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访胶记
王超
我生长在古运河畔的济宁市,对这座小城很有感情。城虽不大,但历史厚重,有孔孟之乡的美誉。又因地处京杭大运河中段,成为运河全线的地理中心,“南控江淮,北接京畿”“处漕渠之中,襟带四方”的关键位置。元明清三朝,均在济宁设有最高司运机构河道总督衙门,负责运河的管理、维护和漕行事务,使得济宁又有运河之都而名扬天下。
从济宁沿运河往北走,聊城也是古运河上的一个重要城市。它地处大运河与黄河的交汇点,成为运河南北水运的一个关键节点。明清时期,聊城凭借运河漕运兴盛,成为运河的九大商埠之一,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沿岸商贾云集,成为重要的商业集散地。商业的兴盛还带动了当地手工业的繁荣。依托运河漕运,当地的文化与民俗也呈现出南北交融的特色。
聊城的东阿县因东阿阿胶而中外闻名。东阿春秋置邑,秦朝设县,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且自汉代建县以来,两千多年未改过县名,这在全国也较为少见。东阿县历史悠久,名人辈出。人文始祖仓颉曾在东阿传授文字;战国名相晏子曾在此任齐国大夫;建安文学代表人物曹植曾封东阿王;明代帝师于慎行等也载入东阿史册。境内古迹众多,有多处历史文化遗迹。
凉秋八月,神清气爽。几位好友相约,9月26日至27日,我们专程前往聊城的东阿县打卡,去探访东阿阿胶的前世今生,感受了一次难忘的访胶之旅。
车行至东阿地界,风里便多了几分不同的意趣。不再是城市里裹挟着尾气的燥热,而是带着草木清气与一丝若有似无的醇香,像是时光提前递来的请柬,邀我们共赴一场与阿胶的千年之约。
当我们的脚步踏上这片土地,不为山水胜景,只为解锁那句藏在岁月和心底里的疑问——为何东阿阿胶能独得天地偏好、人间偏爱?
初遇阿胶世界,我们便被那份融于现代的古韵所打动。东阿阿胶城的青砖黛瓦间,藏着中医药文化的密码;药王山的石阶上,还留着古人寻药问药的足迹;中国阿胶博物馆的展柜里,一件件文物静静陈列,像是沉默的说书人,将阿胶从秦汉至今的故事缓缓地一一道来。
2002年,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开始筹建中国阿胶博物馆,这是国内首家以单一中药品种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他们邀请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题写馆名,可题写过程开始并不顺利。当时曾因行业内个别企业的造假事件被季羡林先生误解,误以为东阿阿胶也涉及其中,因此遭到季老的严词拒绝:“不写!”这一误解让馆方陷入困境,直到企业通过实际行动证明自身品质并推动行业标准建设,才最终化解了季老的心结 。
也难怪, 2002年前后,阿胶行业确实存在部分企业以次充好、甚至使用劣质原料的现象。尽管东阿阿胶始终坚持传统工艺和地道药材,但媒体对行业乱象的报道导致公众对整个阿胶产业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季羡林先生作为严谨的学者,对这类造假行为深恶痛绝,因此在接到题字请求时,本能地将东阿阿胶与负面新闻联系在一起,从而拒绝了这一邀请 。
面对季老的误解,东阿阿胶并未放弃。企业负责人秦玉峰意识到,行业不安全,单个企业做得再好也难以独善其身。此后,东阿阿胶开始以一企之力为整个行业“扎篱笆”。2008年,东阿阿胶在国际上率先实现阿胶DNA真伪鉴别技术,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彻底解决了阿胶真伪鉴别的难题;2012年,又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合作发明“特征肽检测法”,并于2015年将其纳入国家药典,从根本上提升了行业质量标准 。通过挖掘阿胶的历史文化价值,整理3200个经典验方、1750个医案及大量文献资料,东阿阿胶将阿胶从单纯的滋补品提升到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高度,逐步重塑了公众对阿胶的认知 。
