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海沉浮宜问鲁
——考察鲁仲连隐居地桓台
郑天华
“一泓秋水挂城隅,秀送蓴鲈入市沽。东海沉浮宜问鲁,南周图画想来苏。金吞云梦胸何有?几点岚烟见得无?欲驾扁舟学范蠡,并将姓名隐陶朱。”这是清代桓台籍著名隐士、诗人徐夜的一首咏“锦秋湖”诗,诗中的“东海沉浮宜问鲁”,是说要知东海的沧桑变化应当问于鲁仲连,因为隐居桓台的鲁仲连为明志践誓,毅然蹈之东海。而传说中的古之东海,即被人们称之为马踏湖的锦秋湖。
鲁仲连乃齐国名士,我聊城市茌平区望鲁店人。为了考证鲁仲连在桓台隐居的史料和人文遗存,作为鲁仲连故里人,我们踏上了桓台“问鲁”之行。
春秋末期到战国,“邦无定交”。“纵横”家一类人物应运而生。他们风尘仆仆,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兜售各自的政治主张,以求时君的重用。列国当局则“礼贤下士”听取其意见,以图解决怎样立于不败之地的问题。这就形成“事一强以攻众弱”以秦为主的“合纵”之说;“合众弱以攻一强”以六国为主的“连横”之说。鲁仲连是“合众弱以攻一强”的倡导者。但他与一般辩士说客不同。他自己曾这样说:“彼秦,弃礼义尚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这说明鲁仲连当时的主张、行为,是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不是为了求得时君的重用。
史载:鲁仲连义不帝秦,说魏救赵,辞五城千金不受,别平原君而去,隐于少海之侧。这里所说的鲁仲连隐居地“少海之侧”,即锦秋湖畔的华沟村。
锦秋湖,原称马踏湖,又称官湖、北湖等,地处桓台县北部,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8公里,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相传,春秋时期,齐桓公在此会盟六国诸侯,而六国诸侯担心有诈被擒,亦以大军相随,于是众马践踏,平地成湖,故名马踏湖。传说苏东坡任登州知府时,曾慕名到马踏湖游览,并赋一七言绝句,诗曰:“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卷却天机云锦缎,从教匹练写秋光。”邑人取其诗中“锦”、“秋”二字为湖名,遂名“锦秋湖”。今锦秋湖、马踏湖两名并存,以称马踏湖者居多。景区命名,也称马踏湖。
华沟村,史称鲁连陂,位于锦秋湖南岸,今属桓台县起凤镇。传说中的鲁仲连故居位于村中,因鲁仲连避秦隐居于此,又称“鲁仲连避秦处”,“鲁仲连遗清处”,院内有井,人称“鲁连井”。《济南府志·通志》记载,鲁仲连故里,在新城县东北锦秋湖旁。《新城县志》云:今华沟古鲁连陂也,在锦秋湖北岸,相传为鲁仲连故居。邑人布政史李廷寿,知府宋锐皆奋迹于此,王姚安、王象艮,卜筑其上,榜之曰“鲁连遗清”。《新城县续志》云:鲁连井,在华沟,相传为鲁连所凿。明朝天启年间的《新城县志·人物篇》记载:鲁仲连,千乘人,新城之华沟,旧称鲁连陂其故居也。《山东通志·疆域志·古迹篇》载:鲁连陂在县东北锦秋湖旁,相传为鲁仲连故里,陂上有鲁连井。
