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诸城白龙山脚下,曾有一位文武双全的传奇人物,他凭真功夫高中武举;亦心怀仁善,青黄不接时种豆角济民,年关借 “晒粮” 暗助穷人,还自费请戏班供乡邻同乐。下面,请欣赏台见新、侯玉金历史人物纪实作品《诸城白龙山历史名人:武举——刘廷标》】
点击头像 关注我们
作者: 台见新 侯玉金
刘廷标,生于1840年,卒于1898年,诸城市百尺河镇西盆渠村人。清咸丰八年(1858)秋十月去济南参加科考,高中武举第43名,兵部差官。光绪五年(1879)又恩授兵部差官加二级授昭武都尉,妻台氏赠恭人,继妻柳氏封恭人。
西盆渠村坐落在诸城白龙山正东三公里处,五龙河的上游,是一个仅百十户人家的小村,因村里出了武举刘廷标而闻名。清咸丰年间,村子开始修建围墙,外层为青砖所砌,内层用土夯筑,高五六米,开有东门、南门、西门三个大门。刘廷标家住村前头,有刘家大院一处(一分为二,与哥哥廷梅分住),花园一座,刘氏祠堂一座,刘家大院十分宽敞,院内南边仅粮仓就多达二十四间。
刘廷标属诸城逄戈庄刘墉一族,嘉庆年间,其先人由逄戈庄迁住昌城镇双塘村,祖父刘文禄又从双塘村迁来后盆渠,后来刘廷标又迁至西盆渠。廷标身材高大,臂力过人,年轻时曾先习文,后习武,文能作诗写赋,武能骑马射箭,开12力硬弓,舞动120斤大刀,能举起300斤石志,文武双全。
据清光绪十八年刘嘉树主修的《增修诸城县续志》记载:“刘廷标咸丰八年(1858)中武举第43名,兵部差官;光绪五年(1879)又授兵部差官加二级授昭武都尉,妻台氏赠恭人,继妻柳氏封恭人。祖父刘文禄,光绪二年以廷标兵部差官貤赠武德骑尉,妻貤赠宜人;父亲刘增,光绪二年以子廷标兵部差官赠武德骑尉,妻赠恭人;哥哥刘廷梅,光绪五年以弟兵部差官加二级貤赠武德骑尉,妻赠恭人,继妻封恭人。”
清代的武科乡试与文科同年进行,不同的是文科提前在八月举行,武科是十月开考。文科考场在贡院,武科考场在布政司。武科乡试分三场进行,实行逐场淘汰制。第一场试骑马,射毡球,目标距离35步,(旧制以营造尺5尺为一步,约合2.7米)中三箭为合式。第二场为试步箭,射布侯,目标为八十步,中两箭为合式。再试8力、10力、12力之弓(力为测量弓强度单位。明代以后,1个力是九斤十四两),然后再试舞动80斤、100斤、120斤大刀,最后要搬举200斤、250斤、300斤之巨石。弓要开满,刀要舞花,搬动巨石要离地一尺,3项能二者为合式。一二场称为外场,合格者,在手臂上盖印记,以防冒假顶替,然后参加第三场考试。第三场也称内场,试题内容分两部分。1、试论题,文学内容是《论语》《孟子》,2、试论题,武学内容是《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兵法》。三场科考都通过了为乡试中式者,称武举人。