随着东阿阿胶在品质和文化上的双重突破,季羡林先生对企业的看法逐渐改变。他开始关注阿胶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并最终同意题写馆名。“中国阿胶博物馆”七个大字高悬于博物馆门厅,与馆内陈列的千年阿胶文物相互辉映,成为中医药文化自信的象征 。
季羡林先生的题字过程折射出他作为学者的严谨与担当。他对造假行为的零容忍,体现了知识分子的风骨;而在看到企业的作为后又欣然提笔,则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传承者的鼓励。这一题字也成为东阿阿胶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从误解到理解,从拒绝到题写,这一过程不仅是东阿阿胶品牌重塑的缩影,更是中国传统行业在现代化进程中坚守初心、破茧重生的生动写照。
它提醒着人们,东阿阿胶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滋补功效,更在于它承载的中华千年智慧与文化基因。馆内通过11个主题展厅、1200余件文物,系统展示了阿胶从商代至今的发展历程。其历史脉络从《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到《本草纲目》,历代医药典籍对阿胶的记载被完整呈现,清晰勾勒出阿胶在中医药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
博物馆的文物珍品中,有一块保存完好的清朝道光年间的阿胶(距今约190年),油黑发亮,仍具药用价值;还有清代进贡阿胶的“手折”,记录着地方官进献阿胶的历史趣事。
作为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国东阿阿胶博物馆不仅是阿胶文化的“活态教科书”,更通过工业旅游的形式,将生产场景转化为体验式课堂。参观者可参与阿胶糕制作、毛驴喂养等互动项目,深度感受“药材好,药才好”的工匠精神 。此外,博物馆所在的东阿中医药文化旅游区,还串联起阿胶世界、毛驴博物馆、东阿阿胶城等景点,形成“文化+旅游+养生”的完整产业链。
一路参观下来,边看,边听,边想,一方面了解到了阿胶“好”的核心是它的原料与水源。原料是选用散养5年以上的健壮黑驴皮,从而保证了产品的基础品质优良。水源则是来自阿胶城的“古阿井”,就是那口被六角青石板围着的古井。
井口不大,石围栏被岁月雕蚀斑驳,井水却清得映出云影。井边石碑上“东阿阿胶,水是魂”几个大字,笔力遒劲。俯身细看,井水并无特别,可这是泰山与太行山地下交汇的潜流,藏在五百多米深的地底,水密度竟达1.0038,每吨比我们的日常饮用水重上二三公斤。平时,我们只知东阿阿胶好,却不知这“好”的根基,竟是这片土地慷慨馈赠的神水,就像好米需好水滋养,好胶也需好水熬煮一样。那些藏在水里的矿物质,是大自然写给阿胶的秘方,让熬出的胶质格外绵密,也让东阿阿胶有了不凡的底气。
若说古阿井是阿胶的“魂”,那传统的熬胶工坊便是阿胶的“骨”。推开仿古作坊门的瞬间,蒸汽裹挟着浓得化不开的胶香便扑面而来,像是撞进了一个温暖的怀抱。七八个穿蓝布褂的师傅围着巨大的紫铜锅,长柄木铲在锅里轻轻搅动,动作不急不缓,像是在呵护一件稀世珍宝。阿胶液在火上泛着琥珀色的光,随着搅动的节奏,漾开一圈圈温柔的涟漪,那颜色不是刻意调配的艳俗,而是时光与火候共同酿出的温润。
角落里,一位老师傅正握着特制的双龙刀切胶。刀身泛着冷光,落下时却只听得“咚”的一声轻响,脆而不裂。老师傅笑着说,这是“良胶”的声音,就像好玉落地,得有清透的回响。原来一块小小的阿胶,竟藏着这么多讲究。墙上“九提九炙”的流程图,从泡皮、刮毛到熬煮、切块,二十多道工序写满整面墙,每一道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在这里,那些在时光里慢慢沉淀的工艺,都一一还原再现了出来。这不是固执的守旧,而是对阿胶生产工艺和品质最虔诚的展示和坚守。
