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英雄事迹 传承烈士精神 记录者/张庭怀
梨花风起寄哀思,英雄路标指前路。2025年9月30日是我国第12个烈士纪念日,从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到和平发展的新时代,无数英烈以热血为墨、以生命为笔,在中华大地上书写下气壮山河的史诗,用生命诠释了何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以信仰铸就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脊梁。9月27日上午,来自保定市高阳县革命烈士邵梦武的后代,雄县革命英烈刘凤兆的后代及霸州、固安老革命的后代,文史学者十余人相聚在霸州红色文化馆,大家翻阅者红色革命史册及发了黄的地图,追忆起1941年新城县小青冢激烈战斗经历。
活动现场,大家们仔细核对史料,还原战斗细节。整个房间充满了严谨而专注的氛围,每个人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历史细节的还原工作中。偶尔有人发现新的线索,就会立即招呼其他人过来确认。在这个安静的上午,历史的碎片正在被一块块拼凑起来,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战斗细节渐渐变得清晰可辩。那些年轻的生命,用鲜血诠释了什么是信仰与忠诚。
据史书记载:1941年6月16日拂晓,八路军冀中军区二十九团三营教导员邵梦武率领的第十连、第十一连在转移途中,行至新城县小青冢村西的榆树林中遭遇日伪军重兵包围。
战斗从清晨持续到下午,敌我力量悬殊。日军凭借人数优势和精良装备发起多次冲锋,都被我军顽强击退。邵教导员身先士卒,在枪林弹雨中沉着指挥。十时许,他不幸中弹负伤,十连连长翟立才背部挂彩,但二人仍坚持指挥作战。
在突围过程中,我军多次尝试进攻均被敌军火力压制。下午三时许,邵教导员决定沿交通沟向小青冢村方向突围。在冲至沟口时,发现敌人用大车堵住去路。危急关头,邵教导员高喊一声,并带领翟连长和军医谢克清跃上大车,与敌人展开白刃战。经过激烈搏斗,终于杀出一条血路,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成功突围。
小青冢突围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一场最惨烈而悲壮的战斗。这次战斗虽击毙日伪军二百余人,但邵梦武教导员、谢克清医生和李助堂供给员及二百名战士光荣牺牲,还损失了两挺轻机枪和百余支步枪,两个连只剩下包括重伤员在内的五十余人,夕阳将小青冢染成了血色。村里的老人们颤巍巍地抬出自家的寿材、板柜和门板,妇女们含着眼泪为烈士们整理遗容。一个满头白发的老汉跪在邵教导员的遗体前,用粗糙的手掌轻轻抚平他军装上的褶皱:"孩子们啊,你们都是好样的..."
在这场惨烈的突围战斗中,充分展现了八路军指战员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面对强敌,他们临危不惧,以血肉之躯捍卫了抗日武装的尊严。邵梦武教导员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最后带领部队突出重围,彰显了共产党人舍生忘死、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这场战斗虽然伤亡惨重,但粉碎了敌人企图全歼我军的阴谋,为坚持大清河以北的抗日斗争保存了有生力量。
最后,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烈士纪念碑上的名字不仅是过去的丰碑,更是未来的路标。须以烈士为榜样,铭记英雄事迹,让英雄不被遗忘;坚定理想信念,让信仰永不蒙尘;传承烈士精神,让事业薪火相传,用行动证初心。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
记录者/张庭怀
2025.9.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