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参加同学会
路边
同学会的流行有些年头了,我想这大约与我无关。因同学会多为中学、大学同学会,极少有小学的。我的履历没舍得弄虚作假,1975年上矿写的是小学。今年4月恰好从县城回丁山有事,接到同学邵俭电话召唤,他建起了丁山小学1974届五(6)班同学微信群,邀我入群,非常意外,也非常高兴。不久,又接到许志培邀请入初中微信群,我说郑苏琦同学已经联系我了,我在犹豫。虽然进过中学门,但没念几天呀!怕人鄙视。许志培说:“一天也是同学,何况记得你应该是第二学期才没念几天吧?许多同学还是能想起你的。”两位同学的热情,已经没有理由推却。于是我又入了陶瓷中学首届(1976届)二(3)班同学群,尽管我从来没有去过陶瓷中学。
这话在外人看来几乎有点矛盾,所以还得交代几句。二(3)班整体来说是1967级红旗小学学生。那时政府推行工厂办学,红旗陶瓷厂和建筑陶瓷厂就兴办了单轨制红旗中小学。期间正值“文革”,遇着了学制缩短和升学时间调整,二年级上了五个学期,五年级上了三个学期,五年级毕业时实际念了七年。按地段划分,丁山小学五(6)班有十余人升入红旗中学,郑苏琦、谈汉钧和我等便是。初一第二学期后期,红旗中学并入另一个厂办中学红卫中学,两校名称取消,改称陶瓷中学,其时我早因不满校方政治环境而辍学。
感谢黄晨莺同学建群,40多年前的团体有了重新凝聚,也使少年时代的情怀再浮心头。记得谈汉钧、蒋鑫培、许志培等同学,那时就很优秀,后来果然考取了大学。夏斌琪等同学,进过部队大学校,也算见识了世面。严明芳、朱金海等三位同学没进初中,但6月24日的同学聚会,大家依然没忘他们,相聚言欢,同忆青葱。全班约60人,建群不久便能有三分之二人参加聚会,不能不说是同学情深,不能不说是恋旧意浓。我们都临近花甲了,唯有心存当年,才不拒白发而葆青春之心。唯有青春心,才不拒岁月而把儿时同学长留记忆。
百年修得同船渡,今生有缘同学实属不易,应当彼此敬重,彼此勉励,彼此劝慰。我是1966年上学的,人生坎坷,一二年级就上了四所,包括高塍镇的雨花庵小学和宜城镇的东域小学,还休学了一年,同学基本忘光。后来到丁蜀镇上汤渡小学,并毕业于丁山小学,才与陶中二(3)班同学们有缘。
感恩微信,感恩黄晨莺和所建的同学群,感恩谈汉钧同学约稿。也期待分享同学们的故事,无论这故事属于哪一种。
2017年7月 宜城荆阳新村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出版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在氿一方》、主编集《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