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来了!
带着长江的狂澜、带着龟蛇山的巍峨,
带着十四亿次心跳叠成的鼓点!
今天,我站在天安门广场,
站在太阳升起的正中央,
把一整部中国的黎明高举过头顶——
让你们看见!
你们!
那些倒在硝烟里的名字,
那些比子弹更尖锐的青春,
那些用骨头铺成的大路,
此刻,正从纪念碑的每一寸花岗岩里向我走来!
我看见你们了
把最后的呼吸绣进国旗,
把未竟的年华折成白鸽,
把“中国”两个大字
写进我们每一次呐喊的 喉咙!

老战友啊!
麻栗坡的兰花又开了,
我带来那年没抽完的“红金龙”,
40年的霜雪 瞬间化成热泪。
我说:
“兄弟,家乡的稻穗熟了,
高铁穿过你曾放牛的山口,
孩子们在读课本里
你最喜欢唱的那句‘我爱你中国’……”
你说:
“只要山河无恙,老兵不死,只是长成了 祖国的脊梁!”
你听!
大阅兵的脚步在云端铿锵,
那是新一代军人喊出的誓言,
那是辽宁舰劈开的浪壁,
那是“歼-20”掠过蓝天的轰鸣——
一声比一声高,
一声比一声长,
一声把“人民英雄”
四个烫金大字
喊得
日月无光!

来吧!
让所有倒下的 都站成旗杆;
让所有告别的 都长成森林;
让所有沉默的 都化作雷霆!
只要我们还在朗诵,
你们就永远年轻——
只要红旗还在飘扬,
你们就永远冲锋!
今天,我把自己也按进这方基座,
与你们并肩——
让银发成为新的勋章,
让皱纹成为新的山河,
让每一次呼吸 都告诉世界:
人民英雄!
是滚烫的碑,
是燃烧的钟,
是十四亿颗心脏
同时跳动的——
中国!
此刻,
我把右手举过额头,
向你们,向青春,向不朽——
敬礼!
然后转身,
把未竟的征途踩成鼓点,
把未来的中国走成我们共同
永生的——冲锋号!

赏析语:《以山河之名》字字是滚烫的敬意,句句是血脉的共鸣。从“长江的狂澜”到“骨头铺成的大路”,从“麻栗坡的兰花”到“高铁穿过放牛的山口”,历史与当下被揉碎了又拼起来,先烈的“未竟”与我们的“传承”在诗里紧紧相拥。尤其那句“老兵不死,只是长成了祖国的脊梁”,就像一记重锤敲在心上——原来“不朽”从来不是抽象的词,是稻穗、是高铁、是孩子们的课本,是我们脚下每一寸安稳的山河。
朗诵者更是带着我们一起“站在纪念碑前”。从开头“我来了”的激昂,到“老战友啊”的哽咽,再到结尾“敬礼”的坚定,声音里像藏着千军万马:有硝烟里的青春,有稻穗熟了的温柔,更有“把未来的中国走成冲锋号”的决绝。每个字都像带着体温,把“人民英雄”四个字念得有重量、有光芒,让人忍不住跟着挺直腰杆。
谢谢诗作者和朗诵者,让我们在烈士纪念日又一次触摸到:英雄从未远去,他们就在稻穗的浪里、高铁的风里、孩子们的读书声里,在我们每一次为“中国”二字心跳的瞬间里。

作者:陈辉,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成员,湖北省朗诵家协会文学顾问。

朗诵:蒋晓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成员。
责任编辑:刘晴

题字:武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瞿忠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