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作者:毋治
近期上午,汝骑着自行车去农村赶集时。回家路上,正好路过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河塘荷莲花池塘旁边,停下自行车之后,去河池塘里面牌拍照,看着快要枯死枯荷诗性大发。初冬,是岁月沉淀后的一抹淡然,是时光流转中的一抹清寂。
当秋风渐渐收起它的画笔,大地换上了素雅的冬装,一切都显得静谧而深沉。此时的荷塘,褪去了夏日的繁华,只剩下一池的枯荷,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雨,是初冬的精灵,它不紧不慢,细细密密,如丝如缕,轻轻拂过每一寸土地,每一片叶子。冬雨,没有春雨的温润细腻,没有夏雨的热烈奔放,更没有秋雨的萧瑟凄凉,它带着初冬特有的清冷与宁静,轻轻洒落,仿佛是对过往繁华的一种静默告别。
读了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里诗曰:“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便生出一种奢望来,梦想着拥有一方荷塘,可以于夏日赏荷观风,于秋日采莲听雨。不知是老天眷顾,还是您与荷塘有缘,突然有一天,汝发现在离汝住处不远的地方,不知从何时起竟建成了一片荷塘。荷塘里,最令您陶醉的并非哪一枝叶或哪一朵花,而是那无数的花与叶构成的壮丽图景。汝不知道这片荷塘到底有多大,汝只知道到了夏天的时候,荷塘中的景色是足以让人震撼的:无穷无尽的青青翠翠随波荡漾,数不清的红红粉粉在风中摇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风光不与四时同的盛夏,深翠浅绿,或大或小的荷叶铺天盖地的从目光的尽头蔓延而来,密密匝匝,无穷无尽,把整个池塘铺成了一块的浑然天成翠玉。在荷叶的罅隙间或疏或密,错落有致的绽放着一朵朵或浓或淡,或粉或白的荷花,这花与叶的搭配恰到好处,这红与绿地呼应妙趣横生,让人觉得有种自然雅致,不拘一格的美。
当秋风起的时候,无穷无尽的荷叶便手挽手地跳起舞来,她们时而前俯,时而后仰,时而左倾,时而右侧,就像顽皮的孩子在与风儿做着游戏。那一朵朵红莲白荷,也都相互辉映着随风轻舞起来,她们娇羞的微低着头,忽而前,忽而后,忽而左,忽而右,她们步调一致,姿态优美,就像古代宫廷中训练有素,仪态万方的舞者,难怪宋代的杨诚斋曾在诗中中赞叹: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在经过一个夏天的繁华,荷塘渐渐的归于寂静,花儿谢了,叶儿枯了,整个荷塘显得落寞而孤寂,站在枯荷林立的池塘边,那寂静前的喧闹似乎还在耳边回荡,那落寞前的繁华恍惚又浮现在眼前。
遥想在那莲子方熟,莲花未谢的季节,一定有无数面若粉荷的女子乘舟驾橹穿梭于这荷塘之间,她们穿着与荷叶一色的罗裙,她们有着如同芙蓉出水般的清丽,她们一路采莲,一路欢歌,在花与叶的掩映中,她们的身姿如影似幻、若隐若现,她们的歌声婉转灵动、清亮悠扬,一会在这儿飘忽,一会又回荡在那儿,于是,您便误以为到了人间仙境,不由生出:“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赞叹来。秋风萧瑟秋雨凉,在这细雨缠绵的季节,那纤尘不染的芙蓉早已成了明日黄花,唯留一池萎黄凋零的残荷在风雨中飘摇。然而,此时此景纵然颓败,却别有一番凄楚萧索的美。
每当风雨欲来时,最易择一静谧处,静心凝神,观荷听雨。当风吹过池塘时,水面便会由远而近,由近向远的掀起层层涟漪,此波未平,彼波又起,层层叠叠,无边无际。而此时,水中的残荷犹如年老的舞者,虽然青春已逝,芳华不在,却仍不甘老去,兀自挣扎的舞着,不由得让人生出无限怜惜。
在白露为霜的季节,当这一池原本有白鹭戏水、绿蛙鸣夏的荷花,竟然衰败得枯萎不止、凌乱不堪时,在有些人眼里,这是多么的不幸啊!然而,以我观之,夏季的荷花固然有其艳丽的色彩、幽雅的风姿,因之而令《诗经》都留下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出自先秦佚名在《泽陂》里诗词:“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的绝妙好辞,厚重了绵延至今几千年的文学表达,但这并不影响秋天荷花的枯萎。您总以为,眼前这满池的枯荷,叶苍苍、水茫茫、影绰绰,写意着曾经的光华,又何以不是秋冬相接之时,自然界献给人类的一道最为壮烈、最富哲理的风景?。
