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山河锦绣,盛世华章。当中秋的皎洁月色邂逅国庆的璀璨荣光,我们迎来了双节同庆的美好时刻。为礼赞祖国华诞、传承中秋文化,“喜迎中秋·礼赞国庆”全国优秀艺术家线上精品展如约启幕。
此次展览汇聚了全国各地优秀艺术家的精心之作,艺术家们以笔墨为语、以色彩为情,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团圆佳节的祈愿、对时代发展的赞颂,凝注于每一幅作品之中,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传递了新时代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线上展厅打破了时空界限,让艺术之美跨越山海、触达人心。谨以此展向所有参展艺术家致敬,并诚邀海内外观众云端相聚,共赏艺术佳作,共品家国情怀,在光影与色彩的交织中,一同祝福祖国繁荣昌盛,共享中秋团圆之乐。
郑有国,中国著名书法家,1955年生于四川省南部县;五岁学书,临摹研习名家书帖数年,打下雄厚基础。
数年来,郑有国的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国际书画大展大赛中获奖。入著《中国书法家辞典》、《中国书画品鉴》、《中国书画名家代表作典库》、《古今书坛名家与墨宝》、《盛世典藏》、《艺海传奇人物》、《当代艺坛骄子》、《世界当代艺术名家大典》、《中韩书画名家》、《东方之子》、《中华英才》、《新中国国礼艺术大师》、《人民功勋艺术家》、《书坛七贤》、《艺坛翘楚(欧阳中石、郑有国、刘大为、靳尚谊)》、《中国书坛五岳(欧阳中石、沈鹏、李铎、张海、郑有国)》、《书坛巨擘(欧阳中石、沈鹏、张海、李铎、言恭达、郑有国)》、《当代中国书画八大名家(沈鹏、欧阳中石、苏士澍、郑有国、范曾、冯远、范迪安、杨晓阳)》、《盛世中华--影响中国书坛四大家(欧阳中石、沈鹏、张海、郑有国)》、《大道同行——中国艺坛名家雅集(范迪安、何家英、苏世澍、孙晓云、郑有国)》、《中国书法名家三人集(欧阳中石、沈鹏、郑有国)》、《特邀书画名家献礼全国两会》等六十多种书画经典。入驻“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人才库”、“传世墨宝档案”、“中华文化名人专家档案”、“中国创新智库”、《书画名家信息系统》等。
荣获“中国近现代杰出书法家”、“中国当代书坛巨擘”、“人民艺术家”、“中国书画终身成就奖”、“中国德艺双馨艺术家”、“中国新时代书画艺术领军人物”、“红墙国粹—中国顶尖级艺术家”、“2024年首届国粹文化金马奖”、“中外文化交流大使”、“亚洲书画界十大新闻人物”、“全球百强榜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郑有国书法艺术的美学解构与时代价值
在中国当代书法多元发展的格局中,1955 年生于四川南部县的郑有国以六十余载的笔墨实践,构建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美学体系。从五岁临池学书的启蒙,到成为入选六十余种权威典籍、荣获“中国当代书坛巨壁”等称号的书法大家,其艺术轨迹折射出当代书法传承与创新的典型路径。深入解析郑有国的书法艺术,不仅能把握其独特的美学特质,更能为理解当代书法的发展方向提供重要启示。
传统筑基:经典谱系中的创造性传承
书法艺术的高度取决于对传统资源的理解与转化能力。郑有国五岁学书,临摹研习名家书帖数年的艺术起点,奠定了其扎根经典的创作基调,这种早期的经典浸润并非简单的技法复制,而是对书法精神内核的深度解码。
从传承路径来看,郑有国的临摹实践呈现出碑帖融合的鲜明特征。其作品中“豪放飘逸”的笔墨气质,可见对王献之一笔书的灵动、米芾刷字的爽利等帖学传统的吸收;而“力量节奏”的结章处理,则蕴含着魏碑的方劲与汉隶的雄浑,这种对碑学与帖学的兼容并蓄,使其在起步阶段就突破了单一传统的局限。四川地域文化的滋养更赋予其艺术独特底色——巴蜀文化中三星堆青铜的雄浑与苏轼文人的洒脱,共同塑造了其书法“豪放与典雅并存”的双重品格。
