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很多负面语言,可能本质上是家长希望孩子更好,但孩子并不懂,他们只会觉得是自己真的不行,长此以往,反而引发相反的效果,失去变好的信心。
1、负面语言是一种暗示,可能孩子反而会对着干
小明现在已经掌握了“不要”这个词,当我们说“不要干嘛”的时候,他会自动忽略那个“不”字,立即执行后面的指令。
比如:不要踩水坑!
小明啪的一声就踩进去了,然后回头冲我直乐……
他是故意气我吗?并不是。就像很多人忍不住抠鼻屎、挤痘痘一样,当我们越想不干某件事时,反而更容易想干。
而且孩子的认知模式,他们更容易接受具体明确的指令,对于不明确的,会直接忽略。
比如“不要踩水坑”,小明首先听到的是:水坑,踩。
水坑在眼前,踩他会,一jio就给上去了,突然发现前面的“不要”,啊sorry~
当然,如果你认为这是挑衅你,进而用更多的负面语言攻击他,那后面的行为,有可能就是真的对着干了。
正确的做法:
来,我们走边边,不然鞋子会脏脏的~
小明不喜欢脏脏,通常会和我绕过去(不过有时候还是会踩,毕竟踩水坑真好玩儿)。
2、长期的负面语言,会毁掉孩子的自信心和行动力
短期的否定其实不算什么,尽管小明也听着,但他周围的日常,是各种彩虹屁嘛。
那,如果长期呢?
我真的见过各种否定孩子的家长,当着楼下诸多家长的面,说孩子“笨”、“不听话”、“不知道谦让”……
那个孩子身体有点畏缩,但表情不太对劲,负面情绪太明显了,但家长并没有发现。
教育最忌讳“贴标签”,父母是孩子心中最大的权威,当权威对孩子“盖棺定论”,他不会想“你哪位,你说了不算”,而是“我真的这样”、“我太糟糕了”。
一个还没开始,就选择放弃的孩子,如何能获得更好的正反馈,并从正反馈上获得源源不断的信心呢?
如果做一件事一直没有信心和收获,只有无穷无尽的打击,又如何坚持下去呢?
更何况,有这种遭遇的,还只是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他们连求助的路都被堵死了,整天被负反馈包围。
太可怕了!
3、孩子行为不当时,父母可以这样做
1)帮孩子找理由
小明平时很喜欢游泳的,那天不配合的原因我很清楚:他很困,但又想玩,所以情绪不佳,容易烦躁。
这是真是存在的,但因为指责来自其他家人,我能做的是为他解释和撑腰,不让这种负面情绪影响他。
事实也证明,小明真的很介意这些评价,他喜欢被夸奖,不喜欢被说“连妹妹都比不过”。
2)改变“不要”这种口头禅
孩子接收不到嘛,而且否定的表述效率太低了,用正确的做法,替代“不行”的信号。
比如开门,小明在家里习惯光脚,告诉他“不要夹到脚”,这个不是行为,用“抓住门把手拧一下,打开的时候记得身体退后,不然脚会被夹痛痛哦~”指令更明确,而且结果也很清晰,他就会照做。
3)游戏化表述
把玩具扔的到处都是的,确实是小兔崽子,但“小明想不想做收纳超人?把玩具护送回他们的家?”就有趣多了!
他还蛮喜欢当超人的,然后我和他一起捡,他比我积极多了。
最后是大原则:对事不对人。
情绪化的表达很爽,但没用;不清晰的指令无法执行,说了孩子也不懂。
负面语言的否定不仅没用且无法执行,还会让他抵触,结果更糟。
所以,在一切刚刚发生,孩子还没产生负面情绪时,直接绕过“对错”,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并且在孩子做完后及时夸奖和鼓励,才是更高效的引导方式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