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艺术,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它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穿越历史的长河,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演进。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艺术家们始终肩负着探索与创新的使命,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感知和无畏的勇气,不断突破艺术的边界,试图在时代的浪潮中掀起一场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
“破界”一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中国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他们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跨越东方与西方的文化隔阂,融合不同艺术形式与媒介的壁垒,以全新的理念和手法,重新诠释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挑战了既有的艺术规则,更引发了观众对于艺术本质、社会现实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思考。
然而,这场艺术革命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持续演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充满了未完成的探索与未知的可能性。艺术家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敬畏,他们深知艺术的边界是无法穷尽的,每一次的突破都只是新的起点。正是这种未完成的状态,赋予了艺术永恒的魅力与活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前赴后继,投身于这场伟大的艺术革命之中。
此次“破界——中国艺术家未完成的艺术革命线上特别展”,旨在通过线上展览的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中国艺术家们的创新精神与独特魅力。在这里,你将看到来自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它们或以传统技法为基础,融入现代元素;或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展现传统意蕴;或以跨学科的方式,探索艺术与科技、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融合。这些作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艺术的夜空,也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激发观众对于艺术的热爱与思考,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与魅力。同时,也期待更多的艺术家能够加入到这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来,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华章。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破界”的艺术之旅,在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北京墨真书画院编辑
刘燕声题《破界》
刘燕声:艺术破界的山水画革新者
在中国当代山水画界,刘燕声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创新精神,成为一位重要革新者和百度国画代表人物,是近年来具有高辨识度的画家。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更是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为山水画注入了新的活力
太行雄峰扑面来
一、艺术启蒙与早期成就
刘燕声,1958年出生于河北平山县的艺术世家, 1972年,他有幸得到了吴冠中先生的启蒙,为之后的艺术努力奠定了基础和方向。1978年,考入河北师大艺术系美术专业,练就了素描色彩人物山水等坚实的造型基础,分到国画专业后,侧重于山水画的学习,成为李明久先生的第一位入室学生。在校期间的1981年,创作了《太行明珠》山水画作品,参加了1958年以来的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其山石云林的自然渲染画法,成为这种画法最早定格在全国美展的作品,中央新闻纪录片曾收录作品并称为青年画家的后起之秀。此后一段,作品多见诸省级以上展览及报刊杂志,
壮美山河
二、艺术创新与微结构山水画概念的提出
刘燕声曾供职于文联、新闻及政府机关,因工作和其它原因,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中断了真正的绘画创作,但一段时间转为包装、书籍装帧和艺术字体的设计,期间独创的《汉真广标》艺术字型成为方正字库的精品字体。
壮美太行
2015年,刘燕声重拿画笔,他一切从零开始,注意到从传统到后来的山水画,对结构美重视不够,于是,他提出了“微结构山水画”的概念。这一概念强调自然山石结构美的刻画,将传统笔墨与现代高分辨率视觉理念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它通过刀刻般的笔墨,使山石的质感和结构更加突出,有效拓展了笔墨的表现力,赋予了作品更强的视觉触发性和时代感。这一创新,被视为山水画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积极影响着诸多山水画家对结构美的重视和刻画,为山水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太行如诗
在具体的画面经营中,力求表现出阳光通透、生机旺盛、结构突出、质感强烈、饱满霸气等特征。
在笔墨表现方面,充分挖掘水墨工具的潜力,对自然物象进行升华性地体现,它不是工笔,不是写实的照搬和描抹,是以全新的笔墨诠释自然神韵。强调骨法用笔、下笔如刀,笔笔要落在结构上,力求雕刻般的线,坑洼不平的面,加强苍劲与颗粒性的质感。同时力求充满严谨与奔放、密集与疏松、大墨与小笔、动与静、黑与白的对比,并且强调点线面的律动和笔触的跳跃。
阳光太行
在传承方面,遵循传统的基本章法,比如留白落款等。古人的应物象形、石分三面、师法自然等理念,是刘燕声紧抓的一条线。在实践中,找到了传统与现代、西画与水墨、象形与夸张的切合点,能够把它们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让笔墨恰到好处地、有效地去造型,使画面不糊不浊不堵不腻,越深入刻画越强烈,而不是越画越腻弱,就是这样一种不失笔墨的综合体。
云起太行
三、现代山水画的探索与实践
在刘燕声的整个绘画体系中,微结构山水画只是一个方面,他的实践非常广泛,油画、水彩、国画,人物、山水都在跨界性的尝试,还有各种物象、多姿的四季,难的易的、繁的简的都要画,从中来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和积淀更多的笔墨储备,这种跨界性、自我加压的体验,对他山水画的提升至关重要。也正因此,达到了山石云水、房舍丛林等元素均替换成了自己鲜明的表现语言。
蕴漫太行
他追求两个极端:一是严谨到极致,二是放松到简笔。力求题材生活化,幅幅都要从生活中来,风味多样化,别让人产生那种看了一幅不用再看的乏味感,这些都体现在了他的作品中。
深谷
四、艺术理念与时代精神
刘燕声认为,成就画家的三大要素为:一是时代感,二是艺术风格,三是理论体系。
刘燕声高调坚持时代感,他说,大时代要有时代印迹,后人是要解读这个时代作品的,所以,画家们得有人站出来铁肩担道来创新,成败与否起码努力了。
河山不尽
刘燕声在多年的工作中,养成了积极阳光的心态,所以,他认为作品要有温度,要阳光,要有烟火气,要传递一种热爱生活的情感,不画那些萧瑟寒凉的无人区。
在刘燕声的理念里,风格的形成并不难,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不被人注意的细节特征,抓住了作品就会与众不同,当然,这细节是以专业笔法去体现。把细节放大、夸张和烘托是刘燕声形成风格的重要手法,他说,远处看人都一个样,走近了才能辩认出谁是谁,道理是一样的,大山远水基本都差不多,如是特写,特征就会得到强化。
醉在金秋
五、结语
刘燕声的艺术破界之旅,是一次对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探索。他的“微结构山水画”和现代山水画的创新实践,为山水画的转型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他的艺术成就,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未来,刘燕声将以他的画笔挥洒无限可能,书写艺术传奇。
梨花香飘太行村
太行古风
又见梨花白
古院梨花香
油画-留守母亲
油画-农家人
国画人物-开怀
国画人物-打麦场里
国画人物-麦子装车啦
醉美秋太行
秋雪
雪趣
原野声醉
村里
秋叶朗
秋水韵
雪里人家
一方水土祖辈情
院墙
太行老石村
意写乡间
秋钓
雪后人家
水彩-秋水流过-100dp
水彩-岸柳成影
水彩-春枊
水彩-夜雨
水彩-山村胡同
水彩-枝韵
水彩-鱼池风情
水彩-山上一家
水彩-太行农家
水彩-杨柳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