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
《归来,在第七十六个清晨》
文/车兴明/安徽滁州
清晨六点,
老钥匙在锁孔里转动。
"咔嗒"。
七十多年的漂泊,
被这声轻响接回了家。
母亲的白发在晨光里飘摇,
像故乡的芦花。
她的手还记着我儿时的轮廓,
在空气里颤巍巍地画了个圆:
"回来了,就好!"
粥在锅里咕嘟着,
熬成比半个世纪更浓稠的等待。
我走向重新认识的故土。
长满荒草的河岸,
如今泊着白鹭;
当年奔跑的田埂,
站着光伏板阵列——
它们正把阳光酿成电流,
在血管里种植新的黎明。
街角公园的石凳上,
百岁老兵用弹壳拼贴刘老庄连的军旗。
滑板少年的耳机里,
军号声与电子乐正在焊接
第七十六个秋天的勋章。
支教老师的自行车铃铛
在晨雾里叮当作响。
车筐里颠簸的粉笔头
正把褪色的黑板字
重新种进更蓝的天空。
当夕阳为天安门镀上第七十六层金辉,
我遇见那群深潜归来的工程师。
探照灯的光束切开深海波涛,
那些修复它的手
还沾着七千米的蓝。
夜色初合时,
外甥女教我视频通话。
屏幕那端,救捞船长的笑容
还带着砍断蟹笼时的果决:
"生命无价,祖国知道。"

而我的老钥匙,
静静躺在5G基站投下的光影里。
它打开的不仅是记忆的门,
更是深海探测器的启动键。
今夜,我不再是数着归期的游子。
我是母亲碗里那勺温热的粥,
是支教老师教案上新添的批注,
是深潜器灯光照亮的未知,
是无数双手托举的这个清晨——
第七十六次破晓,
每一缕光都认得回家的路。
评述正文
《归来,在第七十六个清晨》评述
车兴明先生的散文诗以“归来”为核,将个人记忆与家国叙事熔铸于第七十六个清晨的时空切片中,通过钥匙、白发、光伏板、深潜器等意象群,完成了一场跨越七十余年的精神还乡。全诗以“锁孔转动”始,以“破晓之光”终,在私密情感与宏大主题间架起一座轻盈而坚韧的桥。
一、微观叙事中的史诗性
开篇“老钥匙在锁孔里转动”以声觉细节撬动历史纵深,“咔嗒”一声既是物理归家的宣告,更是心理防线的瓦解。母亲“颤巍巍画圆”的手势与“光伏板阵列”的科技意象并置,形成农耕文明与数字时代的蒙太奇。诗人巧妙将个人记忆(儿时轮廓)与集体记忆(刘老庄连军旗)缝合,使“归来”成为个体生命与民族复兴的双重隐喻。
二、意象系统的双重编码
全诗构建了一套“传统-现代”的意象密码:
自然意象:白发如芦花、白鹭泊河岸,赋予乡愁以植物般的柔韧;
科技意象:5G基站的光影、深潜器的蓝,将家国叙事植入未来感。
尤以“粥在锅里咕嘟”最妙,将“半个世纪的等待”熬成可触的温度,而“粉笔头种进天空”则完成知识代际传递的浪漫转译。
三、时空折叠的抒情策略
诗人采用“清晨-黄昏-深夜”的线性时间轴,却通过“第七十六层金辉”“第七十六个秋天”等数字锚点,将1949年至今的76年压缩成一日。这种时空折叠使“老兵弹壳拼贴军旗”与“滑板少年焊接电子乐”产生历史对话,而“救捞船长砍断蟹笼”的果决与“外甥女视频通话”的温情,则共同拼贴出当代中国的精神图谱。
四、语言肌理的现代性
散文诗打破传统乡愁的抒情范式,以“焊接”“种植”“修复”等动词注入工业质感。“深潜器灯光照亮的未知”与“母亲碗里的粥”形成冷热交织的张力,而“5G基站投下的光影”中静躺的老钥匙,更成为传统与现代和解的绝妙象征。
总评:此诗以散文之形凝诗之魂,用钥匙、粥、粉笔头等小物件撬动大历史,在“归来”的复调中完成对“何以为家”的终极回答。当第七十六缕光穿透云层,我们终将明白——所有漂泊,都是为了一次更庄严的抵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