说它富于哲理,是因为它演绎了生命的轮回,是因为自古至今人们总是无比虔诚地在枯荷身上寄寓着自己的理想之美。满池的荷,没有因为曾经的绚烂芬芳而招摇,没有因为过往诱人的莲蓬而傲娇,也没有因为后来的枯萎而惆怅,更没有因为陆续倒下而伤感,它静静地倒下就如它静静地生长、静静地开花、静静地结果,北宋诗人范仲淹在这种“ 庆历四年春,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 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的超然心境,是多么的耐人寻味!难怪有位哲人说:“人生,有高潮,有低谷;有开始,也有结束。在生命高潮的波峰,享受它;在生命的低谷,忍受它。享受生命,使我想到自己的幸运;忍受生命,使我了解自己的韧度。是故一昼一夜,华开者谢;一秋一春,物故者新。辉煌过后,是冷落,是孤寂,是凄凉。有时,我们必须以平常的心态面对现实的残酷和无情。”您忽然悟得,一个人只有浸润于自然,涵养自我的高雅情趣,才能深耕心灵的土壤,播撒精神的种子,拔节生命的高度。
荷塘边的柳树,早已褪去了翠绿的衣裳,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条,在风雨中摇曳。柳枝上的水滴,像是晶莹的泪珠,诉说着季节的变迁。远处,群山在雨幕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静谧而悠远。初冬的雨,给这宁静的荷塘增添了几分诗意,让人心生遐想。而枯荷,便是这初冬雨幕中最动人的风景。荷塘已不复夏日里的生机勃勃,那曾经碧绿如盖的荷叶,如今已是一片枯黄,静静地伫立。荷的茎,依然挺拔,虽失去了往日的绿意盎然,却多了几分坚韧不拔的风骨;枯荷的叶,边缘卷曲,脉络清晰,虽已破败,却依然保持着一种不屈的姿态。
枯荷像是疲倦的舞者,在最后的舞台上演绎着迟来的谢幕。雨,轻轻地落在枯荷之上,发出细碎而清脆的声响。那是大自然最纯粹的音乐,没有华丽的旋律,却有着直击心灵的力量。这雨声,是初冬独有的宁静与深邃,是对过往岁月的沉思,也是对未来希望的期许。静心聆听,那冬雨与枯荷的共鸣,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忘却尘世的烦恼与喧嚣。枯荷与雨,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每一滴雨珠的落下,都是一次生命的触碰,每一次触碰,都激起心中无限的涟漪。这样的画面,既是对生命脆弱与坚韧的深刻诠释,也是对岁月无情与温柔的双重见证。
枯荷虽枯,却以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现着生命的顽强与尊严;冬雨虽冷,却以一种温柔细腻的方式,滋润着每一寸即将沉睡的土地,为来年的重生积蓄力量。漫步在这初冬的荷塘边,我不禁思绪万千。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每个人都会经历生命的四季,从春的生机盎然,到夏的热情奔放,再到秋的收获满满,最终走向冬的沉静与反思。而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我们或许会遇到挫折,遭遇困境,甚至面临生命的凋零。但正如这枯荷,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展现出自己的价值与美好。
枯荷听雨,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保持一颗平和与坚韧的心,学会在逆境中寻找希望,在平淡中发现美好。初冬的雨,一直密密的下着。而枯荷,依然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任由雨珠轻拂,任由寒风轻掠。它们仿佛在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关于生命的故事。这个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击灵魂的力量,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与美好。您站在荷塘边,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敬畏。感激大自然赋予我们如此美丽的景象,敬畏生命在逆境中展现出的顽强与尊严。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里有文:“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这首诗创作于李商隐旅途暂宿骆氏亭之时,彼时他因思念远方的崔雍、崔衮两位表兄弟,触景生情,写下此作。清幽的竹坞,洁净的水槛,本该是宁静惬意之所,可是内心却被相思填满。秋意深沉,阴云久久不散,寒霜来得迟缓,枯荷残败,却在秋雨落下时,发出独特的声响。那滴答滴答的声音,既是自然的乐章,更是对远方亲人思念的寄托。在四大名著《红楼梦》里面林黛玉曾言独爱“留得枯荷听雨声”,只觉“枯”字太过悲凉,这也恰恰体现出此句对那种孤寂、惆怅氛围的极致渲染,千年以来,一直触动着每一个心怀思念之人的缕缕心弦 。
