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
——马为民和他的“为民民俗展览馆”印象
在陇中黄土高原的褶皱间,安定区香泉镇陈家屲村镶嵌着一座"时光博物馆"。每年上万名访客穿过玉米摇曳的田野,越过洋芋花盛开的山坡,来到这座收藏着三万余件老物件的展览馆,感悟红色记忆里不屈不挠的精神,触摸犁铧锈迹里沉淀的春耕秋收,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协同发展的脉动。展馆里,每一件老物件都像是一位和蔼的长辈,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待着访客们的到来。访客们轻轻抚摸着这些老物件,就好像能触摸到各族同胞一起生活时的那份热乎劲儿,那是大家相互帮助、相互照顾,一起过日子的温暖感觉。这里不仅是文物的陈列所,乡愁的栖息地,更是几代人记忆的“时空容器”。
近年来,关于这座展馆的报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去陈家屲村一览展览馆尊荣,亲眼看看、亲手摸摸展品,拜访马为民先生,成了我心中萦绕多年的夙愿。
2025年8月31日,应孙彦林先生之邀,我和几位文友踏上了寻访“为民民俗展览馆”的旅程。清晨的天空澄澈如洗,我们沿着定西至香泉的公路前行,两侧的玉米田翻涌着绿色的波浪,洋芋花在风中摇曳成紫色的海洋,蔬菜大棚的塑料膜泛着粼粼波光。当印着“为民民俗展览馆”的匾额远远跃入我们眼帘时,马先生早已在展览馆附近的马路上等候我们一行多时。
“欢迎各位光临!”马为民先生笑着迎上来和大家一一握手,眼角的皱纹里盛满喜悦、成功的阳光。他带着我们推开那扇承载着半个世纪记忆的展馆大门。
年逾古稀的马先生,身形虽显瘦削却十分挺拔。岁月这把残酷的利刃,在他的脸上无情地刻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沟壑,那是时光留下的战斗勋章,见证着他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但那双眼睛里,依然闪烁着智慧与热情的光芒。他就像一本有着浩瀚记忆的历史书,引领我们走进那片充满故事的天地,在他细致入微的讲解下,每件展品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点点滴滴。
据了解,为民民俗展览馆占地2500平方米,馆内现存古旧物件三万余件。馆内陈列着老式自行车、唱片机、电影机、缝纫机、乡村大喇叭、煤油灯、老式钟表、粮票、布票以及各种农耕用具……这里收藏的每件藏品,是几代人真实生活的见证。在这里,只要是陇中乡村曾经使用过的物件,几乎都能找见。展览馆由团结奋进馆、红色记忆馆、共同体意识馆、农耕记忆馆四个分馆组成。
共同体意识馆跃动着鲜活的生命力;红色记忆馆沉淀着岁月的厚重感;团结奋进馆中,各民族文化如星河交织,绽放出融合的华彩;农耕记忆馆里,老物件与旧照片氤氲着时光的温度……这一切,仿佛推开一扇扇时空之窗,让我们与往昔岁月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
农耕记忆馆的展墙上,一帧遒劲的毛体横幅赫然入目——"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是马先生亲笔所书。墨迹如刀,刻下他半生收藏的执着;字势若峰,托起他毕生追求的信仰。这方横幅,既是历史的证物,更是精神的丰碑。我们不约而同地向先生投去敬佩的目光。
近两个小时的参观后,我们在马先生家的院子里围坐,举行了随意性的座谈。主人端来的茶水冒着热气,西瓜透着香甜。座谈中,马先生向我们深情讲述了他乡村教育经历、收养残疾儿童的爱心故事,以及红色收藏的人生轨迹,还介绍了展览馆主要藏品的来源、展馆现状及展馆未来的发展愿景。
马为民先生自豪地告诉大家:“作为一名有着49年党龄的老党员,我有几句心里话要说,这也是我大半生所做的三件大事。第一,我当教师十一年,从未让一个孩子辍学;第二,我收养的残疾闺女,从未让她挨过一顿饿;第三,我创办的民俗展览馆,为子孙后代留住了乡愁。”
下面,让我们通过四个真实的镜头,再现马为民先生平凡人生中的不平凡之处。
镜头一:三尺讲台十一载,我是孩子们的“马老师” “1974年,我十八岁从定西一中毕业,同年8月,被大队聘为陈家屲民办学校教师。在从教的11年里,我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与精力。那时,学校的条件十分艰苦,教室四面透风,孩子们坐的是用泥巴和纸浆做成的桌凳,冬天冷得刺骨。我担心孩子们长期坐着会生病,便用麦秆编成帘子当作坐垫,用旧衣服做成小垫子铺在胳膊下防潮。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丝毫未减。每年学区统考,我带的班级成绩都名列前茅。11年的教学生涯,我教过300多个孩子。如今,他们见到我依然亲切地叫我‘马老师’,这是我最爱听、最温暖的称呼!”