在长期临摹中,郑有国形成了学古不泥古的辩证认知。他将临摹视为与先贤对话的过程,既恪守“中锋用笔”、“屋漏痕”等传统法度,又不囿于字形的机械模仿。这种对传统的创造性继承,使其在掌握笔墨规律的同时,始终保持艺术个性的生长空间,为后续风格的成熟提供了方法论支撑。正是这种扎实的传统筑基,让他的书法在创新探索中始终保持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龙(60×90cm)
风格熔铸:哲学理念的视觉转化
在深厚传统积淀上,郑有国构建了“笔墨豪放、飘逸、典雅:结章力量节奏鲜明;作局追求神韵”的独特风格体系,其艺术语言的丰富性体现在多个维度的有机统一,核心在于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转化为视觉艺术语言。
笔墨语言的三重特质构成其风格基石。豪放展现于笔法的挥洒不羁,起笔如星垂平野的开阔,行笔似江河奔涌的气势,收笔若悬崖勒马的沉劲;飘逸体现为线条的灵动流转,牵丝映带如“风过荷塘”的轻捷,墨色变化似“烟霞聚散”的朦胧:典雅则是贯穿始终的底色,无论如何奔放都不失“书卷气”,避免了狂怪粗野之弊。这三种看似矛盾的特质,在其作品中达成“放而不纵、飘而不浮、雅而不滞”的精妙平衡。
结章布局蕴含深刻的哲学思考。郑有国将“阴阳化合”、“气血流畅”的传统理念融入形式构成:字形的欹正、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枯湿形成阴阳对立统一;字群的和谐布局、行气的贯通构成气血循环;整体的节奏张弛则暗合自然生命韵律。更具独创性的是其“五行生克”理念的实践一一横如木之舒展、竖似火之升腾、撇若金之锐利、点犹水之灵动、转折像土之稳重,五种笔法对应五行元素,在作品中形成动态平衡,使书法成为宇宙秩序的微观呈现,实现了“与天地人化为一体”的艺术追求。
作局布白的意境营造展现空间智慧。追求神韵,抒发性灵”的创作主张,使其作品在章法布局上呈现出和谐规整的审美特质。字间距的把控疏密得宜,既无拥挤迫塞之感,亦无松散疏离之弊,形成贯通全篇的韵律感。单字写法更见功力,每一笔划皆酣畅淋漓,似有千钧之力注人笔端,却又不失飘洒俊逸之姿,如仙鹤振翅般舒展灵动。这种将规整秩序与自由气韵完美融合的布局之道,使观者在品赏时既能感受到理性的和谐之美,又能体悟到感性的生命张力,充分彰显其作品感染力强的鲜明特点。
盛德(120×60cm)
时代价值:文化担当的多维彰显
郑有国的书法术在当代语境中彰显出多重价值,其作品入编六十余种典籍、荣获多项殊荣的事实,印证了学界与社会对其艺术成就的广泛认可,也凸显了其艺术的时代意义。
在传统现代化转型中,他提供了成功范式。通过将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转化为视觉语言,既保持文化根脉又赋予传统新的表现形式;借鉴西方构成原理时坚守汉字精神,实现“中体西用”的创造性融合,为当代书法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民族特色提供了路径启示。其入选《世界当代艺术名家大典》《中韩书画名家》等国际典籍,正是这种融合探索获得广泛认可的明证。
作为“中外文化交流大使”,其作品成为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豪放飘逸的外在形式突破文化隔阂,易于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观者感知;“五行平衡”的内在理念传递东方和谐智慧,为解决当代世界的矛盾冲突提供思想资源。在国际展事中,其作品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促进了跨文明的理解与沟通。
“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彰显其强烈的社会担当。其作品中潇酒、豁达、激扬的精神气质与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形成共鸣:而“特邀书画名家献礼全国两会”等主题创作,则体现了艺术家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这种将个人艺术追求与时代需求相结合的创作态度,使书法艺术重新回归到社会生活的中心,拓展了其社会功能,也使其艺术获得了更广泛的受众基础。
