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云在古道幽
——“重走诗仙路,再访石门高”采风习作
文/陈耀进
头一次探访白沙岭,那是2003年暮春的一个周末,当时是陪同老作家丁育民先生到石门高采风,当时我写了篇游记在《江南游报》刊发了。那次正值杜鹃花盛开的时节,我们一行人从南面石板古道上行,绕行七八弯,一簇茂盛的、鲜红的杜鹃花隐约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它就盛开在石阶旁的树丛里,探出的枝叶如迎宾般的向我们挥手致意。真乃人有意,花有情。
今年初秋,因市作协组织的“重走诗仙路,再访石门高”文学采风活动之邀,我再次探访白沙岭。这是本人第二次踏上白沙岭古道,两次都是从南面上行又原路返回的。白沙岭海拔765米,风景独好,秀色可餐。关于白沙岭,有民谣曰:“白沙岭,如巨蟒,上七下八十五里,钻云破雾九十九道弯,东指九子山,南望七井山”。走进白沙岭石板铺就的漫漫古道,如入仙境,蔚为壮观。踏上这一块块长条石级山道,极容易使人萌生无限诗情。怀着这种诗情,上白沙岭古道去寻幽访古,其趣无穷。
踏上古道,牵人入深,遁入两山夹一坞古道幽谷,山路串起和熙阳光,跌宕山泉,温柔山风,将初秋山光水色,毫不吝啬洒满人身,美丽了整条山坞,毕竟是山间道路,众人一路吭哧吭哧前行,沿路植被茂盛,绿意葱茏,流水哗哗作响,给人无限美意。
古道寂寂,岁月无声,晴空丽日下的山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全被满目绿色包裹得严严实实,青翠欲滴。浓荫下的古道,或宽或仄,或陡或缓,或隐或显,曲折盘旋,蜿蜒于群山脊梁之上,逶迤于幽深密林之中。石径上落满了形状各异、颜色不一的枯枝败叶,脚踏上去,轻松绵软;偶有果子悄悄滚落脚底,算是送来一份山野独有的问候。参差斑驳的树影轻摇缓摆,与林中少见的黑趐大蝶翩翩共舞;个头硕大、威严的山蚁,个个好像身负神圣使命似的在山路上来回穿梭。按山民说这里蚂蚁搬家天要下雨,天空突然乌云滚滚,雷声不断,当时也只是一阵子雷声大雨点小,由于天气闷热,漫山遍野仍响起初秋热烈的蝉鸣,或尖细或粗犷或短促或悠长,汇成山林王国里最恣意最纵情的欢唱。山风袭来,松涛起伏,篁竹摇曳;深谷里,孤鸟幽鸣,流泉飞溅。新鲜的植物草叶气息,温热而浓郁,直入到鼻腔……
沿着古道,拾级而上,一会儿便到了岭头,豁口处,早先的那座亭子虽已坍塌,石墙犹在;山那边,只见路径两旁草木葳蕤,人迹罕至。我们眼前的山势忽上忽下,两侧密林中已是硕果压枝,“七月杨桃八月楂,九月板栗笑哈哈”!这些秋山之果纷纷竟相跃入镜头。山脊高处山风乍起,着实让人神清气爽。西望来路,群山起伏,层峦叠嶂,心中豁然开朗;极目东顾,几处村落,阡陌纵横,一切尽收眼底。我的心突然变得平静而且愉悦起来,仿佛此行是为造访一位千年久违的谪仙翁,幻觉之中仿佛他来不及做任何修饰,甚至有几分胡子拉碴,酷似那“诗仙”、“酒仙”、“游仙”的模样……
白沙圣迹,千古流芳。据《李白与九华山》一书记载:唐天宝八载(749年)冬天,李白第一次到秋浦,与前来迎接他的诗友韦权舆一起到石门桃花坞高霁隐居处,邀其一道,同上九子山。这是李白“第一次上九华山”的历史记录。三人从桃花坞出发,沿着白沙岭古道,过牛栏阡,登黄泥岭一天门,上楼台山进天门、二天门,再登七贤峰三天门大堡,途中在一位复姓夏候名回的绅士家中小憩,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饮宴中,坐眺九子山雪景雄姿,诗人们诗情激荡,即兴赋联句唱和:“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李白)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高霁)积雪矅阴壑,飞流歕阳崖。(韦权舆)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李白)”。他们一气呵成,珠联壁合,改“九子山”名为“九华山”,成为九华山传世之作。享誉中外的佛教名山九华山之名,自此而始。这首不朽的联句,被尊为九华山的“定名之篇”。
巾帼英雄,斩杀金敌。我们在白沙岭上歇息期间,还听到这样一个历史故事。绍兴三年(1133)暮春,岳飞在收复“六州”获大胜,接着金兵又大败庐州之后,他再次奉命出师池州,守护长江防线。岳飞此次领兵到池州其主要任务是休整军队,扩建军训基地,修建工事,打造战船,锻造军械,建立牧马场,招募新兵;并严格按照新订制的《练兵议》统兵操练迎战金敌。岳飞命池州本土巾帼英雄梁红玉为前军都统制,命其长子岳云协助梁将军当好训兵教官,命韩世忠将军和池州知府陈规负责全面的基地建设,决定屯兵池州六月之期。
就在招募的新兵进营之际,家住池阳棠溪的梁时琛趁机混进了军帐,原来这个梁时琛是梁红玉的堂弟,从小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不但不思报国,还混进了金兵内部做了奸细,并奉金邦四太子金兀术之命潜入宋军营内,盗取了军事情报,然后在金兵保卫队的掩护下驾马逃跑,正在逃跑中被宋兵的中军发现了,梁将军得知此事之后,立即亲自策马和岳云带领的队伍跟踪追击捉拿金兵盗贼。金兵发现了宋 军尾随追击,他们直往深山之中奔去,一直跑到了石门高准备翻越白沙岭逃往青阳,上了白沙岭石板古道金兵马蹄严重损伤,马也跑不动了,梁红玉从右侧山中小道的近路一下子在白沙岭岭头包抄了金兵之敌,经过半小时的厮杀,梁红玉以少胜多全歼了金敌,最后逮住了梁时琛。此时的梁时琛不得不向梁将军交待了投敌盗取情报的全过程,愤怒不已的梁将军一声枪响结束了梁时琛罪恶的生命。梁将军此举大义灭亲使全军将士震惊慑服,迅速树立起军威,达到了整肃军纪、提升士气的目的。
