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临祭火备寒衣
路边
华历十月初一,标志冬季来临,这天是宜兴的火会节,也是寒衣节。过去这天,宜兴人开始生火盆或火钵。十月小阳春,这天不一定很冷,但生火盆是仪式,也可理解为试火,别到用时才发现缺这少那。宜兴丁山生产的均釉火钵享誉海内外,所以丁山人是试火钵。火会节要迎冬祭火,战国时《礼记·月令》有记载说,这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迎冬祭火,可见此俗由来已久。冬季阳光渐弱,只有火才能给我们补充温暖,感恩追源,祭火神就理所当然。
火神是火德星君,名犁,司马迁《史记》说叫祝融。祝融为五帝之一颛顼的重孙,是中苗领袖,生前担任过传播火知识的火官,故被后人尊为火神。因中苗居住在南方,所以祝融又是四方神之一的南方星君。据宜兴市文广新局编著的《宜兴市非遗普查资料汇编》介绍,宜兴有些地方祭火神活动就是举办火会。村上不论大姓或杂姓,轮流做东,一年一户,轮到的叫值户。十月初一,值户请客,全村每家来一人赴宴。宴前,要在门口摆八仙桌,桌上放祭品,下场头再搭一间小草屋。祭祀由村中长老领着致祭词,大家向着南方跪拜叩首,礼毕入席。于是高谈阔论杯盘交错,大鱼大肉一醉方休,一餐午宴要吃到日近西山方散。散场时,撤去门前供桌,并把搭的草屋烧掉。烧草屋时,大人敲锣打鼓欢闹,小孩也敲脸盆畚箕助兴,个别村庄也有把做火会提前一二天的。
这天还是寒衣节,主妇要为家人准备过冬衣裳了。《礼记·月令》说,“是月也,天子始裘。”“始裘”即开始穿冬衣了。朝廷还要对为国捐躯将士的妻儿赠衣赠物抚恤。朱元璋登基尊顺古礼,这天就在朝堂上举行授衣礼。即将冬衣赏赐群臣,并做新赤豆新糯米羹与群臣分享。唐宋时,人们想到自己温饱了,亡亲在冥府也该有温饱,于是便有了送祭品寒衣习俗。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九月下旬“即买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塑烧献故也。”元代送冥寒衣正式成节。
这天的宜兴老话是先试冬衣再送寒衣,试冬衣就是主妇把冬衣翻出来让家人试穿一下。该晒的晒,该补的补,不能穿的,就要考虑做新的了。过去经济流通没现在活跃,人们穿的衣服不是到成衣店里买的,而是做的。城里人到裁缝店里定做,乡下人一般请巧娘上门来做,当然这只是指经济条件好一点的,稍差的只好家庭主妇自己做了。现在生活条件好转,家家衣柜都塞得满满的,想穿就穿,主妇无需在寒衣节这天考虑家人冬衣了。给亡亲送寒衣则还包括送食物祭品,而且糍团是不能少的。
送寒衣习俗现在还比较盛行,所以十月朝与清明节和中元节称为三大鬼节。现在送寒衣都到冥品店里购买,不光有冥衣,冰箱彩电小轿车等应有尽有,阴间也步入了现代化。搞笑的是还有人送“小姐”给亡亲当妾,就不怕那边也闹起家庭矛盾来?据说阴人不能见太阳,所以送寒衣要十月初一起早,天不亮就要将买来的冥寒衣诸物在亡亲坟前烧化。现代人工作忙赶早比较困难,所以许多人是九月三十傍晚上坟送寒衣的。与清明扫墓一样,如果是新亡亲,一般不当节上坟,要提前几天。
2014年4月 宜城荆阳新村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出版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在氿一方》、主编集《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