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帮教作为连接司法惩戒与社会回归的关键纽带,其核心价值在于帮助刑满释放、解除社区矫正人员(以下简称"帮教对象")顺利融入社会、预防再犯。近年来,随着社会治理体系的升级,安置帮教领域掀起了一场覆盖法治根基、工作机制、服务模式、支撑体系的重大改革,彻底打破了传统工作中"衔接断层、帮扶单一、管理被动"的困局,构建起"全周期、多维度、精准化"的新型工作体系。
一、法治根基重塑:从"政策指引"到"制度刚性"的跨越
法治保障的缺失曾是制约安置帮教工作的核心瓶颈,改革首要任务便是筑牢制度根基,明确工作的权责边界与运行规范。
(一)立法进程加速推进
针对全国范围内缺乏统一法律依据的问题,多地已启动地方立法探索,山西省率先出台《安置帮教工作办法》,以政府规章形式明确了帮教对象的权利义务、部门职责与工作流程。同时,省人大代表等群体积极呼吁制定全国性《安置帮教法》,推动细化衔接、帮扶、解除等各环节标准,配套纠纷解决与责任追究机制,为工作提供系统性法律支撑。这种"地方试点先行、国家立法跟进"的模式,正在逐步填补制度空白。
(二)权责体系清晰界定
改革打破了以往"司法行政部门单打独斗"的格局,建立起"政府主导、司法行政牵头、多部门协同"的权责体系。县级以上司法行政部门统筹协调全局,公安、民政、人社、医保等部门按职责落实社保衔接、就业服务、住房保障等政策,工会、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针对性帮扶特殊群体。嵊州市更通过9大机制明确30余项具体职责,实现"谁主管、谁负责"的闭环管理。
(三)经费保障机制固化
各地将安置帮教经费足额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并探索多元化资金补充渠道。一方面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将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等适合市场化提供的服务纳入采购目录;另一方面鼓励社会组织设立专项基金,如胖东来设立每年千万级乃至亿元级就业创业基金,为帮扶工作注入社会力量。
二、工作机制革新:从"分段管理"到"监地融合"的贯通
传统安置帮教存在"监狱改造与社会帮扶脱节"的痛点,改革通过机制创新实现了从"高墙内"到"社会面"的全流程衔接。
(一)前置化帮扶体系构建
帮扶关口从"刑释后"提前至"临释前",形成"社会适应力提升工程"常态化机制。永安监狱在罪犯刑释前便开展职业规划讲座、就业焦虑疏导,同步建立就业档案;齐齐哈尔监狱则组织临释人员参加就业推介会,125名即将释放人员与14家企业面对面对接岗位。这种"出狱即衔接"的模式,大幅降低了社会适应成本。
(二)监地联动深度融合
监狱与地方部门建立固定协作机制,打造"监内实训+监外就业"的联动链条。永安监狱与市人社局共建"就业创业服务驿站",动态接入企业用工数据库,每月推送岗位信息,协调企业入监举办专场招聘会;嵊州市推动跨地区协作,建立视频会见、合作教育等6项高频事项衔接机制,实现监狱与地方的无缝对接。
(三)网格化风险管控
改革将安置帮教纳入基层社会治理网格,构建"双线预警"体系。镇村网格员、农村法律顾问等组成"预警前线",开展日常排查、异情报送,司法行政部门联合公安等部门进行后台研判处置。这种"基层发现、快速响应"的模式,有效防范了脱管漏管风险,孝昌县通过该模式实现近三年无脱管漏管的目标。
三、服务模式升级:从"普惠供给"到"精准赋能"的转型
改革摒弃了"一刀切"的帮扶方式,基于帮教对象个体差异提供定制化服务,实现"扶到点上、帮在根上"。
(一)就业帮扶精准滴灌
针对就业这一核心需求,建立"技能培训-岗位对接-跟踪服务"全链条体系。技能培训紧扣地方产业特色,永安监狱围绕石墨烯、竹制品产业开展定向培训,实行"理论+实操+考证"闭环管理,获证人员信息直推企业;就业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通过"就业护航通道"提供政策解读、贷款申请等全流程指导,同时加强就业歧视监管,严禁企业设置歧视性录用条件。
(二)分类化社会保障衔接
根据帮教对象不同情况落实保障政策:未满16周岁的保障其完成义务教育,符合条件的支持报考高校;农村户籍人员回村落户的,保障其与其他村民平等权益;住房困难者纳入住房保障范围,患病者享受医疗救助,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社保、医保体系。这种分类施策模式,确保政策红利精准覆盖。
(三)多元化心理与法治支撑
建立"心理疏导+法律帮扶"双重支持体系。监狱民警中的心理咨询师与社会专业力量联动,缓解帮教对象的焦虑、自卑等情绪;司法行政部门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帮助解决合同纠纷、权益受损等问题。齐齐哈尔监狱联合法律工作者开展现场答疑,既解答法律困惑,更化解对未来的疑虑。
四、支撑体系升级:从"人工管理"到"科技赋能"的迭代
科技应用为安置帮教注入智能化动能,实现了"监管有温度、服务有效率"的目标。
(一)智慧化管理平台搭建
多地推广"矫务通"等数字化工具,实现帮扶服务线上化,帮教对象通过语音转文字功能5分钟即可完成汇报,大幅提升沟通效率。省级层面则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司法行政、公安、民政等部门实现数据对接,避免"信息孤岛"导致的帮扶断档。
(二)大数据精准画像应用
通过数据分析构建帮教对象个性化画像,实现"一人一策"精准帮扶。孝昌县的大数据系统可根据对象特点推送汽车电工等职业技能课程、心理辅导内容,使人均学习时长提升3倍;各地依托画像开展风险分级管理,对高风险对象强化排查,低风险对象侧重激励,提升管控效能。
(三)人性化监管技术应用
监管技术从"单纯监控"向"安全保障"转型,电子手环除实现米级定位预警越界外,更增设SOS急救功能,让监管成为"安全绳而非紧箍咒"。这种技术赋能既防范了风险,又体现了人文关怀,助力帮教对象建立回归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