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散文”二字常被轻浅阅读稀释成文字浮沫,作家任蒙先生却用史料与诗心锻打出沉实厚重的“文化锭铁”。作家陈本豪老师以“自私”的读者视角,带我们穿越《悲壮的九宫山》《草堂朝圣》等篇章,看见历史褶皱里被忽略的血脉与叹息,也看见一位写作者如何以学术的刀锋劈开审美的裂缝,让思想与文采互为刃与鞘。若你厌倦了小情小调的“散文套路”,不妨借《任蒙的散文艺术》这篇评述为舟,驶入任蒙笔下那片“星空般”的广袤——在那里,每一次仰望,都是一次被历史照亮的当下。

任蒙的散文艺术
陈本豪
被邀参加任蒙散文艺术座谈倍感荣幸,我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认真倾听各位专家的精辟论述,以借他们的学术光芒照亮自己今后的创作道路。面对各位专家学者,我不敢妄言评论与研讨,但出于对任蒙的敬意和散文的挚爱,只想谈一点自身的感受,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我是一个年龄偏大的“文学青年”,读书不多,写书更少,但阅读和欣赏却自有个性。我读作品历来不照顾作家的地位与身价,只认其作品自身的吸引力。说句“自私”的话,我的阅读选择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为我所爱,为我所用。任蒙散文于我的阅读选择,却是一个少有的特例,我很少像这样喜爱去读一个作家的散文,并且每一篇都能读完。任蒙先后送给我几本作品集,惟有《任蒙散文选》我每一篇都读了,有些篇什甚至复读。一篇作品问世的第一企求,就是能让读者读下去,否则再好的作品也付之东流,有人讲对小说而言应该是这样,但对散文何尝又不是这样呢?这是一个基本的标准,也是一个很高的标准。任蒙的散文对于像我这样的读者群来说,无疑是成功的。
就当代文学发展的总体态势来看,小说一直在文坛独领风骚,而散文却相对被冷落,甚至一度被很多人遗忘。然而,进入二十世纪末90年代以后,早已不被人重视的散文园地竟出人意料地热闹起来,许多新老作家、学者和各阶层的文化人纷纷披挂上阵,有些情绪易于激动的人就一扫“散文已趋于解体”的悲观意识,而大声疾呼“一个宜于散文生长的时代到来了!”更有人将这一文学现象称之为“世纪末的狂欢”。尤其是继贾平凹在西安办起《美文》月刊之后,许多报刊和出版社也青睐起散文来,于是就炒热了什么“文化散文”、“思想散文”、“学者散文”和“大散文”等等定义之说,竟一时点燃像中东战火一样的争论。今天我们大可不必拘限于散文文体之内的划分与评判标准,但当今繁荣于文坛上的散文,无可争议地告诉读者,我们确实迎来了一个“散文的春天”。说狂欢也好,说春天也好,那只是一种现象,只有走进作品,才能得到真正的认知与感悟。回顾任蒙的散文创作,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我开始阅读任蒙散文正好是在散文的繁荣时期,二是任蒙的散文作品也正好是在这一特定的时期内丰盛起来的。任蒙不是一个爱赶时髦的人,并且多次表示过,他的写作不会追随时尚。其实,任蒙的散文创作起步很早,假如我没有记错的话,他正式发表的第一篇作品就是反映军旅生活的散文,由此说,散文创作几乎贯穿了任蒙文学历程的始终。
任蒙的散文之所以能够得到读者认同,其主要是内在精神的深度,特别是对历史文化的反思深度和思想的穿透力,留给人们长久的回味,可以说具有大散文的品格。任蒙散文的题材选择并非单一,但无论那种题材,都被他注入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既饱蘸着历史文化的浓墨,又体现出关注现实的文化情怀,具有深刻的思辨色彩与强烈的文化反叛意识。任蒙散文往往通过对历史文化的考究,或抒写千古兴亡,或感受历史沧桑,抚今追昔引人遐想。如《悲壮的九宫山》、《草堂朝圣》、《历史深处的昭君背影》、《千年送别》等篇目,应该是他反思历史文化的代表性作品。
我们不难看出,任蒙散文很注重文本的审美价值,但他决不为了艺术审美而牺牲作品的思想性,无论触摸历史,还是直面现实,都表达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作品中不时闪烁出洞察真理的思想光辉,实现了作者为超越艺术而艺术的创作追求。也就是说,任蒙散文独特的思辨力量与思想个性,不但没有削弱其审美价值,反而为其艺术品位增添了重要的审美要素。任蒙散文的这种特质,在《历史深处的昭君背影》等篇目中得到深刻的诠释,他以散文的笔触对历史人物的生存背景和心理活动,作出了准确的刻画和深邃的思想辨析,受到许多读者的赞同,从而在网络上流传不衰。
任蒙在其创作中表现出很强的科学责任感,读他的一些学术性较强的散文篇什可以发现,有时为了论证一个史实,他肯定查阅过不少史料,对不同的记载和不同的观点,进行反复的比较分析,最终确立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立场与观点。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既是对读者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关于这一点,在《千年送别》一文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尽管有人读后仍然不同意王伦属于士大夫之说,认为王伦做过泾县县令的证据不够充分,但任蒙的考辨也不失其存在于文学论坛的意义。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任蒙的散文归入“学术散文”或“文化散文”之列。
当然,我今天并非想借此机会请大家给任蒙的散文一个确切的定位,只是想谈谈自己对任蒙散文的一点感受和看法。我还是那个观点:只要能给人带来思考,给人带来启迪,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的散文,就是好散文,至于将它定位于哪种散文范畴并不十分重要,起码对我来说是这样。
任蒙的散文很美,读来感受颇深,特意写了两句诗以作馈赠:
镜中落月窥兔影,庭前掠风拘花魂。
当今的散文世界就像一片繁星闪烁的天空,她为那一双双仰望的眼睛而存在,也为嵌缀自己的灵魂而存在。任蒙的散文也像那广袤的星空,她永远为读者的仰望而存在。
作者简介:陈本豪、中作协会员、音乐家,籍贯武汉江夏。已出版散文集三部,纪实文学集七部。长篇纪实文学《京剧谭门》全四卷,被列入2019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参评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荣获第八届湖北文学奖。由选择来诠释与宽博他的含义,则有待未来时空的论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