,是不容侵犯的中国。
国防教育的硬核,从来都是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它更在于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家国情怀熔铸于血脉,让居安思危的安全意识成为本能,尤其要培育的,是那种能够驾驭数字时代利器、勇于守护国家安全的“创新思维”。这是新一代青年笃定理念。
这种思维,是钱学森、邓稼先等先辈“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赤子之心,是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算盘珠响应对尖端挑战的坚韧不拔。如今,这份精神在青年一代身上焕发新生。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国防教育的崇高使命,正在激发着中国青年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之化为护卫国家安全的无形铠甲,推动他们从知识的“接受者”,蜕变为国家安全的“积极建构者”和“贡献者”。
我们所致力推动的数字国防教育实践,正是“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在教育领域生根发芽的生动写照。历届赛事的探索,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滋养未来的浩荡之江河。
技术为舟,破浪前行。 VR/AR技术犹如时空之舟,载着学子“亲临”古战场,感受“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悲壮;也能“步入”未来作战室,触摸科技强军的脉搏。人工智能宛若循循善善诱的导师,依个性推送学习内容;大数据则如精密的罗盘,洞察知识盲区,让教育告别“一刀切”,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精准滴灌。昔年拿破仑言“战争90%靠信息”,今日观之,数字技术正是现代国防教育的“信息中枢”,让学习过程变得鲜活、高效且深入人心。
国防教育之舟,所载不能仅是过往的枪炮型号与著名战役,更需装入网络安全、数据主权、人工智能伦理、生物安全等关乎未来的“新弹药”。要让青年深刻理解,“键盘上的较量”“芯片内的竞争”,同样是关乎国家命脉的无形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而这一体系的基石,必然是具备现代化知识结构的人才——国防教育的内容,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和新一代赤诚相拥。今天,“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己成为民族崛起的自觉追求。
我欣喜地看到:“我能为国防做什么?”己成为当代青年的深厚愿望和报国人生具有表征意念。
一位参赛的青年在感言中引中张居正的话::“为天下的长治久安,为富国强兵的实现,仆将以至诚至公之心。”在这张居正的话语后加了一句:不负民族之强盛。
我读罢此言,心中泛起激动之情。
作为这项事业的实践者,我们唯有以深思为犁,以创新为种,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深耕不辍,方能书写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国防教育新篇章。让我们携手同行,以数字之光照亮国防之路,以教育之心培育栋梁之材,为了国家的安宁与繁荣,为了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坚定前行,永不懈怠。
于海洋,研究生学历,毕业于天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中国信息协会经济与国防协调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法治中国廉政网络电视台副总编。曾任沈阳市政府部门副厅级领导干部,在沈阳某开发区任职,兼任沈阳香港新世界房地产开发公司(王家庄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
在企业经营中,他成功地挽救“两家”招商引资中濒临倒闭的外商投资企业,被誉为“救火者”。
他在文学创作领域造诣颇深,多篇散文、诗歌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国网、凤凰网等权威媒体,展现出学术、商业与人文素养兼具的多元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