从艺术史角度看,郑有国的实践证明:传统是创新的根基,时代是艺术的土壤。他以笔墨为媒介,在传统与现代、技法与哲学、个人与社会的维度中架起桥梁,其艺术不仅是独特风格的呈现,更是中华文化精神的当代诠释。在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的今天,郑有国的书法艺术为我们思考书法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一一唯有扎根传统、融入时代,才能创作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张海(中国书协名誉主席)
佛(60×90cm)
笔走鸾凤写飘逸 墨融五行蕴神品
——记著名书法家郑有国
传统书法自魏晋以降,便以形神兼备为圭臬,王羲之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说透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永恒命题。著名书法家郑有国先生引领当代文人书法潮流,将传承与创新表达得淋漓尽致,既深谙书贵神似的传统,又有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胆识,开创了当代草书神品境界,是谓当代书坛承古开新的典范。
师古而不泥古的创作理念,写满了书以尽意笔墨实践。专致师法古人,郑有国先生临摹颜柳欧赵诸帖深得法度真谛。又能融会贯通,以心作书全方位实践情致与法度并重的艺术精神。历代名家法帖是他向丑书宣战,呈现书法秩序的基石,将二王的清逸、苏黄的跌宕、米芾的跳宕熔于一炉,形成了自我书法飘逸而不失筋骨,豪放而暗藏法度卓越风格。
天道酬勤(120×60cm)
细观先生的行草创作,有着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大机智!刚柔相济,深藏中国传统哲学内核,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思维融入笔墨,通过黑白对比、虚实相生的布局,赋予作品以天地交感的节奏,所以线条的刚柔转换、墨色的浓淡枯润,皆暗合五行生克之道,时时透显着阴阳和调,万物生焉笔墨哲学观,让书法不再是静止的线条符号,而是流动的书道节律。书以载道的追求使他的作品超越技艺,升华为与天地精神相往还思想载体,一望心仪,让人爱不释手。
写文人风骨,作心画精神。郑有国先生写书法有书为心画见的,他将个人修养与艺术追求高度统一,写成的《天行健》《业精于勤》等作品都见笔力如松柏苍劲,气象如高山巍峨,正是其浩然正气的外化镜像,由是在商业化浪潮冲击书坛的当下,他坚守“书正道”的文化信念,以文人书法的书卷气抵御丑书恶俗,拥有了当代文人书法弘扬书道的砥柱功勋,起笔落笔间,达成着一位文化人最不可或缺的文化使命。
业精于勤(220×70cm)
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一支柔毫贯通千年文脉,书道永恒续写时代精神。这些书法作品是形神兼备的典范,是天人合一的诗篇,又是文以载道的旗帜,以独到的光芒,照亮书法正宗本来的模样!这不仅是对书法传统的守护,也是对书法文化未来最有力的正道推进!
笔走鸾凤写飘逸,墨融五行蕴神品。笔墨当随时代,郑有国先生的行草创作不断在传统技法中注入现代精神,所写所作既有兰亭序的文人雅趣,又有寒食帖的率真性灵,古意今情的表达让他的书法成为连接过往当下的文化桥梁,载着传统书法文化的精髓驶向未来,在当代书坛已经树立起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高度的笔墨标杆!怀敬仰之心静观,又见神品笔墨横空!
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 罗扬
2025年8月14日 书于北京
据沧海(150×60cm)
百川学海(60×120cm)
云鹤(60×120cm)
法熟自化(50×12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