廷标与师弟赵宝庆(高密市柴沟镇向岳庄人)开始拜胶州天台寺赵恩为师习练武功。一年后,赵恩深感二位高徒很有习武天赋,自己难以继续胜任师傅,就推荐他俩拜南山一位民间武功高超的隐士为师,该隐士测试二人武学后,感觉二位是可塑之才,但是隐士对二人约法三章,1、练武之人必须尊从武德,不能恃强凌弱,必须做到别人骂不还口,打不还手;2、要戒淫,不贪图女色,不淫人妻女;3、孝敬父母、兄弟友爱、体恤妻室,不得与邻人争执。二人叩首满口答应。于是在山中一气学艺三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二人武功在伯仲之间。三年艺满出徒,1858年10月俩人一同前去济南参加科举考试。第一场都顺利通过,第二场廷标舞动大刀,虎虎生风,考官赞之,结果不小心一个失手,大刀脱手,廷标急中生智连忙用脚尖将刀勾起,继续挥舞,在场的无不高声喝彩!事后,廷标脚被刀伤,鲜血灌满了鞋袜,廷标是强忍着伤痛完成考试的。三场完毕,廷标中式,而赵宝庆却意外落选。
那时中式和落选之人都可以去兵部领取回乡路费,也可挂职兵部差官。光绪二年廷标被授予兵部差官加二级授昭武都尉,昭武都尉是一个散官,相当于正四品,然而有名无实缺。后来朝廷多次来调令,廷标认为社会黑暗,官场腐败,不愿做官,就以身体有病为由,婉言拒绝了,所以一生没有外出做官。不过凭着举人的光环,名声大振,各地官宦人家都来结交。尤其其妻台氏,是台家大村八大门里人,台氏是诸城东北乡名门望族,官宦人家,明清时期曾经出仕七人,十八人诰受皇封,在本地很有影响力,廷标沾了这层亲戚的光,世人更是刮目相看。
廷标中举后,家庭开始富裕起来,起初只有二三顷地,后来南海一家大财主因遭了事,急于出手在本地的八顷地,让后盆渠鲁三当中介人。鲁三是南海财主委派在这一带的管家,负责土地出租和粮食收租。起初鲁三想把地卖给台家大村财主,登门造访,结果人家没有理会。廷标知道此事以后,十分诚恳地把他请到家中好酒好饭热情招待,鲁三见廷标彬彬有礼,酒醉饭饱之后就把这八顷地介绍给了廷标,但是鲁三提了一个条件,要挑选八十亩良田划在自己名下,廷标虽然心中不悦,然而口头上还是先应承了,等一切文契都办好了,廷标就对鲁三说;“哪能你吃肉,我喝汤!”结果鲁三没捞着好处,非常生气,于是从中作梗,游说高密梁尹进士家人,说南海财主家让你家临时代管耕种。廷标知道后哪里敢与进士争执,于是带上了两只元宝,找到进士的母亲说:“这两只宝是孝敬您老人家的,那八顷地是我出钱买的,你挺顾地种着就中!”进士家人何等聪明,了解了其中缘由,怒斥了鲁三,把地退给了廷标。从此以后,刘家财源广进,几年里的时间就发展到七十多顷良田,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富豪。
廷标虽然富有,但是为人和善,地方上口碑甚好,是出名的大善人。每年麦收期间他家都大量雇人收割小麦,光赶饼做饭的就多达十几个人,一连月余,不仅管吃管住,麦收结束还送上一些钱财。
至今村民还流传着武举行善积德的故事。
每年的春季,青黄不接之际,廷标总是在村南岭种上两个老亩(本地一个老亩相当于现在的3.5亩)的豆角,但是他家从来没有来摘过豆角。为的是春天农家闹饥荒,让百姓采摘豆角一来当作蔬菜,而来掺着野菜当粮,度过饥荒。
每当腊月年关将至,廷标就吩咐家人开仓晒粮,粮食晾在场院里,没人看管,等收起粮食时,几乎丢失了大部分,管家不解,就问廷标“老爷,哪有腊月开仓晒粮的,况且粮食丢失了大部分,这是作何道理?”廷标笑着说:“年关将至,穷人缺粮啊,借粮给他们吧,他们都是忠厚实在之人,觉得这是借了债,心里沉甸甸的,这年过的不舒畅。倒不如以晒粮的名义,让他们取点粮食回家过年,以备急需之用,也好为明年开春储备一点种粮啊!”一席话说的管家茅塞顿开!
