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盐河畔的文化絮语
文/吴佑华
秋分后的清晨,我沿着通州金浪翻滚的稻田公路驶向运盐河小学。晨雾中,那条流淌千年的运盐河泛着银光,像一束被大地珍藏的丝绸。校门口,严永梅校长身着靛蓝改良旗袍,发间盐晶发卡折射着朝阳——这所建校仅五年却深植文化根脉的学校,正以最生动的姿态诠释着盐运文化的当代价值。
“我们运盐河小学坐落于千年古运盐河畔,建校五年来始终以水为脉,以盐为魂。”严校长迎上前来,指尖轻抚盐晶雕塑,“作为南通江海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从运盐河历史中提炼出六大文化基因:运、盐、河、水、渡、船。”
我们漫步在校园的盐文化长廊,严校长娓娓道来:“运,是文明的脉搏,是历史的回响,是未来的序章。”我望向远处河面,仿佛看见盐船犁开的浪花中倒映着商队的足迹:“运是漂流瓶里的家书,是香樟树下的叮咛,更是代际相传的密码——就像孩子们在‘盐驿剧场’里演绎的古老故事。”
“盐,源于生命品格的星图结晶。”严校长捧起一捧盐粒,在阳光下细看,“盐是时光的馈赠,是智慧的结晶。”我接过话茬:“盐是吕四场的月光,是陶罐里沉淀的星芒,更是孩子们在科学课上凝视盐晶时,眼中闪烁的启思——那光芒与千年前煮海为盐的灶火,遥遥相映。”
“ 河,以水为鉴,明辨通达之道,”我们走到河边,严校长指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河是如泰河的温柔,是通扬河的坚韧。”我补充道:“河也是书廊里的争鸣,是社团里碰撞出的火花——就像上周的‘盐河辩论赛’,孩子们为‘传统与现代’的议题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却以一首《盐谣》达成和解。”
“水,海纳百川,涵养开放胸襟,”严校长蹲下身,指尖轻点水面,“水是灵动的智慧,是柔韧的力量。”我望着水中的倒影:“水是实验室里浮力实验的涟漪,是雨花石上天然的纹路,更是孩子们浸湿的掌纹——他们用这双手,在‘盐田劳作课’上体验先民的艰辛。”
“渡,是成长的转折,是传承的纽带。”我们走过校园的石桥,严校长说:“渡是石港古渡的喧嚣,是船帆幕布的灯光。”我望向远处:“渡是盐商张謇的抉择,是摆渡人托起的红领巾,也是连理枝下老校长讲述的‘摆渡人’故事——他说,教育本就是一场文明的摆渡。”
“船,扬帆致远,勇立时代潮头。船,是协作的象征,是远航的希望。”操场边,孩子们正在组装“盐船模型”,严校长微笑:“船是沙船的逆风,是机器人的齿轮。”我加入他们的讨论:“船是漕帮的号子,是赛道上的鸣笛,更是文明长河中的一朵浪花——就像这艘模型,每个零件都缺一不可。”
“盐运文化太丰富了。”严校长感慨道,“它既承载着南通先民煮海为盐的开拓精神,又蕴含着舟楫千里的协作智慧。学校构建融地域特色与现代教育理念于一体的文化体系,以盐的结晶过程喻示品格塑造,以河的流动特性象征知识传承,培养具有盐之纯、水之灵、舟之韧的新时代少年。”
“一粒盐,星芒闪/千粒盐,银河转/运盐河,流千年/载着船,向明天……”远处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他们正在放学路上背诵新编的《盐谣》。
夕阳西下,运盐河泛着金色的波光,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这所将文化基因注入教育血脉的学校,正以盐的纯粹、水的灵动、舟的坚韧,培育着新时代的弄潮儿。当严校长鬓角的盐晶发卡与晚霞同辉时,我忽然明白:教育本就是一场文明的摆渡,而通州运盐河小学,正满载着希望驶向未来。
作者简介:吴佑华,中学退休教师,《世界文学》签约作家,通州作协会员,南通市高(初)中数学学科带头人,全国新教育实验榜样教师(提名奖),全国新教育十佳卓越课程奖获得者,全国新教育实验先进个人,百余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或获奖,出版专著《诗情·画意·数学眼光:换一种视角欣赏诗》。在人民日报网、学习强国、《心系下一代》《中国教师报》《江苏教育报》《银潮》《大江南北》《扬子晚报》《南通日报》《通州日报》及全国、省、市、区媒体发表新闻作品、散文(诗)近50万字。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