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耀科技大学的校训说起
林居正
福耀科技大学校训“敬天爱人,至于至善”,被镌刻在校训石上,象征着学校精神根基。2025年秋,曹德旺先生在福耀科技大学开学典礼上阐释其含义。这是福耀科技大学的灵魂宣言,也是对这个浮躁时代的一剂清醒良方。与厦门大学“自强不息,至于至善”的校训相比,两者共享着“至于至善”的崇高理想,却在路径选择上呈现出微妙的差异:一个是向内求索的敬畏与仁爱,一个是向外拓展的奋斗与拼搏。这种差异绝非偶然,而是深深植根于各自诞生的时代精神之中。
回望百年前,陈嘉庚先生创办厦大之时,正值民族危亡之秋,“自强不息”是对那个积贫积弱时代最直接的回应,是救亡图存最有力的集体呐喊。而今天,曹德旺先生提出“敬天爱人”,则是对物质丰盈时代精神贫瘠的深刻洞察。两种精神本无高下之分,都是时代所需的珍贵品质。但当我们审视当下社会“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迷失,不得不承认,“敬天爱人”中所蕴含的敬畏之心与仁爱之道,恰似一束照亮精神荒漠的光芒。
现代科技与生产力的狂飙突进在带来物质繁荣的同时,也制造了深刻的精神危机。尤其是在美西方“丛林法则”“零和游戏”主流价值渗透与引导之下,当人类陶醉于“征服自然”的胜利,当GDP成为衡量发展的标准,当个人主义演变为极致的利己主义,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其内心精神世界的关系都出现了严重的扭曲。这种扭曲在当今世界已显现出种种症状: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人际关系的功利化,精神世界的空虚与焦虑......所有这些,都指向同一个根源:敬畏之心漠视与失落。
“敬天爱人”这一校训,正是对这种时代病症的精准疗愈。所谓“敬天”,远非简单的宗教情怀,而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对道德律令的恪守,对未知世界的谦卑。它不是愚昧,更不是要回到蒙昧时代,而是提醒我们在科技昌明的今天,仍需保持对宇宙万物的敬畏。曹德旺先生作为成功的企业家,深知现代商业社会运行法则,却将“敬天”置于校训之首,这其中蕴含的智慧令人深思。
在“敬天”的基础上,“爱人”则是对仁爱精神的当代呼唤。当市场竞争被简化为赤裸裸的丛林法则,当人际关系被异化为纯粹的利益交换,仁爱——这一中华文明最珍贵的伦理核心,正在被边缘化。福耀科技大学将“爱人”作为校训,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真正的教育从来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是让学生懂得如何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对待社会。
尤为珍贵的是,这一校训并非停留在道德说教层面,而是通过“至于至善”指明了持续的实践路径。而至于至善,不仅意味着至善不是一蹴而就的终点,而且可以理解为“无上悲悯”,更是永无止境的追求。我们知道,真正照亮人类精神苍穹的,永远是那些以德性为根基的星辰。德性不是虚无缥缈的道德说教,而是镌刻在生命基因中的永恒密码,是破解人生终极命题的金钥匙。校训已将敬畏与仁爱从静态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动态的生命实践、精神追求。如果,福耀科技大学能将这一理念真正融入人才培养、人格塑造全过程,培养出的将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心怀敬畏、仁爱天下的栋梁之材。
曹德旺先生捐资办学的义举本身,就是“敬天爱人”的生动诠释。作为玻璃大王,他完全可以将财富全部留给子孙或用于资本扩张,但他选择了回馈社会,投资教育。这种超越功利的选择,体现的正是对天道(社会规律)的敬畏,对人类的大爱。这与陈嘉庚先生当年的选择一脉相承,彰显了中国企业家“达则兼济天下”的高尚品德与优良传统。
在工具理性肆虐的今天,福耀科技大学的校训犹如沙漠中的绿洲。它提醒我们,大学不应沦为职业培训所,而应成为价值塑造、品格塑造的摇篮;教育不应只关注学生“成为什么”,更应关注他们“成为怎样的人”。当我们的高校能够培养出既掌握先进科技,又心怀敬畏与仁爱的全面发展的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真正拥有坚实的精神基础。
“敬天爱人,至于至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矫正时代偏差的巨大能量。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局限,当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世界大同逐渐成为全球共识,这一源自东方智慧的校训,或许不仅能照亮福耀科技大学的办学之路,也能为整个人类的价值重建提供重要启示。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一份仁爱之情,或许是我们这个民族最需要的时代精神,以及全人类的精神救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