可惜的是,这些在史料中可见的鲁连陂、鲁仲连故居、鲁连井,早在明代已无迹可寻。明代中后期,在当地名士王象艮、王象春等人的倡导下,又建起“鲁仲连避秦处”。据桓台县政协文史科科长王润介绍,该建筑向阳支门楼、门框上面有嵌入蓑基墙里的大砖,刻有“鲁仲连避秦处”六个正楷字。院内正堂三间,堂内正面悬有鲁连画像,像上横幅,上书“鲁连遗清”四字。画像两侧条屏数幅,历代逸士诗文,行、草、隶、楷皆备。满院古松翠竹,古色古香。过院东侧入后院,鲁连井居东北角。清朝末年淘此井时捞取一石,上刻“鲁连凿”三字。只是明代复建的这些人文遗存也早已不复存在。只留有一通石碑,碑上阴阳两面的隶书字样清晰可认,铭记了这里曾有的古贤遗踪。
华沟村民和湖区民众敬仰鲁仲连,奉其为贤人,并造祠塑像,以期永垂不朽。锦秋湖畔,古有鲁连祠,岁久庙圮,后建三贤祠,祀鲁仲连、苏东坡、诸葛亮三人,鲁仲连塑像居中。明朝重建,清乾隆三十八年复建,乾隆五十九年重修。清同治三年再度重修时,以颜斶、辕固配享。民国十五年,华沟村民复集资扩建,惜又倾颓。1986年,华沟村村民又一次集资于三贤祠旧址建祠,祀鲁仲连、苏东坡、诸葛亮、辕固、颜斶五贤,新建祠堂也改称“五贤祠”。
在桓台县政协副主席裴培科、文史科科长王润陪同下,我们一同拜谒、考察了五贤祠。五贤祠坐北朝南,大门重檐斗拱,门上悬巨幅横匾,上书“五贤祠”三字,两尊石狮威武地雄踞两侧,颇具庄严。祠堂为三合院式一进院落。进门迎面即是大殿。大殿与大门同样悬挂“五贤祠”横匾,两侧的楹联曰:“不帝秦,不王前,不忘汉室,各有大名垂宇宙;斥腐儒,斥曲学,斥退公孙,常留正气在人间”。起首的“不帝秦,不王前”显然是赞颂的鲁仲连。祠堂内塑有鲁仲连、苏东坡、诸葛亮、辕固、颜斶彩像,鲁仲连端坐正中。东西两侧壁上,悬挂着带有五贤画像的生平简介。对鲁仲连的介绍中,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有别于多数历史资料称鲁仲连生卒年份不详的说法,明确其生卒年分为公元前295——公元前221年,享年74岁。二是与无数地方傍名人,争古人故里不同,甚至纠正当地一些史志的不确记载,明确“鲁仲连,战国时齐国茌平人。”简介最后说:“湖区村民,奉(鲁仲连)为贤人,造祠塑像,以期永垂不朽。”表现马踏湖区和桓台人民对鲁仲连的敬仰和怀念。
出五贤祠西行绕至五贤祠后,绿树翠竹掩映中耸起一座垂直高度约五十米的土山,山上建有仿古凉亭。裴培科副主席介绍说:“这就是传说中的冰山遗址。”相传鲁仲连在锦秋湖(史称少海)畔隐居,与民同乐,常与颜斶品茶论棋,听到秦军破齐的消息后,愤而投海(少海,即锦秋湖)。霎时北风骤起,大雪纷飞,锦秋湖青丘北侧忽见冰山矗立。这一特异景观此后又数次重现,历经久年,演变成这座土山。
桓台之行,虽说去亦匆匆,来亦匆匆,但我们不仅探访古贤遗踪,抒发思古幽情,表达敬仰之心,丰富资料积累;还一睹了风情独韵胜江南的马踏湖湖光胜景。心中仍禁不住充满了“秋来硕果满枝头”的喜悦之情。

作者简介:郑天华,聊城传统文化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著有散文集《乡村吆喝声》;著有《沧桑厚土》《芳华沃土》《韩集乡韵》等。短篇小说《二慢憨成亲记》获省级刊物优秀作品一等奖,两卷本《茌平民俗》获山东省优秀文史书刊二等奖,《一方水土》获聊城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作品收入《文坛十六家》等文集并获全国地市报纸好作品一等奖等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