在东阿阿胶博物馆,玻璃展柜里,新胶透亮如琥珀,陈胶温润似深褐,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了不同的印记,却都透着一股厚重的质感。我望着那些像陈年老酒般醇香的阿胶,忽然觉得它们不是药材,而是被时光凝固的琥珀,把一代又一代制胶人的匠心、把东阿大地的无私馈赠、把中医药文化的光彩智慧,都封在了这一方小小的胶块里。难怪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开篇里就提到了阿胶,那时的他或许也未曾想到,千百年后,这份珍贵的中华民族遗产,依然在这片神奇的国度里焕发着勃勃生机。
漫步在花园式的东阿阿胶集团厂区,很难想象这是一座现代化的生产基地。斥资20亿打造的阿胶文化展馆,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参观长廊里,五大产品品牌的现代化工艺一一呈现,让我们看到的是阿胶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创新与坚守的初心。在这里,我们不仅听到了阿胶的故事、看到了阿胶的制作,还能亲手品尝阿胶膏方,那丝滑的口感、醇厚的香气,从舌尖一直暖到心底,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华膏方滋补珍品的魅力。
是啊,阿胶的胶质里,藏着东阿的时光。那是黄河水浸润过的土地,是千年古方在陶釜中蒸腾的精华,更是一家企业从作坊到央企、从传统到国潮的漫漫征途。东阿阿胶的故事,是用匠心、创新与温度熬煮出来的。
让我们回顾一下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吧一一1952年的山东东阿,新中国第一家国营阿胶厂诞生。那时的阿胶,还遵循着古法,匠人们坚守着“九提九炙”的老规矩,在蒸汽与铜锅间重复着世代相传的手艺。直到1977年,全国第一台蒸球化皮机诞生,大大提高了工效。它没有冲淡古法的精髓,反而为千年技艺装上了现代的齿轮。1980年那枚国家金质奖章,映着阿胶温润的琥珀色,也为“东阿”这个名字,刻下了品质的第一枚金质奖章。 后来的日子里,跨越式成长的脚步越迈越大。1993年股份制改革的钟声,1996年深交所挂牌的锣响,让东阿阿胶成了阿胶行业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上市企业;2005年并入华润集团的拥抱,更让它从区域品牌,走向了全国布局的广阔天地。但真正的蜕变,是在守正中求新——2007年,桃花姬阿胶糕带着江南的诗意登场,把阿胶从药柜里请出来,变成了都市女性包里的养颜零食;2020年的“小金条”速溶阿胶粉,用即冲即饮的便捷,适配了白领们步履匆匆的晨光;就连2023年与奈雪的茶联名的阿胶奶茶,也让千年滋补撞上了年轻人的心,10亿次的全网曝光里,藏着新时代对传统的最新解读。
荣誉室里满墙的辉煌,没让东阿阿胶迷失方向。它始终记得,阿胶的根是“非遗”的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匾背后,是DNA鉴定技术为驴皮溯源,是特征态检测为品质把关,是全自动质检与机器人在车间里的劳作。传统不是守旧,而是让“九提九炙”的老智慧,在现代科技里焕发出新生。阿胶世界景区的游客们,在“阿胶文化体验之旅”里触摸古法的温度;《四海中医》的全球见面礼,让中医药的智慧乘着风,飘向了更远的国度。这里的每一块阿胶,都既有“滋补国宝”的厚重,也有“国潮新宠”的鲜活。
而在这份鲜活里,藏着企业的温度。山东、新疆的20个毛驴养殖示范基地里,毛驴在田野间踱步,踩出的不仅是稳定的原料供应链,更是农户们增收的希望;非洲、南美的毛驴产区,架起的是跨越山海的合作桥,让东方阿胶与世界相连。
如今的东阿阿胶,正走着更高更远的路。阿胶、鹿茸、肉苁蓉三驾马车并驾齐驱,“西边苁蓉、东边阿胶、北边鹿茸”的版图在中华大地上铺展,给千年阿胶刻下了当代的印记。海外收入占比目标的突破,使企业带着东方滋补文化,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两天的探胶之旅,深深震撼,收获满满。我们心中念念的思索,寻到的不仅是"东阿阿胶为什么好”的答案,另一方面,我们找到了东阿阿胶这一民族医药品牌发展辉煌的精神密码,这是最值得我们高兴和自豪的!