唐代诗人苏轼在《赠刘景文》里有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笔下的枯荷,拉开了秋末冬初这幅萧瑟画卷的序幕。曾经如巨伞般撑起的荷叶,如今已消失不见,可菊花即便衰败,花枝依旧在霜雪中傲然挺立。诗人通过“荷尽”与“菊残”的对比,看似写的是自然花草的兴衰,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青春易逝,美好时光难以永驻,但人的气节与精神却能在困境中坚守。“橙黄橘绿时”象征着成熟与收获,苏轼借此劝勉友人,莫要因眼前的衰败而伤感,要看到生命中那些永恒的价值,珍惜当下,积极面对生活。
唐代诗人来鹄在《偶题二首·其一》里有文:“近来灵鹊语何疏,独凭栏干恨有殊。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诗中描绘了一幅秋夜霜打荷叶的景象。本就因喜鹊声声稀疏而满心惆怅的诗人,独自凭栏,更添孤寂。一夜寒霜,如剪刀般将绿色的荷叶剪破,使得秋雨落在上面再也无法汇聚成圆润的水珠。荷叶从夏日承接雨露的蓬勃,到如今被霜摧残的破败,尽显时光无情与世事无常,也让心中的遗憾与怅惘之情溢于言表。南宋末年诗人许棐在《枯荷》里有文:“万柄绿荷衰飒尽,雨中无可盖眠鸥。当时乍叠青钱满,肯信池塘有暮秋。”咏歌闲适,纵情山林,隐居不仕,恬淡度日。盛夏时节,万柄绿荷亭亭玉立,如同一把把绿伞,何等繁盛。可如今在秋雨中,荷叶衰败殆尽,连栖息的鸥鸟都失去了遮风挡雨的庇护。回想当初荷叶初绽,如铜钱般层层叠叠铺满池塘的画面,实在难以相信,这池塘竟会迎来如此萧瑟的暮秋。此诗以今昔对比,借枯荷的命运,感慨时光匆匆,美好易逝,引发人们对生命短暂和世事变迁的深沉思考。
唐代诗人王翰在《题败荷》:曾向西湖载酒归,香风十里弄晴晖。芳菲今日凋零尽,却送秋声到客衣。前两句回忆往昔在西湖泛舟载酒的欢乐场景,那时荷香阵阵,在晴日的光辉下,与友人沉醉于美景之中,何等惬意。然而笔锋一转,如今眼前的荷花已凋零,曾经的芳菲不再,只剩下残荷在秋风中瑟瑟作响,将秋意传递到的翩翩衣衫之上。今昔的强烈反差,不仅是对自然变化的感叹,更饱含着对人生境遇变迁的无限唏嘘,抒发了对美好过往的怀念和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元代诗人黄庚在《池荷》里有文:“红藕花多映碧栏,秋风才起易凋残。池塘一段荣枯事,都被沙鸥冷眼看。”开篇描绘了夏日红莲盛开,与碧绿栏杆相互映衬的艳丽景色。可秋风乍起,荷花便迅速凋零。在这池塘之中,荷花从繁荣到衰败的过程,被沙鸥冷眼旁观。借荷的荣枯,以沙鸥的视角,隐喻人生的兴衰荣辱,在自然的变化中,透露出一种超脱的淡然,仿佛在告诉人们,世间万物皆有定数,不必过于执着。
枯荷虽残,却以独特的姿态在诗词中留下永恒的印记,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依然能透过这些文字,感受古人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体会到生命在不同阶段的独特韵味与价值。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浩瀚星空中,枯荷是一个独特而富有韵味的意象。它不同于盛夏时节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蓬勃盛景。而是以一种衰败、凋零的姿态,诉说着时光的流转、生命的荣枯和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们走进六首枯荷诗词,感受其中的诗意与哲思。
每一次与自然的亲密接触,都是对生命的一次深刻理解,都是对自我的一次重新审视。初冬,留得枯荷听雨声。这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生命的美丽,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平凡而的瞬间。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生活中的每一处风景,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深深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