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师者初心(1972年)
靖远师范的校园,在张汉武眼中宛如一座知识的圣殿。红砖砌成的教学楼、拥有大量藏书的图书馆、穿着整齐的学生,这一切都与刘寨的黄土窑洞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像一块干涸的海绵,贪婪地汲取着知识的甘泉。
清晨,当同学们还在睡梦中,他已经在操场上借着晨曦默诵教育学理论;深夜,自习室的灯光熄灭后,他还要就着走廊的灯光再做几道数学题。他知道,这个机会来之不易,背后是父母佝偻的背影,是乡亲们期盼的眼神,是那个肩挑八十斤洋芋走了一天山路的自己。
在教师培训班的数学课上,他第一次系统接触到了现代数学教育理论。他的笔记本总是记得最满,字迹工整如刻版。教授注意到这个来自会宁山区的学生,不仅基础扎实,而且总能用最朴素的语言解释复杂的数学概念——那是他在李克静老师窑洞里学到的教学智慧。
"汉武,"教授有一次课后叫住他,"你的解题思路很独特,总能找到最适合农村学生理解的方法。"
张汉武腼腆地笑了笑:"我只是记得我的老师怎么教我。在我们那里,要把知识和土地联系起来,孩子们才懂得快。"
这一年冬天,学校要选拔一批成绩优异的学生提前毕业。成绩榜前挤满了人,张汉武站在人群后面,听着前面同学念出名字:"张汉武,总评97.5分,第一名!"
那一刻,他没有欢呼,而是转身走到校园角落的那棵老槐树下,望着北方——刘寨的方向。他想起了父亲的话:"当老师,让咱这儿的娃娃都有出息。"现在,他终于要实现这个承诺了。
第七章:元埫的灯火(1973-1974)
初春的元埫沟还覆盖着残雪,新分配的教师张汉武背着行李走进了元埫中学。这是一所七年制学校,几排窑洞教室依山而建,操场上竖着一个歪斜的篮球架。
校长把他领到一间窑洞前:"张老师,这就是你的宿舍,也是办公室。条件艰苦,委屈你了。"
张汉武放下行李,打量着这孔窑洞:土炕、旧书桌、一盏煤油灯。他笑了:"这比我家还好哩,至少不漏风。"
第二天,他就站上了初中数学课的讲台。面对下面四十多双渴望的眼睛,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他不用现成的教案,而是把数学题编成生产队分粮食、修水渠算土方的实际问题。
"假设咱们生产队收了一千斤麦子,要分给五十户人家,每户该分多少?如果张三家有六口人,李四家只有两口人,又该怎么分才公平?"
生动的教学很快吸引了学生。课后,他的窑洞里总是挤满了问问题的孩子。煤油灯常常亮到深夜,那微弱的光芒透过窗纸,在漆黑的山沟里像一颗指引方向的星辰。
学生家长开始议论:"新来的张老师课教得好,娃们可爱学数学了。" "听说他是咱刘寨人,知道咱娃娃的苦处。"
最让张汉武欣慰的是,班上最调皮的王铁柱在他的耐心辅导下,第一次数学考了及格。铁柱的父亲专门跑到学校,握着张汉武的手说:"张老师,娃回来说他喜欢上学了,这都是您的功劳啊!"
第八章:教育专干的足迹(1975-1976)
由于在元埫中学的出色表现,张汉武被调到刘寨公社担任教育专干。这个职务让他得以走遍全公社二十三所中小学。
他穿着一双磨破底的布鞋,背着帆布包,里面装着笔记本、干粮和一个军用水壶。每天天不亮就出发,翻山越岭去各个学校调研。
在王家嘴小学,他看到孩子们在露天上课,石板当课桌,膝盖当椅子。回到公社,他立即打报告申请经费,组织村民自己动手盖教室。
在李家沟教学点,唯一的老教师生病了,他就亲自代课,白天教孩子,晚上还要批改作业、整理材料。
最难忘的是去最偏远的张家岔小学。那天下着大雨,山路泥泞不堪。当他浑身湿透、满身泥水地出现在学校时,唯一的女教师惊呆了:"张专干,这么大的雨您还来?"
"说好今天来了解情况的,不能让孩子们白等。"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从怀里掏出用油布包得严严实实的教学资料,"这是新编的复习题,还好没湿。"
晚上,他在煤油灯下整理调研笔记,编制全公社的教育发展规划。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联校教研"制度,让条件好的学校帮扶薄弱学校;建立了教师流动培训机制,让偏远教学点的老师也能接受继续教育。
这些扎实的工作,让他对农村教育管理有了深刻认识。他编写的《刘寨公社学校管理细则》后来被县里推广,成为全县农村学校管理的范本。
第九章:重返靖师(1977年)
历史的转折总是出人意料。1977年,定西地区为解决高中教师短缺问题,在靖远师范举办高中教师培训班。张汉武因业务能力突出,再次被选派深造。
重返母校,物是人非。图书馆里不再空空荡荡,教室里坐满了如饥似渴的学子。时代的变迁让他感慨万千,也更加珍惜这次学习机会。
培训班的课程异常紧张,主要是高中数学的深化学习。微积分、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这些对只有师范学历的张汉武来说都是新知识。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解题上。
"汉武,休息会儿吧。"同桌看他深夜还在做题,忍不住劝道。
"不行啊,"他头也不抬,"这些知识回去都要教给学生的,一点不能含糊。"
最让他着迷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课程。他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到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转化这些数学思想。在做题的实践中,他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数学思维体系。
"数学不仅是计算,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他在笔记本上写道,"要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这次培训,不仅夯实了他的数学功底,更重要的是让他形成了系统的数学教育理念。这为他日后成为数学教学专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十章:刘寨中学的教导主任(1978年)
1978年秋天,学成归来的张汉武被任命为刘寨中学教导主任,同时承担高中两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还兼任理科毕业班班主任。
此时的刘寨中学,百废待兴。恢复高考的消息让学习重新成为风尚,但师资匮乏、设备简陋的现实依然严峻。最棘手的是学校没有英语和生物老师,这两门课一直无法开设。
张汉武审时度势,提出了"以数学优势弥补学科短板"的策略。他知道,在高考中数学分值高,如果学生能在数学上取得优异成绩,就能弥补其他科目的不足。
他把自己关在教研室,研究高考大纲,编写适合农村学生的复习资料。晚上,他主动加课,给学生们补数学基础。教室里煤油灯的光芒下,他一遍遍讲解,直到每个学生都听懂。
班上有个叫刘存琪的学生,数学天赋突出但其他科目薄弱。张汉武专门为他制定学习计划,利用周末给他"开小灶"。同样的关爱也给予了邱奇全、魏向华等学生。
"老师,我们连英语字母都不认识,考大学有希望吗?"刘存琪曾经迷茫地问。
张汉武坚定地说:"只要把数学学好了,就有一线希望。知识改变命运,这是真理。"
他的付出很快见到了成效。在全县统考中,刘寨中学的数学成绩破天荒地进入了前三名。更重要的是,他点燃了学生们求知的火焰,让这些农村孩子看到了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希望。
夜深人静时,张汉武常常独自在校园里散步。望着教室里苦读的学生们,他想起自己挑着洋芋来上学的情景。如今,他正在帮助更多的孩子实现走出大山的梦想。这种传承,让他感到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