东阿阿胶作为跨越三千年的民族品牌,其胶香里蕴藏的精神密码,深植于历史传承、文化基因与时代创新的交融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
黄河之滨的晨雾里,桑木柴的暖意穿越千年——从先秦工匠搅动釜中胶液,到现代车间里AI检测的蓝光闪烁,东阿阿胶以三千年未熄的“胶火”,熬煮出一套独属于中华民族医药品牌的精神密码。而在这密码里,既有对古法技艺的虔诚坚守,也有对家国使命的深情担当,更有向时代创新的勇敢突围,最终在历史传承、文化基因与时代创新的交融中,生长出不可复制的民族品牌生命力。
一一千年技艺的守正,是这组密码最厚重的底色。自先秦起源的阿胶制作技艺,从未在时光里褪色。南北朝《雷公炮炙论》的工艺改良让其更趋精妙,明清贡品的身份印证其品质卓绝,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让这份传统有了“活态传承”的名分。而“九朝贡胶”的炼制更堪称极致——冬至子时取阿井水的清冽,桑木柴直火慢熬的温润,50余道工序的精细,60天周期的耐心,少一步则失其韵,快一分则损其质。第八代传承人秦玉峰带领团队复原失传的贡胶技艺,又以师徒制让年轻工匠接住“接力棒”,让“古根、古法、古源”的坚守不止于口号。这份坚守更深植于中医药理论的土壤。从《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到《伤寒论》“黄连阿胶汤”的经典配伍,再到现代科技揭示其激活造血干细胞的科学机理,东阿阿胶始终以“天人合一”的中医哲学为根,又用“顺时而食”的智慧将其融入日常。春季的阿胶养肝粥、冬季的温补阿胶糕,让中华古老的养生智慧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文字,而成为人们享受"治未病”的温度。
一一红色基因的浸润,让这组密码又有了炽热的家国情怀。加入华润集团的二十载,东阿阿胶将“强企报国”的信念刻进企业文化,打造“初心岐黄 淬炼胶香”品牌,使这份使命担当不只停留在企业账本上:在内蒙古阿拉善,百万亩肉苁蓉基地既修复了生态,也让牧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在东北,“皇家围场1619”鹿产业品牌为区域经济注入新活力,这是产业扶贫的温度;在印尼,中华阿胶健康讲座与捐赠药品设备传递着友情,国内“健康中国行”义诊惠及数万群众,这是健康公益的广度;光伏发电、中水回用技术让其入选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024年单位产值能耗下降12%,这是绿色转型的深度。从助力乡村振兴到服务健康中国,东阿阿胶把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紧紧绑在一起,让民族品牌的“红”,红得实在,红得暖心。
一一科技与文化的创新,为这组密码注入了鲜活的时代气息。东阿阿胶从未将自己困在“老古董”的标签里,而是搭建“一中心三高地+N联合”研发体系,与江南大学共建实验室,研发出阿胶补血肽I-1等核心技术,相关成果登上《Collagen and Leather》等国际期刊,复方阿胶浆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研究更斩获三项国际大奖,让中医药标准走向世界。面对年轻消费者,它更懂“破圈”:小金条速溶粉、阿胶爆珠奶茶让阿胶告别“药房专属”,与奈雪的茶联名款让“Z世代”在奶茶香里尝到传统的味道;《四海中医》纪录片、《少年中医说》综艺搭建起文化桥梁,让年轻人沉浸式感受“药食同源”的魅力;AI视觉检测、产销协同平台实现生产数据毫秒级采集,让原料损耗率降至0.8%,人均产值提升30%,用数字化为传统产业插上了翅膀。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让传统以更年轻的姿态“活”在了当下。