那时逢年过节本地都有邀请戏班唱大戏的习俗,廷标每年都出钱请当地有名的戏班子前来演出,一连演唱三天。演出地点就设在盆渠河滩上,届时方圆十几里的百姓,都前来听戏,人山人海。
一次,廷标用枣红马拉着木毂轮马车前来听戏,马儿见人太多,受到惊吓,突然狂窜起来,众人见状惊慌失措,场面一时失控,如不及时制止,就要伤及众多性命,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危急关头,廷标临危不惧,一个鹞子翻身,跳下车来,用双手死死将马车拽住,那马儿昂首嘶鸣,拼命蹦跳,任凭那马儿怎么折腾,也不能前进半步,众人连忙上前,帮助廷标降服了马儿。大家定睛一看,廷标大汗淋漓,双脚深陷土里,拔出脚来用麻绳缝制的十分结实的朝天靴,竟然麻线挣断,鞋底与鞋帮脱落。由此可见,廷标内力深厚,神力超人,武功确实非同一般。
白龙山一带自古以来人们就崇文尚武,于是很多人慕名前来找刘廷标拜师学艺,但是廷标收徒条件苛刻,不仅要品行良好,而且必须要有习武的天赋。他一生总共收了五位徒弟,在这些徒弟之中,最有名的是齐金鳌。齐金鳌,诸城市枳沟齐沟人,幼年家贫,父母早亡,跟着哥嫂度日。然而金鳌,生得虎背熊腰,力大无穷,年仅十四岁就能拉着哥哥耘田。一天晚上,因白天劳作过度,累的晚饭后竟趴在灶膛边睡着了。夜里嫂嫂起来解手,朦胧中好似看见一只白虎卧在那里,心中十分惊讶,心想莫非弟弟是白虎星下凡。于是嫂嫂也不声张,第二天与哥哥商量,送弟弟去拜刘廷标为师习武。开始三个月,齐金鳌自带饭食,三个月过后,廷标发现齐金鳌是个天生习武的好苗子,于是就全部管吃管住。
当时廷标西门用水晶石铺设,他有一匹心爱的枣红马,每天廷标都骑着此马顺着跑马趟子,一气向南跑二十多里,到饮马泉饮马。由于此马性情刚烈,又加上水晶石铺面太滑,除廷标外,此马无人能牵出。齐金鳌不信这个邪,硬拽着此马出了西门,飞身骑上,那马一会儿前身腾空,一会儿撩蹄子,齐金鳌凭着神力最终降服了此马,自此廷标刮目相看。
齐金鳌白天习文,夜里习武,三年艺满,去济南参加科举考试,先中武举人,后中武进士,从此师徒名声远扬。
那时乡试每年选拔武举人不到50人,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功成名就,多数人都给主考官送礼。齐金鳌身无分文,主考官嫌他没有送礼,就变着法子刁难他。在第二场搬举石志子时,主考官在石志下用豆腐汁固定住了四块方砖,想以此来淘汰齐金鳌,然而齐金鳌却运神力,竟然奇迹般地搬了起来并举过头顶,在场的人无不惊讶万分。从此齐金鳌得了千斤勇力雅号,那位主考官也因为此事被人弹劾撤职查办。
据清《增修诸城县续志》记载,齐金鳌,同治九年(1870)考中武举,同治十年(1871)又考中武进士,第二甲第三名赐进士,后来官至安徽游击。
同治末年,社会黑暗,民不聊生,饥饿的贫民到处逃荒要饭,有时就饿死在逃荒路上,时人称为路倒。按当时规定,路倒在谁家地头,就有这家人出资将路倒殡葬。这事被一些无赖之徒钻了空子,有时候他们合伙装路倒,讹诈田地主人。刘廷标七十多顷地啊,差不多天天都有路倒的消息传来,连真带假,闹得廷标心里很烦恼。
一天家人来报,咱家地头又发现了路倒,廷标没好气地说:“怎么光咱家摊上?移出去吧!”家人不敢怠慢,竟将路倒移到了别处,这一来闯了大祸,惹出了一场官司。
不久,县衙来了衙役捉拿廷标兄弟进城受审,廷标外出会友不在,把哥哥廷梅捉走了,廷梅被俩人架到大堂上,吓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廷标回家知道了此事,马上赶到县衙大堂上,质问凭啥抓人?有人告诉他事情的原委,廷标这才知道人家把他告了,罪名是杀人移尸。告他者是何人?岭前小仁和前大门钟家。钟氏靠经商发家,后来走仕途之路,多人做官,在本地很有势力。钟家为什么要状告廷标?因为廷标家人不慎将路倒移到了钟家地界,这路倒是被人杀死移过尸的,钟家以为廷标这是嫁祸于人,因而大怒,一纸诉状将廷标告上了大堂。由于钟家有权有势,廷标力单势孤,虽然极力申辩,不曾杀人,然而移尸是真,总是有嫌疑,钟家又不依不饶,县官又不停地敲诈双方。两家为了面子,较上了劲,都不断地变卖田地,给县官送礼,县官贪婪,竟两头通吃。官司打了一年多,也没有结果,两家财产却消耗了不少。幸亏邻村仲家村在家静待候补的南京知府,孝廉方正台佐周先生与廷标友善,于是由佐周出面斡旋,县官迫于形势,邀请佐周一起审案,佐周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在廷标地边的路倒不是第一现场,此路倒是被人杀死后,移过尸。后来案子破了,为当地土匪作为,他们杀了人,想嫁祸廷标,真相大白,廷标无罪。官司虽然赢了,然而从此以后,家道开始败落,于是廷标举家迁住诸城城里,家中一切交给管家刘功臣打理,不久廷标抑郁而死,葬老家后盆渠村东刘家老茔,坟墓很大,坟前立有墓碑,有墓志铭,记载廷标生平事迹,1958年坟墓被毁,墓志铭不知下落。据目击者讲述,当时揭开棺椁,尸体保留完好,廷标身着官服,身材魁梧,大约身高一米八五左右。
