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教授携学子后人心怀教育赤诚:泌阳县举办薛公瑞教育思想纪念会 共缅“泌阳孔夫子”百年育人情怀
王有震 侯法银/报道
9月28日,在孔子诞辰2576周年的特殊日子里,一场以“传承先贤教育精神,赋能乡村文化发展”为主题的清代举人薛公瑞教育思想纪念会,在河南老区泌阳县温情启幕。本次盛会由85岁高龄的华中科技大学退休教授赵宪尧倡导并主办——作为薛公瑞先生的学生后代,他以半生学术积淀与乡土深情,串联起跨越百年的教育传承,不仅邀请了泌阳县、社旗县两地相关领导、文人志士,更汇聚了薛氏家族后裔及关注乡村教育的各界人士,让这场跨越时空的“教育对话”,在庄重而热烈的氛围中持续至当日午后,成为两地文化教育交流的一段佳话。
缘起:学子后人承师志,以会为桥续薪火
“薛公瑞先生是我们家族两代人的精神灯塔,更是泌阳大地的教育丰碑!”谈及举办纪念会的初衷,赵宪尧教授难掩激动。作为薛公瑞先生学生的后代,他自幼便听着先生“弃仕从教、扎根乡野”的故事长大,而这份对教育的赤诚,也深深烙印在他的人生轨迹中——从华中科技大学的讲台到返乡创办玉德堂书院,从潜心学术研究到奔走文化传承,赵宪尧始终以薛公瑞先生为榜样,用行动践行着“教育为终身事业”的信念。
几年前,年逾八旬的赵宪尧回到家乡泌阳县泰山庙镇赵庄村,自筹力量创办“玉德堂书院”,便是希望以书院为载体,延续薛公瑞先生“兴学育人”的精神脉络。“先生当年靠卖字维生都不肯放下教鞭,我这点付出算什么?”赵宪尧坦言,此次联合泌阳、社旗两地举办纪念会,既是为了让更多人知晓薛公瑞的教育事迹,更是想通过这样的交流,让“扎根土地、滋养人心”的教育理念,在新时代乡村教育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而此次参会的社旗县庚辰书院相关领导与文人代表,也对这场跨区域的纪念活动赞不绝口:“薛公瑞先生的籍贯地如今属社旗朱集镇,他的教育精神是两地共有的文化财富。赵教授搭建的这个平台,不仅缅怀了先贤,更拉近了两地的文化距离!”
致敬:“泌阳孔夫子”的一生坚守,动荡岁月里的教育微光
“清代举人薛公瑞,就是泌阳的孔夫子,堪称中原之大儒,万世师表!”在纪念会的总结发言中,赵宪尧教授这句动情的评价,道出了在场所有人对薛公瑞先生的敬仰。而翻开薛公瑞先生的生平,每一页都写满了对教育的执着与坚守。
生于1852年的薛公瑞,籍贯为泌阳县饶良镇薛岗(今属社旗县朱集镇),名执桓,33岁科举中举的他,本可凭借功名踏入仕途、享受荣华——他曾担任两浙盐务使,也曾执掌河南育才馆主讲席等,在当时已是备受敬重的文人学者。但在1895年,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弃仕途,守杏坛,回到家乡设馆授徒。
“列门受教者常达数十人,韩自步、王友梅、王树人等后来的才俊,都是先生当年手把手教出来的!”薛氏家族后裔在分享中回忆,先生讲学从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有求学之心,他便倾囊相授。而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即便生活窘迫到要靠卖字维持家用,薛公瑞也从未中断教书育人的脚步——他的书房里,始终摆放着学生的作业本,油灯下批改的身影,成了乡邻眼中最动人的风景。
退休后的薛公瑞,更是将余生完全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他辗转来到泌阳县官庄街,重新开办学堂,从识字断句到为人处世,从经史子集到生活常识,他言传身教,一干就是20年。1935年,这位把教育刻进生命的老人,在官庄学堂的讲台上溘然长逝,临终前还在叮嘱学生“好好读书,报效乡土”。
“先生用一生证明,教育不是一时之选,而是扎根土地、滋养人心的长久事业。”赵宪尧教授的话语掷地有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的课堂就是黑暗里的一束光,照亮了无数乡村孩子的路。这份坚守,放到今天,对我们乡村教育工作者来说,依然振聋发聩!”
传承:从百年前的学堂到今日的书院,教育初心从未改变
纪念会上,当大家谈及薛公瑞先生的教育精神如何传承时,赵宪尧教授创办的“玉德堂书院”,成了最生动的注脚。这座由他一手筹建的书院,虽没有雕梁画栋,却摆满了各类书籍,既有经史子集等传统文化典籍,也有适合乡村孩子阅读的科普读物——就像当年薛公瑞先生的学塾一样,这里成了乡亲们读书学习、交流文化的“精神家园”。
“书院开办这些年,来读书的老人、孩子越来越多,有时还会组织传统文化讲座、农耕知识分享,这都是从薛先生‘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的理念里学来的。”赵宪尧笑着说,他现在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孩子们在书院里认真读书的样子,“就像当年薛先生看着他的学生们一样,这是教育最本真的快乐。”
此次纪念会的成功举办,也让两地达成了更多共识。泌阳县相关领导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入挖掘薛公瑞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本地乡村教育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社旗县也提出,将加强与泌阳在文化资源共享、教育经验交流等方面的合作,让“薛公瑞精神”成为两地联动发展的纽带。
夕阳西下,纪念会虽已落幕,但薛公瑞先生“以教育为终身职业”的坚守,赵宪尧教授“承师志、兴书院”的赤诚,仍在与会者心中激荡。从百年前薛公瑞在乡野间开办的学塾,到今日赵宪尧搭建的纪念平台与玉德堂书院,变的是时光流转,不变的是一代代教育者扎根土地、滋养人心的初心。正如赵宪尧教授所说:“薛先生的故事,不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而是一面镜子,照亮我们今天该如何做教育,如何守初心。这,就是我们纪念他的意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