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即《老子》,又称「老子五千文」,是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来被道教奉为最高经典。
《道德经》的作者姓李,名耳,又名老聃,人们尊称他为「老子」。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本是周朝管理王室藏书的史官,因目睹周朝逐渐衰微,打算退隐。他离开周朝的京城一路西行,经过函谷关时,遇到了关令尹喜。受关令尹喜的嘱托,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这就是《老子》五千文。汉代河上公作《老子河上公章句》时,将《老子》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名为《道经》,后四十四章名为《德经》,《道德经》因此而得名。从唐玄宗时期开始,《老子》又被尊称为《道德真经》。
《道德经》是道教的最高经典,但又不仅仅是一部道教典籍,它拥有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内容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管理、文学、美学、修身等方面,因此《道德经》的思想具有跨越历史、跨越宗教、跨越文化的永恒价值。
有人说,老子是「中国哲学之父」,那么,《道德经》就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哲学著作。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围绕「道」展开。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和主宰,但「道」是一种混沌的状态,看不见,摸不着,也无法用语言来描述。「道」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自然无为,这也是《道德经》一书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