镜头二:光影十一年,我是乡亲们的“放映员” “1985年,组织调我去乡文化站工作,并兼职电影放映员。我实在舍不得离开学校,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我太多的回忆。老支书知道我的情绪后,亲自找上门来,轻轻推着我的肩膀说:‘为民,你是文化人,文化人到哪里都会发光,我相信你能做好每份工作。’老支书的话,坚定了我去文化站工作的信心。我要当好政府的喉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一干就是十一年。”
镜头三:十九年父女情深,我是孩子的“顶梁柱” “我家一直经济拮据,但父母从小就教导我要同情弱者。2006年,我在兰州人民医院抱养了一名智障女婴,给她做了六个月的高压氧治疗,却毫无效果;2008年,我前往上海,边打工边为她治疗,五年间花光了所有积蓄,效果依然不明显;后来,我又从上海转到西安、兰州等地寻医,结果都令人失望。2011年,我们用积攒的钱在定西火车站租了间房子做按摩治疗,又是五年。如此反复,我也渐渐支撑不住了。但近二十年时间里,我们老两口和大女儿把孩子视如己出,孩子虽然残疾,我们仍精心呵护。在这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中,我们一家人也感受着爱和被爱的温暖。”
镜头四:三万多件老物件,是留给乡亲们的“传家宝” “2018年8月,我自筹资金在自家院子里,用砖瓦、彩钢搭建了一个九十多平米的简陋展览馆,把自己五十年收藏的三万余件文物、老物件分门别类地摆放在展览柜里,免费向社会开放。我当起了解说员,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参观者,得到了大家的赞誉,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2020年,政府投资20万元分两期对展览馆进行了提升改造,办馆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参观过程中,当我问及创办民俗馆的初衷时,他说:“这里吸引了很多老年人,他们看到这些老物件,就会不由自主地流泪。曾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儿女搀扶着前来,也忍不住老泪纵横。”创办民俗展览馆,不仅仅是为了珍藏过去的记忆,更是为了传承。小学生听到我给他们讲这些老物件的故事,大都不太相信,便用稚嫩的语气问我:爷爷,您是不是在哄我们?”说到这时,马为民表情严肃,他希望能通过民俗馆让下一代了解老一辈的生活,不忘初心,记得来时的路。他说:“我创办这个民族展馆的就是为了不忘初心,主要是教育下一代。我免费为大家服务,这就是我人生的快乐。节假日,成百上千的人来参观,我架起喇叭给他们讲民俗馆的故事,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
几十年的收藏历程,马为民先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作为一名收入微薄的农民,投入不少的资金搞收藏,让他的家庭经济困窘,有时举步维艰。
马为民先生早年的一个收藏故事特别感人。收藏初期,妻子在村里经营小卖部,他每次进城进货时,会偷偷截留一点货款以买藏品。藏品买回来后,先瞒着妻子藏在不起眼的地方,等妻子“放松警惕”后,再转放到展柜里。
参观结束时,冯惠东、梁枢、贵荣、刘阳河等几位书法家为展览馆题词留念,这些墨宝为展览馆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也表达了各位书家对展览馆和马为民先生的敬意。
如今,“为民民俗展览馆”已化作黄土地上的文化灯塔。多年来接待社会各界人士及大中小学生七万多人。令人敬佩的是,所有接待工作都由年近古稀的马为民一人完成。
展览馆院子里,一块平整洁白的大石上,刻着一个大大的“爱”字。马为民先生告诉我们,这是他最喜欢的宝贝之一。这一个“爱”字,对他而言,意义非凡,它代表着他对党的忠诚、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的深情以及对家乡的眷恋。
我们静静地望着这块“爱”字石,仿佛能透过它,真切地感受到先生几十年来,把自己全部的心血都投入到创建民俗展览馆这件事上的那份初心,那是多么纯粹又坚定的信念啊!
参观过程中,我们多次与先生合影留念,这些照片将成为我们珍贵的记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9年12月,马为民家庭荣获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家庭;2020年12月,展览馆被命名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21年5月,马为民被评为全区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23年1月荣获“最美安定人”称号;同年被评为“甘肃好人”,2024年进入中国好人榜。展览馆现已成为定西市安定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实践基地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及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临别时,马先生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民俗展三期建设‘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馆’项目已立项,国家将专项资金支持,有望年内开工。建成后将成为全省爱国主义和红色教育基地,民俗馆将迎来更美好的前景。”
中午时分,炽热的阳光透过展馆的玻璃,直直地照射进来,把整个展馆照得亮堂堂的,每一个角落都清晰可见。马先生身形高大,稳稳地站在“为人民服务”的横幅下面,那挺拔的身姿和横幅上毛体字的大气磅礴相得益彰,就好像他本身就是那几个字所代表精神的化身。
展柜里,有两件东西特别引人注目。一件是1976年的入党志愿书,纸张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微微泛黄,边角也有些磨损,但上面的字迹工工整整,一笔一划都饱含着当年的赤诚之心;另一件是2023年获得的“最美定西人”荣誉证书,崭新的证书散发着光彩,红色的绶带鲜艳夺目。这两件东西放在一起,就像一位老党员近五十年人生的缩影,见证着他从加入党组织那一刻起,就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只要还能动,我就要把这个馆办下去。"他的话语轻柔却坚定,"让年轻人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马先生的引领与推动下,这方小天地将绽放更耀眼的光芒,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爱国主义和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那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情怀,也将随着岁月愈发醇厚。
2025年9月于定西
作者简历
苏延清 高级教师,甘肃省骨干教师,定西市作家协会会员,定西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多篇散文、报告文学、杂谈、小小说散见于省内外报刊。主编了多部地理教学参考资料,被多家报刊聘为特约撰稿人,著有文学作品集《走过大山的脚印》。2019年9月开始,主持公众号《西岩茶座》,目前运行900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