廷标所用大刀一直保留到一九五八年,大刀刀头长八十公分,为生铁锻造,刀柄一米五左右,熟铁锻造,刀重120斤,后来因为全民大炼钢铁,大刀被毁。
四十年代初,正是日伪时期,官匪一家,豺狼横行。昌城有一位绰号“三道”的土匪,带领人马洗劫了刘家大院,房屋被毁,财产被洗劫一空。
廷标生有三子,大儿子为台氏所生,可惜英年早逝;二儿子和小儿子为柳氏所出,解放前就去了外地。解放初期小儿子的儿子曾经从青岛回来过西盆渠一次,但是以后再也没有消息。
现在的西盆渠村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发挥自身优势,种植加工一条龙,大力发展蔬菜大棚产业,走共同富裕之路。整个村庄整洁美观,民主富强,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幸福。一排排高大的红砖瓦房,整齐划一,村内街道已经全部硬化,两边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新建起的一排排蔬菜大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蔬菜大棚鼓起了村民的腰包,普通百姓如愿以偿地过上了当年十分羡慕的举人生活,人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昔日的围子墙早已被拆除,刘家大院也荡然无存,只有村南一口花园井,印证着那逝去的岁月苔痕,还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仍津津乐道的讲述着有关举人留下的美好传说。
2020年8月6日写于台家大村工作室
作者简介
作者一台见新,男,字政舜,号龙溪居士,笔名入云龙,生于1960年6月,诸城市百尺河镇人。著名民俗学者、非遗项目诸城“东路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2006 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40多篇。台见新主要从事东路大鼓研究和东路大鼓词的民间文学创作。2012 年在 “中国文学网上” 发表了《台五传奇》和《苏学士品名白龙寺》网络文学。2014 年 10 月在山东省政协主办的《联合日报》上发表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东路大鼓》,同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八期上发表了《窦光鼐名扬江南》。2015 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龙家兄弟》,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演艺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 “中华颂” 第六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活动中,创作的 “东路大鼓” 鼓词《拜大年》荣获铜奖。2020 年 5 月在上海《故事会》发表了《看走眼》。此外,2012 年 9 月在诸城市宣传部、诸城文艺界联合会举办的 “热爱诸城,宣传诸城” 征文活动中,《苏学士品茗白龙寺》获民间文学类一等奖。台见新还查阅族谱、县志、乡志等史料,找当地老人探访,拍摄古建筑与村情村貌,致力村志编纂,成果丰硕。
作者二侯玉金,男,汉族,生于1949年,中学毕业,诸城市百尺河镇市泊子村人,社区退休干部,诸城市作家协会会员。
(“都市头条·乡村记忆”主编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高密市阚家镇人,曾在诸城市任职,退休干部。现居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志》副总编辑、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
“点点赞”再走哦!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