一条古道,魅力无穷,白沙岭如一部尘封千年的“线装古书”!只因李白走过,底蕴深厚;将军走过,光辉可人。一位诗仙,一位英雄,使白沙岭古道声名鹊起。
伫立古道,极目远眺,只见群山连绵不绝,雾霭苍茫,云绕山腰走,山随云头动,令人豪情顿生,张开双臂迎风而立,静心聆听,一叶知秋,风在低语,鸟在幽鸣,溪在欢唱。真乃“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此时的山山水水尽入我的怀抱,让我沉醉,令我宁静,使我忘记了一切世俗。只愿自己能携一脉秋风,摘一捧秋山之果,自此谈笑流年;只愿自己能拥一抹向秋的饱满思绪,自此一路从容。哦,来吧,朋友!走一走这悠悠的白沙岭古道,爬一爬这高高的白沙岭,是如此的怡人,如此的怡心。只有走进大山,才能感受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只有天地精神入心入怀,才会真正体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深刻内涵。山水能让人心灵为之一震,眼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东坡曰:“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孔子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即所谓寄情于山水矣!在这秋阳杲杲的季节里,寄情于悠悠白沙岭古道,寄情于潺潺流水的龙须河之源,怎不让人“心旷神怡”而痛呼快哉?!青山绿水,心思飞扬,集天地之大美,思千古之名贤。就在这斑驳的古道上曾走过王十朋、高霁、高薰、高炳麟、高铃、高舆清、高子军、高昂一、高锐、高德兴、高铨、高璋修等一批又一批的文化魁星人物。同时,古道上还承载着多少名流、士子、商贾和百姓的喜与悲;留下了多少行人为各自的名利、生计而在古道上奔波洒下的汗水与劳累。有道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探寻着古人在此留下的脚印,我仿佛早就与这古道有着深厚的缘份和浓浓的情感,抚摸着一块块宽大的石板,我倍感亲切。在这里,如投进自然厚实温暖的怀抱。在这里,最能真切的触摸季节运行的强劲脉动与心跳,领略大自然汹涌澎湃的活力和无与伦比的风采;犹如潜入了历史最深邃的梦境。在这里,能思接千载,神游八荒,复活那些尘封许久的沧桑往事,唤醒那些沉睡千百年的斑斓记忆;在这里,更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犹如行走人间天堂。放下了红尘中的烦忧,带着轻松和幢幜,在行走中愉悦身心,强身健体,磨砺意志,彰显至真至热的情感,开拓了视野,增加了阅历。正所谓:海阔天空任逍遥,天地之间存浩气。

历史古道,谁能料到,时至今日却成了我们休闲观光的胜处。历经千年风霜雪雨,古道依然盘桓在崇山峻岭之上,它是古人遗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遗产。每块石阶都铭记着古人克服艰辛万苦、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每寸路基都饱含着古人挥洒的汗水和倾注的心血。苍茫的古道虽不再作为交通要道,然而,时光已逝,路在、山在、林在、水在、云在,战胜自然,开拓进取的精神仍在!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保护好这片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和这里的一草一木以及这条曲径通幽的古道。今天建设的现代化高速公路、铁路、应秉持环保意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在享受便捷的同时,更能享受原始古朴及和谐的自然风光。
作者简介:陈耀进,安徽池州人,毕业于鲁迅文学院,中国影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安𡽪省作家协会理事、池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第一届池州市昭明文学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涉及诗歌、散文、小说等题材。九十年代开始专攻电影、戏剧、电视剧等形式的剧本创作,电影剧本代表作有《皖南星火》等;舞台剧剧本代表作有《旗映牯牛牯》等;电视剧剧本代表作有《天仙配后传》等,迄今作品共有300多万字,部分作品在《世界汉语文学》《中国文艺》《新戏剧》等多种刊物上公开发表。多部作品先后投排演出、投拍公映,还有部分作品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省、市级各类奖项60多项。个人曾被授予共和国精神文明建设突出贡献模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