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离开我们已有两年7个月零12天。父亲去世后,由哥哥、弟弟、妹妹轮流照顾母亲,我也隔三差五的看望母亲,经常在母亲家小住几日。每次回到娘家,看到父亲挂在墙上的照片,感觉他就在我们的身边。
父亲是一座沉默的山,向来如此。自我有记忆起,他脸上便不曾浮过一丝笑意,眉间总锁着深谷般的纹路,那纹路里仿佛藏了无数不不可言说的苦难。我们姊妹四个见了他,便如见了神道一般,蹑手蹑脚,不敢高声,不敢嬉笑,连吃饭时也只得悄悄地扒饭,唯恐惊动了他的威严。特别是父亲的湖南邵阳绥宁话很难听懂,他说什么,我们不敢问第二遍,只有猜子去做。
父亲生于1930年农历十月二十七,三岁丧父,六岁丧母。替人放牛、砍柴,乞讨为生,吃的是百家饭长大。他一辈子沉默大约是因为早年饱受世态孤独炎凉,将言语早早地吞咽尽了罢。1950年,父亲参军,1951年入党。一个孤苦的放牛娃先后在荆州、桂林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军校学习,1953年荣立三等功。军队锻炼了父亲坚强的体魄和坚韧的毅力。1958年,十万大军转业北大荒,父亲亦在其中,黑土地的风霜不仅锤炼了父亲的意志,更提高了他掌握了很多机械的本领,曾被评为“红色青年”,1961年出席满洲里市先进代表大会。1964年调入内蒙古建设兵团二师十四团机运连工作。父亲是修理工,机器是肯听话的,比人好应付多了,他便终日与机器为伴,得了不少“先进”,人们呼“老黄牛”,他本就姓黄,这诨名竟是一语双关的贴切。那时只觉父亲可惧,他下班归来,满身油污,有时脸上也糊的是油渍,他坐在门槛上吸烟,烟是用我们的作业本卷的烟丝,烟圈缓缓地升上去,散入暮色中,而他的眼神却定定的,不知望向何方,我们躲在门后看着,连大气不敢出。
1979年12月26日我们举家搬到了湖南国营张家界林场,那时我们四姊妹都在大庸一中读书,父母经济负担重。1982年,哥哥考取了湖南警校,是林场第一个考起学的孩子,父亲很高兴,忙着给哥哥做木箱,锯木时把食指锯掉了半截。我想父亲一定是认为唯有自己削凿的箱子方能盛装儿子初涉世事的惶惑与勇毅。我望着父亲的断指,心里无比的心痛与感动,父亲是用血肉之躯饲喂儿子的前程,父亲的肉身自此缺了一角,如同他的人生,自有了子女,便难周全。
父母省吃俭用,不仅送我们四姊妹读书,并且为我们成家立业。这十几年,父亲几乎是没添过一件新衣服,父亲挣的每一分钱都用到了我们的身上,父亲从不抽烟、喝酒、打牌,生活极尽艰苦。父母是将生命的可能性尽数典当,换作子女足下之阶石。父母原也有青云之志,也有欲览的山河,却甘心将年华虚置于柴米油盐里,他们将自己活成了渡船,一篙一篙地将子女送往彼岸,自己却永远搁浅在荒凉的渡口。那时年少我们不懂,直到自己成家立业,尝过生计之艰,才葛然警觉,父母是用骨血将我们养育,竭尽全力将我们高高托举。
父亲和母亲都是提前于1989年退休的,说可以安排我弟媳转工,结果给其他人的家属子女转了工,父亲为此还和当时的管理处处长干了一架。谁说老实人不吃夸,实际上吃死夸。
退休后,父亲住在南庄坪,他非常勤劳,到附近河滩、山坡上种了好多菜,我们四姊妹经常到父母家拿菜,那时的父亲身体很好,70多岁了,还可以在单杠上翻跟头,倒立,我的外公脑梗卧病,父亲侍奉他一把就可以把他(200多斤)抱起来,后来河滩山坡搞绿化,不准种地了,父亲的身体就慢慢差了很多。
父亲上了年纪以后。脾气好了很多,每次我们回家看望父母,父亲有了笑容,特别是我们带着他出去旅游,他像孩子一样开心,笑得无比灿烂,80多岁的人荡秋千荡的老高,郝死人。父亲最爱看的是革命纪念馆、红色根据地,他对着那些血锈迹斑斑的刀、枪、发黄的照片看得很认真,仿佛要从里面找出什么失落的东西来。
父亲90岁那年,我们全家老小18口回了趟邵阳遂宁老家,父亲看望了当时告诉他当年当兵消息的两位嫂子,并给他们打了红包(父亲几乎不用钱)。老爸在回来的路上说:我心里舒服了,人要知恩图报,讲良心。父亲随着大脑的老化,淡忘了很多记忆,但生命中重要的没有忘记,我被深深的触动,其实就是这些感恩、温暖、感动组成了岁月。父亲满90岁那天,我们给父亲过了个他最开心最难忘的生日,我们全体参与给父亲搞了一场唯有亲人上台演出的文艺晚会。
后来父亲说想去看看贵州的天眼和三峡大坝,由于母亲脑梗,加上三年疫情,夙愿未成,准备疫情过了带他去,不料在2023年12月23日父亲在重症监护室坚持14天后,带着不舍,带着遗憾,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父亲的愿望便如秋叶般记在心里,一日日的枯萎了,也成了我们最大的遗憾,最深的痛。
父亲这一生恰如一头负轭的老牛,从6岁起便拉着沉重的梨,在人生的苦土上蹒跚前行,直至力竭而亡。而我们这些后人,至今站在他犁出的田垄上,收获着他用沉默、坚韧、苦难换来的丰盈,这叫我们心痛万分。
希望父亲在天堂快乐的生活,幸福平安,也希望如山的父亲在天堂保佑我们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作者简介:黄珍宇,女,62岁,中共党员,法律本科,历任法庭庭长、张管局科长等职,现为副处级退休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