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垈庙记》
唐增虎(山东)
垈庙的始建年月早浸在时光烟霭里,只知它立在山坳间,与泰山隔了层淡淡的云气相望——那渊源原是老人们口中的话,说当年建庙的匠人,曾攀着泰山的石阶取过石,又引着泰山的风裁过梁,连庙前那两株古柏,都似染了岱宗的苍劲。这古意又牵出岱宗坊的影,那座明嘉靖年间的四柱牌楼本是泰山山门,却因同出一脉的石与风,和垈庙的碑刻、梁木共享着气韵,坊前雍正年的重修碑记,恰似垈庙碑上书生避雨高中的传奇续章,两处苍劲在风里遥遥应和。
庙堂不算阔大,却透着股沉实的静。朱漆门扉裂着细缝,漏进的光落在斑驳石碑上,字里行间藏着半阙故事:百年前书生避雨于此,见"与泰同源"四字忽觉灵台清明,后来高中回庙立了新碑,碑石上的字至今还沾着墨香般的温软。而庙的南门相对处,曾立着清乾隆年间始建的皇室行宫,青砖院墙与垈庙的城墙楼台隔街对峙,飞檐瑞兽与古柏枝桠共沐朝晖,帝后驻跸的荣光,与香客的顶礼叩拜声交织了百年,如今虽只留旧址残影,往来人望着南门方向,仍能从垈庙的古意中,想见当年相映的盛景。
我家本在垈庙东城墙下,那城墙原是我童年最亲昵的玩伴。墙根儿的青砖被岁月磨得温软,我总踩着苔痕往上爬,砖缝里的草叶挠着掌心,偶尔摸出半块褪色陶片,攥在手里当宝贝。趴在墙垛上,能望见庙内古柏梢晃着日光,听见南门方向隐约人声,风从泰山来,带着柏叶清苦,掠过耳边时像在说碑上的故事。有时爬得高了,敢伸手碰檐角铜铃,铃儿轻响惊飞墙头上的麻雀,也惊得我赶紧缩手,怕扰了庙里的静。
如今再站在东城墙下,青砖依旧,爬墙的缺口被补得整齐,墙根草比记忆里茂密。伸手抚着冰凉砖面,仿佛还能摸到童年掌心的温度。这城墙载着我数过的流云、听过的风,与岱宗坊的韵、行宫的影、庙里的传奇缠在一处,成了垈庙独有的时光肌理——它立在泰山的云气里,立在我的童年里,岁岁年年,古意与暖意,都不曾褪色。作者简介
唐增虎,1958年生,汉族,大学本科,山东泰安人,国网山东电力淄博供电公司退休,工程师,技师,用电专家,电工培训中心校长。自小爱好散文诗歌,多年来在报刊发表近三百篇。系临淄区和淄博市诗协会员;临淄区作协会员,青州市诗协会员,淄博散文学会监事长,淄博哲学学会理事,山东收藏家学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河北省诗协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半月刊特约作家;官方艺术国礼鉴定顾问;中国诗人作家网会员,红柳诗社名誉社长,世界诗歌联盟创作集团总裁。
被誉为:新时代人民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名家。
荣获:《新绪杯》金奖,签约诗人和特约作家;
青年文学杂志社优秀作家;
《汗滴化雨伴笔耕》特约撰稿人等。
笔名:虎乐为善(博客微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