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为了孩子(十)
王慧仙
2007年4月的一天,我在一本杂志上阅览到一则记录:一位四川女子许配给邻村的一位农家青年,最初因夫家贫寒遭父母阻拦。诞下孩子后,竟被娘家双亲暗中贩卖至河南。她因思念丈夫和孩子多次逃亡均未成功,在折磨中身心交瘁,最终骨瘦如柴、病魔缠身,景象凄惨至极。
由此使我联想到了我的母亲。听奶奶说,我母亲的娘家在城里,还有一个卖布料,绸缎的大铺子,爸爸家本是乡里人,在城里也有个卖杂货的铺子,就在母亲家铺子的隔壁,由于是邻居,大人们经常来往,小孩子(爸爸和母亲)也就一起玩耍,两家的老爷子(祖父)看在眼里,在开玩笑中就给两个孙子定了亲。
姥姥、姥爷知道后极力反对,嫌弃父亲是乡下人。在三十年代的旧社会,父辈定下的事,小辈无从置喙。母亲十四岁便嫁给了父亲,十六岁生下个男孩。因姥姥他们始终不接纳,常留母亲住娘家,男孩最终夭折在母亲娘家,死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姥姥家故意让孩子在水边玩耍时落水溺亡,有人说是病故……疑云重重。僵局一直持续到母亲的爷爷去世。姥姥家迫不及待地为母亲另寻了城里的富户。小舅来唤母亲时谎称姥姥病重,催她速归。彼时母亲已育有姐姐和我,万没想到娘家竟逼她改嫁。她毫不犹豫随小舅回去探望,进门见姥姥安然无恙,当即拔腿要走。哪还走得脱?舅舅、舅母、姥姥、姥爷轮番劝说,母亲斩钉截铁回道:“为了孩子,我甘愿留在农村吃苦,绝不改嫁!”她想逃,门却落了锁。母亲趁夜深人静时悄然翻墙,不顾夜黑风高,一路奔回婆婆家。
此后,姥姥家又叫了好多次,母亲没去,奶奶知道后担心地问母亲情况,母亲没等奶奶说完话,就对奶奶说:“老婆婆你放心,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他(丈夫),为了你老人家,我不会改嫁的。”奶奶听了母亲斩钉截铁地回答后,放心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不知爷爷从什么时候抽上了大烟,城里的铺子破产了,农村家里的牲畜、农具、田地都卖光了,家庭生活全靠爸爸在农村教学的一点微薄收入和母亲做针线来维持,家境贫穷的不堪目睹。
一九五二年土地改革时农会给我家分了地、牲畜,生活慢慢地好起来了,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年爸爸去世了,雪上加霜的是小妹在发麻疹时双目失明了,沉重的担子又压在了母亲的肩上,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母亲把自己心爱的嫁妆——保留了多年的衣服换了几斤粮食,全家七口人节约着吃完之后,母亲实在没办法了,就去几年没去过的舅舅家求助,舅妈说;“当初没听我们的劝告,现在后悔了吧?”母亲回答说:“当初听你们的劝告,改嫁给有钱人,现在不是成斗争的对象了吗?即使不是斗争的对象,抛弃孩子自己过有吃有喝的幸福生活,能心安理得吗?现在我为我的孩子们四处奔波,日子过得寒酸一点,可我心中无愧,在孩子面前,婆婆面前,我是至高无上的……”听了母亲的话,舅妈闭口无言,姥姥心疼她的女儿说:“菊香,你一个人顾一家七口人的生活,还供几个孩子上学太累了,还不如让丫头们帮你劳动争工分。”母亲说:“只要孩子们坚持念书,就让她们念书,丫头们以后能过好日子,我死了席片卷掉我也心甘情愿。”
方圆百里无人不知母亲的美名,众人无不交口称赞。父亲在世时,母亲素有“白牡丹”之称;父亲离世后,她以一己之力扛起家庭重担,供养几个孩子读书,殊为不易,人们便唤她“女强人”。
我深为拥有这样一位孝敬公婆、忠诚丈夫、为孩子舍弃自身幸福的母亲而倍感自豪与骄傲。

作者简介:王慧仙,退休教师。爱好写作、绘画、旅游等。早年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上海“母亲陵”》曾获奖。近年,相继在《茌平文苑》发表散文、诗歌若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