一一文化自信的彰显,让这组密码有了走向世界的底气。东阿阿胶深知,民族品牌的力量,终究要靠文化来支撑。它以“滋补国宝”为定位,将杨贵妃养颜、曹植《飞龙篇》的典故融入品牌叙事,让阿胶不再只是一味药材,而是承载东方美学的文化符号;中国阿胶博物馆、阿胶世界体验工厂每年接待超50万人次,成为外人读懂中医药文化的“窗口”;2023年牵头编写《阿胶历史文化通典》,更是为三千年阿胶史立起了文化坐标。这份自信更体现在全球视野里:连续七次亮相进博会,海外曝光量超2亿次;在东南亚推出“阿胶+当地草本”的印尼阿胶肉苁蓉原浆,让中国阿胶融入本土养生文化;“健康中国,东阿阿胶在行动”的倡议吸引30余国医疗机构响应,让中医药成为连接人类健康共同体的纽带。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输出,东阿阿胶让世界透过一碗胶香,看见东方智慧的力量。
三千年的时光流转,东阿阿胶的精神密码从未改变“守正创新”的内核——它守的是古法技艺的根、家国情怀的魂、文化自信的本,创的是科技赋能的路、年轻表达的形、全球传播的局。这份密码,不仅是东阿阿胶的立身之本,更是一份民族品牌的“复兴指南”:唯有扎根历史,才能有厚度;唯有心怀家国,才能有温度;唯有拥抱创新,才能有活力。
东阿阿胶的精神密码,是传统工艺的匠心智造、红色基因的家国情怀、科技赋能的创新勇气、文化自信的全球视野的有机统一。从黄河之滨的古老作坊到国际化的现代企业,它始终以“守正创新”为锚点,在传承中激活文化基因,在变革中重塑品牌价值,为民族品牌的复兴提供了“东阿样本”。
临别时,秋阳正好。我将精心书写的两幅书法作品,赠送给东阿阿胶的郝总。那是我连夜写下的“宝地生金”与“九万里风鹏正举”,每一笔都浸润着这两天在东阿思想感情上的深深触动。“宝地生金”四字,是我站在东阿阿胶老作坊遗址前,望着那眼千年不涸的古井时,忽然涌上心头的感慨。这是一片神奇的沃土,是一片浸着国药之魂的“宝地”:东阿水含着独特的矿物质,熬煮出的阿胶才有“黑如莹漆,透如琥珀”的质地;历代匠人传下的“九提九炙”工艺,让一片阿胶承载了3000年的中医药智慧。我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季羡林先生题写馆名的手稿复印件,知道当年他因行业乱象拒绝题字,又因东阿阿胶坚守品质而改观——这份从误解到认可的转折,恰是这片土地“生金”的最好证明:它孕育的不只是能滋补身体的阿胶,更是能扛住质疑、守住初心的民族医药底气。如今想来,那些在熬胶车间里看到的场景一一老师傅用长勺缓缓搅动沸腾的胶液,年轻技术员在实验室里调试DNA鉴别仪器,不都是这片“宝地”上,最动人的“生金”图景吗?
而“九万里风鹏正举”,则是我听了秦玉峰的故事后才定下的字句。当得知东阿阿胶在行业最混乱时,没有选择随波逐流,反而投入巨资研发阿胶真伪鉴别技术,甚至将“特征肽检测法”推动成为国家药典标准,我忽然懂了“坚守”二字的重量。这不是守着老手艺故步自封,而是带着传统向前奔跑一一他们整理3200个阿胶验方,让古老药方焕发生机;他们建博物馆、办阿胶文化节,让更多人知道中医药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而是能护佑健康的活态传承。就像庄子笔下的大鹏,东阿阿胶的“举”,不是凭空起飞,而是踩着千年工艺的根基,借着创新的风,朝着更远的未来翱翔。我提笔时,特意将“鹏”字的笔画写得舒展有力,只想让这份敬佩,随墨迹留在纸上。郝总接过书法时,笑着说“这字里有心意”。是啊,这两幅字不是简单的临别赠礼,而是我作为一个参观者,对这片“宝地”的礼赞,对这份“事业”的致敬。我坚信,有这样的土地,有这样坚守前行的匠人,东阿阿胶这颗国药明珠、金字招牌,定会在未来的岁月里,被擦得更亮、更美!
(作者简介:王超,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济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