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那日,我们在花城为祖国歌唱
文/池朝兴
2025年 10月2日
直到今日,当我闭上眼,那日的晨光仿佛还在眼前流转。
珠江上还漾着薄薄的晓雾,像是谁轻轻呵出的一口气,笼着两岸高高低低的楼宇。广州塔——“小蛮腰”就亭亭地立在水边,尖顶已沐在一片金辉里了,那般矜持而又庄严。我们站在花城广场光洁如镜的砖石上,脚下映着九月岭南高而远的云天,也映着我们这些怀着激动与忐忑的人影。风从珠江的水面吹来,带着一丝潮润的清凉,拂在脸上,却拂不去心头那一团暖烘烘的热。
陈丽记者在场中忙碌地走着,她的步履是轻快的,像一只掠水的燕子。她不时停下来,低声与导演组交换着意见,回头望向我们时,那眼神里总含着温煦的、鼓励的笑意。
何淑娟老师便静静地站在我们中间,她不大多话,只是偶尔替旁人整理一下微微卷起的衣领。她的笑容是那样平和,像秋日里一汪沉静的湖水,自有那么一种安定的力量,让我们这些初次面对镜头而有些惶然的心,都慢慢地、妥帖地落回了原处。我们这五十几人,实在算得上一群再平凡不过的人了。有被称为“道德模范”的,有被推举为“好人”代表的,更多的,是那些平日里散落在街头巷尾,你我都曾见过却不曾留意的志愿者。我们的手,有的沾着机油的痕迹,有的握着粉笔的灰末,有的还带着从菜市场提回的新鲜蔬菜的泥土;我们的面容,刻着南国阳光的印记与岁月走过的风霜。但此刻,我们站在这里,穿着或许并不时髦却浆洗得干干净净的衣裳,胸膛里跳动的,是同一颗滚烫而赤诚的心。
导演的口令下来了,场中霎时静了下来。静得能听见远处江上轮船一声悠长的汽笛。随即,那熟悉的、磅礴的音乐前奏便如潮水般涌流开来。我们不由得挺直了脊背,深吸了一口带着花香的空气,然后,歌声便从我们心底最深处,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了——
“我爱你,中国!”
这歌声,起初或许还带着些微的颤抖与生涩,但立刻便汇合在了一起,成了条汹涌的、温暖的河流。我的声音汇入了身边那位老教师的清朗,汇入了那位年轻工人的浑厚,也汇入了那位志愿者阿姨虽略带沙哑却满是真情的音调里。我们的声音交织着,盘旋着,仿佛不再是声音了,而是从我们脚下这片南粤热土里生长出的茂密森林,每一片叶子都在向着那金色的阳光,尽情地舒展着、歌唱着。
当摄像机的镜头缓缓地、庄重地从我们面前扫过时,我竟忘了它的存在。只觉得眼前不再是钢筋水泥的丛林,而是化作了奔流不息的万里江河,化作了连绵不绝的巍峨群山,化作了在晨风中翻滚着波浪的无垠稻穗。那歌声像是自己长了翅膀,载着我们所有人最朴素、最厚重的情感,轻盈地飞越了整个广场,绕着那纤秀而又伟岸的塔身缠绵地飞了一圈,便毅然向着那秋日碧蓝如洗的苍穹直冲而去了。
待到十月一日的夜晚,我坐在家里的沙发上,看着电视屏幕上终于出现的我们,那种奇异的、混合着激动与安宁的感觉,又一次满满地充塞了我的心胸。画面里的我们,眼神是那样亮,歌声是那样齐,身后的都市轮廓在晨光中勾勒出一个时代挺拔的剪影。我忽然明白,那不仅仅是一次节目的录制了。那是一次所有儿女围聚在母亲膝下的倾吐,一次将无数细流般的个人悲欢,汇入民族宏大叙事里的、自然而必然的仪式。
窗外的夜是深的,却一点也不寂寞。远近的楼宇都亮着温暖的、繁星似的灯火,一片太平岁月的安宁与祥和。我端起手边一杯微温的茶,默默地向着北方,那祖国心脏所在的方向,凝望了许久。心头有千言万语,在舌尖上打着转,最终却只融汇成一句最简单、也最厚重的话。
祖国,我亲爱的母亲,祝您七十六岁华诞快乐!愿您永远繁荣,永远昌盛!愿这山河永固,这人间常安!

祖国,我永远依偎着你的心窝文/池朝兴
2025年10月1日
题记: 中央电视台国庆特别节目《中国梦,家国情》上的第一个镜头是广州塔前花城广场,广东各界代表人物、好人、志愿者等高歌《我爱你中国》。
晨光切开珠江的薄雾
花城广场的瓷砖
映出千万个沸腾的云朵
穿工装的手指还沾着星光
志愿者袖章飘成
木棉花燃烧的轮廓
他们从立交桥 从流水线 从书页间
汇集于此 用震颤的声带
唤醒大地深沉的脉搏
“我爱你中国”——
这五个音节撞上广州塔尖
碎成朝露 落进
每片等待破土的稻穗
每道正在生长的沟壑
白鸽掠过玻璃幕墙
衔来南海的浪波
他们歌唱时 整座城市
在水泥森林的根系里
触摸到泥土恒久的温热
此刻所有的声音向上盘旋
在新时代的晨光中
凝成永远升腾的颂歌——
祖国啊 我永远依偎着
你的心窝
【作者简介】
池朝兴,作家诗人。多篇作品发表及获奖于国内外书报刊杂志或网络。出版诗集《金色的希望》《金色的阳光》《金色的大地》等。广州市城管执法局退休干部(正局)、关工委副主任,广东五星志愿者,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家平台主编,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网、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老干部书画诗词摄影家协会、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市海珠区作协、荔湾区作协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签约作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