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而不休耕绿野:农技专家赵兴民与华地农林合作社的黄精增收路》
作者 伍达
秋日的泰安市岱岳区祝阳镇石龙头村,60多岁的赵兴民蹲在林果林下,手握小锄轻刨土壤,浅黄色的泰山鸡头黄精带着潮气露出根茎。这位满身泥土的“田间老师”,是深耕农业40余年的资深专家——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科班出身的他曾任农业广播学校副校长、农业局蔬菜办主任、林业局副局长,一辈子与土地、农技为伴,更专注黄精产业研究20余年,是名副其实的“黄精技术领路人”。
2011年起,赵兴民便深耕黄精研究,首篇专业文章发表后,又围绕种植技术优化、产业发展路径撰写多篇对策性文章,不仅登上《泰安日报》,更入选国家一级农业刊物,为地方黄精产业绘就清晰“技术蓝图”。抽屉里的授权发明专利证书、黄精相关LOGO版权登记证,实验室里的黄精成分检测报告,都是他“以技术深耕农业”的见证。“我这一辈子,就想把农技变成农民能上手、能受益的实在东西。”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心里话。
2018年,由祝阳镇、下港镇十几户农民发起的泰安市岱岳区华地农林专业合作社,在石龙头村注册成立。刚退居二线的赵兴民得知合作社缺技术、缺思路,主动以“技术顾问”身份加入,全身心投入农技指导。如今,合作社已建成100多亩种植基地,核心正是他推广的“林果+黄精”立体种植模式:上方种苹果、桃树,下方套种喜阴的泰山鸡头黄精,让林地资源“一地双收”,大幅提升土地利用率与产出效益。
为让技术更直观、农民易掌握,赵兴民专门开辟30亩“个人示范田”,专注黄精种植技术试验与田间教学。从选种、控温到病虫草害防治,每一步他都亲力亲为,常带着社员在田里实操:“黄精根茎要埋到这个深度,既保湿又不烂根”“林果修剪要留够通风间隙,黄精才长得壮”,把论文里的专业术语,变成“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田间口诀。
“种得好是基础,卖得好、卖上价才是关键。”赵兴民深知深加工是农产品增值核心。他在合作社旁建小型技术实验室,白天盯田间长势,晚上钻研加工工艺:针对黄精酒,用精准浸出法提取有效成分,搭配17种药食同源中草药调试配比,研发的黄精酒通过国家食品安全检验,醇厚又保留营养;针对鲜品难储存问题,攻克“控温加工炮制”技术,将黄精制成可长期保存的黄精片,既作食材也作保健品原料,拓宽应用场景。
如今,合作社的黄精酒、黄精片成市场“抢手货”。为拓宽销路,合作社策划多元营销:线上入驻电商平台,开展“农技教学+产品溯源”直播,让消费者了解种植加工全过程;线下对接本地商超及泰山文旅渠道,将产品包装成地域特色伴手礼,打响“泰山黄精”品牌。这一系列举措,直接带动社员每亩黄精增收超3000元,让“好产品”变“好收益”。
今年9月,泰安市泰山特产商会为合作社挂牌“泰山黄精产业开发示范基地”,特聘赵兴民为商会顾问——这份认可,是对他技术实力的肯定,更是对“退而不休、惠民兴农”情怀的褒奖。社员们总说:“赵顾问没‘局长架子’,不像专家,倒像一起种地的老伙计,教的技术实用,带的路子踏实!”
夕阳西下,赵兴民仍站在合作社基地里查看黄精产量,身后实验室中,新一批黄精酒的调试还在继续。从林业局副局长到田间农技员,从论文作者到产业领路人,他用20余年黄精研究经验,把技术变成农民的“增收钥匙”。华地农林合作社的黄精在泰安市岱岳区扎根生长,赵兴民的农技初心也在此深深扎根——这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老同志,值得每个人点赞。
2025.9.30
作者简介
伍达,山东省泰安市市直机关退休干部,生于农村偏远地区,高考改变命运。参加工作42年,十余次调整工作岗位,从事过企业管理、教师、驻村干部、县、市机关综合管理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