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张勇斌
立秋那日,总觉风里藏了把细筛子,把盛夏的黏热滤去些,漏下的是清凌凌的凉。檐角的蛛网沾了晨露,在阳光下亮得像串碎钻,网住的不只是飞虫,还有第一缕秋的颜色——那颜色藏在樟树叶的背面,夏末的浓绿里,悄悄洇开一丝浅黄,像宣纸上未干的淡墨,带着点试探的温柔。
早秋的绿,原是最懂收敛的。山川河沟像被浣衣妇揉洗过,草木的绿褪了盛夏的莽撞,添了层玉的温润。田埂边的狗尾草还举着绿穗,却不再是疯长的模样,穗子沉甸甸地坠着,像把攒满了阳光的小扫帚;溪岸的芦苇丛里,藏着星星点点的白,是芦花刚冒头的嫩,混在绿里,倒像绿瓷瓶上描的银线。最妙是桂树,叶子绿得发乌,却把香气裹在花苞里,那花苞小得像米粒,金黄金黄的,躲在叶底不肯露面,偏把甜香散得满院都是——这绿里藏着的金,原是早秋在悄悄攒劲,把夏天的热烈揉进内敛的生长里。
等中元节的河灯顺着流水漂远,中秋的颜色便泼泼洒洒地来了。晒秋的竹匾在屋顶排开,红辣椒串成的帘子垂在檐下,玉米棒子堆成小山,黄得发亮,和墙上晒成深褐的豆角、屋檐下悬着的酱色腊肉凑在一起,像幅浓墨重彩的年画。田埂上的高粱早红透了,穗子垂下来,把土地染得一片酡红,风过时,红浪里翻出金——那是谷穗在弯腰,穗尖的芒刺沾着光,簌簌地响,像是在数农人的汗珠。村头的老槐树下,秋社的戏台刚搭起来,穿蓝布衫的老汉蹲在石碾上,手里转着个金黄的玉米,玉米粒蹦落在碾盘上,敲出丰收的鼓点。这时候的颜色,是把一整年的力气都撒了出来,红的是饱满,金的是实在,连空气里都飘着甜,那是大地把积攒的能量,酿成了人间烟火的滋味。
西风渐紧时,晚秋的颜色便沉了下来。银杏叶黄得透亮,像把把小扇子,打着旋儿落在青石板上,铺出条碎金的路;荷塘里的残荷,梗子枯成深褐,却把倒影留在水里,和天上的流云叠在一起,倒有了水墨画的留白。最是墙角的菊,偏在这时开得热闹,紫的、白的、鹅黄的,顶着细霜,把晚秋的冷寂破开个小口。扫落叶的老人握着竹扫帚,沙沙声里,叶儿都归了根——他说:“落叶烂在土里,来春的苗才长得壮。”可不是么?田埂上的谷茬还立着,被霜打得发白,却在泥土里藏着新的生机;菜窖里的红薯发了芽,嫩红的芽尖顶破褐皮,像在数着日子等春。这晚秋的枯黄,原不是结束,是把喧嚣都沉淀成土壤里的密码,等着来年,再把新的绿,从土里唤出来。
站在晚秋的风里,忽然懂了秋的颜色。早秋的绿是“藏”,把劲儿攒在叶底;中秋的金红是“放”,把甜美的果实捧给人间;晚秋的枯黄是“收”,把根扎得更深些。这藏与放、收与发之间,原是大地最朴素的智慧——就像人这一生,有青涩的蓄力,有热烈的绽放,也有沉静的沉淀,而每一种颜色,都是时光写在岁月里的诗。
简历:大海之波,原名张勇斌。男,汉族。出生于1955年8月6日。山西朔州朔城区新安庄人。毕业于山西雁北地区朔县师范,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三十八年,退休于2015年9月,酷爱文学,先后在江山文学网发表小说、散文十五篇,后在老朋友石丽仙引荐下,投稿于华夏思归诗歌文学学会。先后发表了巜若瑟之往日云烟》个人专集,巜娘家妈赔礼记》、《错位的爱》、巜月光中的遐想》、《人生密码本》、《丰收的喜悦》、《脚步下的春秋》、《梦中的妈妈》、巜国庆抒怀》、《相聚阳高》、《白衣天使赞》、《故乡的春天》、《夏日的雨后》、《一千三百一十四的故事》丶《迟到的忏悔》、《应县木塔颂》《贺华夏思归客》、《回忆我的父亲》、《父亲的战斗岁月》、《攻心朮》、《情思》、《春回塞北》、《月儿圆的时侯》、《粗心的丈夫》、《圆锁记》、《朝觐之旅》等。后续投稿还在继续中。二零二五年二月加入华夏思归诗歌文学学会,成为特邀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