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褶皱里的生机
——记一枚干瘪的石榴
宜飞
风裹着秋的凉意,掠过墙角那枚腐烂成干的石榴。
曾饱满鼓胀的外皮,如今已皱缩成一张深褐色的纸,紧紧巴巴地贴在干瘪的果核上,连纹路里都积着时光的灰。指尖稍一碰触,细碎的果皮渣便簌簌地往下落。
褪去腐烂时的酸腐气,如今的它只剩一缕若有若无的微涩,混在泥土的腥气与落叶的枯香里,平添了几分沉静。
忍不住将它轻轻捧起,指尖拂过粗糙的壳,细细拭去附着的泥粒,又对着缝隙吹了吹,竟在那褶皱的深处,撞见几颗没完全朽坏的果粒。它们早已失了往日的莹润,缩成一颗颗暗红的小珠子,像被岁月反复磨去光泽的细碎石子,却仍在干瘪的壳里,执拗地抓着一丝不肯消散的肌理。
想来,当初腐烂时,汁液一定顺着果皮的裂口渗入泥土,引来许多蚂蚁、甲壳虫,或不知名的小虫在这里停留。它们在变软的果皮上,用触角轻轻触碰,试探着这颗果实最后的温度。或许还有几只蜗牛,背着半透明的壳,慢悠悠爬过黏腻的果皮,留下一道蜿蜒的痕,像是给这颗果实的生命写下最后一行注脚。
那时的它,该是热闹的吧?即使没有了枝头的光鲜,却用残存的气息,为小生灵搭起一小天地。即便果肉一点点枯竭、腐烂,也依然把自己化作养分,分给这些不起眼的生命。直到水分慢慢蒸发,甜味渐渐消散,只留下空了大半的果壳,静静卧在泥土上。秋风一次次掠过,吹走它身上最后一丝潮气,也拂去褶皱里嵌着的碎渣滓,一点点把它打磨成如今这般沉静的模样。也正是这样一段从热闹归于沉静的过程,让它用最沉默的温柔告诉我们:凋零从不是结束,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把生命的暖意悄悄传递。
此刻,再看这颗干瘪的石榴,它已褪去了特定阶段的标签,已不再是春日里含苞待放的希望,不再是夏日里缀满枝头的热烈,也不再是秋日里意外坠落的遗憾,它只是把从新生到衰败的完整生命,浓缩成了一段沉默却厚重的时光印记,那是归于尘土的从容和圆满。
或许就在明天,等暮色漫过草地时,一场细雨会将它慢慢浸润,舒展,把时光留下的痕迹都悄悄揉进泥土里;或许就在下一个春天,那几颗藏在褶皱里的果核会悄悄拱出嫩芽,带着曾经的记忆重新站在阳光下。无论怎样,这颗干瘪的石榴都早已不是遗憾的注脚,它以最本真的姿态,稳稳接住了生命的回响,让每一段过往都有了温柔的落点。
正如世间所有平凡的生命,从不必执着于永远的光鲜,那些成长中的起落与沉淀,那些与时光温柔相拥的暖意,还有从容转身的别离,本就是生命最动人的模样。YF.9.29...
作者简介:马宜飞,笔名宜飞,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罗庄区作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自由配音师,曾任《新民晚报·江南都市刊》特约专栏写作者。擅于散文、诗歌写作,作品散见于《临沂日报》《沂蒙生活报》《齐鲁晚报》《青年文学家》《丑小鸭文学》《诗潮》《三角洲》杂志报刊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